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关于以苏州属地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原创产业研究院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6:1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张进平
|
建 议 号:
|
230
|
标 题: |
关于以苏州属地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原创产业研究院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复杂化,经济竞争日益强烈。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日益加剧。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尽管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依赖把注意力全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过度依赖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忽略了自身原始创新的投入,甚至是原始创新思想的教育,使得当下经济竞争剧烈震荡的时期,我们被严重“卡脖子”。2020年4月25日苏州生物医药发展大会召开。大会提出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苏州的一号产业。力争十年内在苏州市打造国际知名和具有国内顶级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中国药谷。计划到2022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0家,产业规模突破2800亿元;到2025年,集聚企业6000家,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到2030年,集聚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破万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20%左右。目前苏州市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000余家。其中生物药占2000家(化学药占1/2-2/3,原料药30家,生物药占1/3),1500家处于研发阶段,一半企业有营收,每年营收大于2000万的企业约800家。医疗器械占1000家左右,苏州生物医药经济总量2100亿元,工业产值1750亿,其中医药工业产值约1450亿元,生物药商业化产能占全国40%,近几年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通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逐渐完善的产业链。
但是众多的产业中原创产业寥寥无几,尤其是原始创新的从0到1的原发性技术和产品令人心叹,都是基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基础上的重复或简单的改造。对产业长期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同样,高校教育也因为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在原始创新研究和教育方面有所欠缺。一味的追求高分文章和专利数量,而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严重关注不足。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社会实践环节存在很大的为了实习而实习的形式问题。一是国家教指委要求有一定时长的实习时间;二是创新企业严重缺乏,学生只能在一般企业中在流水线上见习,达不到真正做原始创新研究的机会;三是即使有一些创新的企业,由于怕学生进入核心技术部门学成到另外一家企业就业,而存在揭露商业秘密的风险,而望而却步。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多,单苏州大学每年在校研究生2万多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近1万人。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此,我建议:
1.充分利用在地高校优势学科资源背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队伍,重新制定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和发展方向选定研究生的毕业课题。
2.在校园内部,鼓励企业参与,建立校园内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不仅便于充分利用教授和研究生的人才资源,也克服了由于企业担心核心技术揭露。
3.政府根据地方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和短期重点工作部署,对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把校园内的产业研究院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孵化基地。
4.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保证产业研究院健康长远的发展。
5.产业研究院的产出如专利技术所有权等归教授、研究生、高校、政府共享。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 |
协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2-08-11 14:59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
第230号提案的答复
张进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苏州属地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原创产业研究院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前阶段有关工作
1、着力发展苏州高等教育。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高校26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6所、高职院校17所、独立学院3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27.51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0.20万人、硕士研究生1.89万人、本科生12.42万人、专科生13.00万人。拥有在职教职工2.0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1万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0.17万人、副高级职称0.43万人,具有博士学位的0.53万人。据统计,在苏高校49%的研究生、54 %的本科生、57 %的专科生都选择留在苏州就业创业,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2、支持在苏高校健全专业设置。经初步统计,在苏州高校共开设高职及以上专业710个,主要覆盖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12大类。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3所规模较大的高校共开设本科和研究生专业300多个,建设了包括“世界一流学科”“国家双万计划”“江苏省优势学科”等一大批具有一定实力,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长期以来,支撑了我市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3、强化原创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功能纤维产业,获批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处中心和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围绕未来膜、特种合金、高端医疗器械、氢能等,获批建设4家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苏州大学放射医学,获批建设省部共建放射医学和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下阶段推进举措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会同市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在苏州的高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并发挥苏州高校优势学科作用,持续推进我市高校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建设集研究生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是支持苏州高校优化专业研究生培养。鼓励指导苏州高校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发挥优势学科资源优势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性,围绕世界技术前沿和发展方向选定研究生的毕业课题,重新制定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二是支持苏州高校探索建设产业研究院。鼓励苏州高校围绕苏州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学校优势学科的人才团队、科研设施和研究生等创新资源,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苏州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三是引导产业研究院强化产业孵化。按照国家、省双创基地要求,发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导向作用,加强对苏州高校技术研究院建设给予指导,积极纳入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四是加强产业研究院的资金政策支持。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统筹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落实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着力支撑技术研究院持续健康发展。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11日
联 系 人:廖希明
联系电话:65230762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教育局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