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355.关于推动社区文化养老高层次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建 议 人:
朱向峰
建 议 号:
355

标 题:

关于推动社区文化养老高层次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一、调研情况   “文化养老”是这几年来十分热门的养老命题,它既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人文关怀精神。某种程度上,它是养老服务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一环,也代表了未来养老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方向。   受我国生育政策影响,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很多人是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而根据《2019中国城市养老消费洞察报告》(红杉资本)现阶段城市独居或跟自己配偶居住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这部分人群收入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月左右,在无抚赡养和患病的压力下,日常生活基本无忧。再加上这部分人群均出生于解放后文化素质普遍较好,因此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较高,而这种需求常常会被子女们和社会忽略。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努力下,苏州的养老服务与养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建有养老机构206家(2018年底),已形成有居家养老(虚拟养老院)、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等)、机构养老(养老院、护理院等)三级,以日常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为主的较为完整养老服务体系。但文化养老服务无论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都不太重视,很少提及。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根据赛迪顾问《2019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2018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为4.6万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9.8万亿元,而其中医疗、社交娱乐(文化)和保健领域增长率最高,因此“文化养老”无论从现实需求还是从数据分析上都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但是现阶段市场化的“文化养老”项目并不多见。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异地养老”;“制定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当地养老市场指引,培育养老专业化市场,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这为苏州养老服务指明了方向,也为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问题分析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而这种需求常常被忽略。   2.苏州己建成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服务内容主要集中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文化养老服务相对滞后。   3.“文化养老”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但优质“文化养老”的市场项目却很少。

  三、具体建议   1.建议各级民政部门能从尊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苏州养老服务体系,做到既养老,又养心;既养老,又享老。   建议可以依托原有居家养老(虚拟养老院)、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等)、机构养老(养老院、护理院等)三级养老体系,在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投入,添加文化养老的服务内容。例如依托社区养老,可开展社区知识讲座、组织合唱团、舞蹈团、开办太极拳班、法律班等。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开拓文化养老的多种形式,进一步完善苏州养老服务体系。   2.建议民政部门与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发掘现有社区文化场地设施资源,综合利用,缓解老年文化活动资源不足的问题。   苏州现有基层文化站90多个、村(社区)文化室1700余个,文化活动用房共计65万余平米,这些基层文化资源,可以作为老年文化活动场地却有着离家近,时间可以更自由的优势。发掘现有各类文化资源如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美术馆等,综合利用,可缓解老年文化活动资源相对不足与不平衡的问题。   3.依托苏州传统文化产业优势,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构建养老服务“苏州模式”。   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重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从苏州评弹,苏州园林、传统工艺美术,吴门书画等等都是苏州文化宝贵遗产。充分发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苏州养老服务和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关政策,以市场化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鼓励和扶持社区文化养老,推动苏州养老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构建养老服务的“苏州模式”。

承办单位:
主办 苏州市民政局
协办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2-07-26 15:32
办理类型: 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355号提案的答复

 

朱向峰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推动社区文化养老高层次发展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委员们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关注,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推动我市养老服务发展、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局会同市老龄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将在政策制定和具体工作中充分吸收采纳。现答复如下:

文化养老是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交流内容,以延伸老年人的人生价值,这种以享受晚年生活为目的的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是未来养老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市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时,高度重视老年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老年文化服务质量。

一、关于健全社区文化养老设施方面

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群众身边的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建有公共图书馆657个,文化馆(站)93个,各类博物馆、美术馆151个,市区两级都建有老年大学,所有村(社区)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7平方米,老年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着力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强化文化养老。立足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市已建成具有五室(其中包括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功能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158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活动室492个,开展日常棋牌、乐器、舞蹈、书画等文化娱乐服务。姑苏区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进行提档升级,已建成满足老年人医、食、住、浴、娱全方位需求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4个。全市167个养老机构都有老年人文化娱乐场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服务。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养老机构经常性开展各类文娱活动,有效缓解了封闭期间老年人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我市自2021年起启动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不仅重点加强文化养老的场地、载体建设,而且引导老年人树立主动健康和终身发展理念,鼓励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实现老有安康”“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状态。

二、关于开展文化养老形式方面

市老龄办以以敬老月为抓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尊老敬老助老社会环境。去年敬老月期间,全市组织敬老宣教、结对帮扶、志愿服务、老年维权、岗位敬老、老年文体等活动700多场,举办了文艺汇演、传统戏剧专场演出、重阳登高、老年人书画巡展、慢步跑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共计73万老年人参加。

市文旅局以长江文化艺术节”“苏州阅读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为依托,开展文化惠民将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全市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7万场次,惠及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老年人是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群体。全市拥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约2300支,老年人文艺团队占有较大比例。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为老年群体开办“365”天天有服务、京昆联谊会、心连心老年模特、老年小提琴艺术团排练活动、辅导节目,在市级以上比赛中斩获佳绩。

市园林绿化局充分发挥遗产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园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助力社区文化养老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打造一园一品特色活动,丰富园林文化供给,每年累计举办特色园事花事活动五十余项。引入品茗、赏曲、雅集等体验形式,让园林慢生活成为老年人的时尚选择,让园林文化艺术浸润老年生活。推动园林文化艺术在城市街头、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展示,在口袋公园建设、古城街巷改造、新城绿化建设中吸纳借鉴园林元素,让老年人近距离感受园林文脉。同时,在各大园林,认真执行好老年人优惠政策,提供入园引导服务,标准化配置无障碍设施和急救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的游园环境。

三、探索文化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吴中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度假区酒店集群优势、吴地精神文化优势,发布吴中颐养·太湖享老养老品牌,首批推出8条游学路线,寓学于游,探索旅居式养老、健康休闲养老、医养结合养老,满足老年人对旅游和学习的深度体验需求。香山国际大酒店、渔洋码头·湖驿民宿、仁德山庄精品民宿、苏州金满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孙武书院·罗浮山庄等5家酒店,苏州广电再青春(八爪鱼在线旅游)、苏州太湖旅游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旅行社授牌首批游学服务机构。在老年人沿途旅行中,更加注重和突出适老化元素,签约酒店计划推出一键呼叫适老房间,辅助配套营养餐单、洗衣照料、健身课程、休闲娱乐等康养服务产品;旅行社聚焦老年人科学健身、绿色生活、健康检测、放松身心等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别具特色、节奏舒缓、身心兼养、质优价廉的游学团。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尽管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文化养老领域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对此,下一步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强化宣传。强化对社区文化养老的宣传与引导,让更多的老年人认识、了解并接受社区文化养老,营造良好积极的文化养老氛围。

二是完善政策。建立完善文化养老支持政策,凝聚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合力,加强社区文化养老载体和项目建设,构建监督及评价机制,充分保障老年人合法的文化权益。

三是加大供给。联合相关部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身边的、周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载体,推动开展各类为老适老的社区文体活动,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真正让老年人老有颐养、老有乐养。

 

 

苏州市民政局

2022726

 

 

人:蒋丽娟

联系电话:13776125284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老龄办、市园林    和绿化管理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