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张宝顺; | 建 议 号: | 339 |
标 题: | 关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问题: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外贸占比较大的苏州经济势必受到一定影响。贸易战也可能长期持续,甚至越演越烈,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保持苏州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发挥科技创新在苏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解决方案之一。 建议: 1、围绕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和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依托苏州政府、国家部委和大型企业投入共建大型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先筹建,后申请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本着开放、融合的理念,打造聚集和辐射产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广东和浙江已经先行先试走在前面)。 2、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吸引一大批国际、国内创新团队(5千至万人规模),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3、抓住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倒逼中国核心技术国产化的契机,紧密联系行业大企业需求和地方产业规划,从产业链上整体布局,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在装备、制造、工艺、材料各个环节自主可控,达到核心产业化技术全国产化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目的。 4、集中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和其它研究院所分支机构优势资源及人才队伍形成初步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规划实验室建设。 5、加速推进中科大分校建设,和地方原有院校合力,共同创建产学研创新环境。 6、在苏州原有创新平台、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置基础上,融合创新,通过完善、补充和再建,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服务硬件平台,形成整体优势。 7、借助苏州产业研究院的发展契机和已形成的产业布局,实现联动,优势互补。 8、充分契合军民融合的国家发展战略,利用各种国家资源,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9、围绕实验室建立产业园区,一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发挥苏州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和优质的营商环境等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生态圈。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8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339号提案的答复 张宝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筹建姑苏实验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2018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中也明确指出要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统筹部署和建设国家实验室。我市在充分学习研究国家、省重大工程发展战略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在材料领域并跑甚至部分领跑全国的优势,以及区域产业对高端材料的旺盛需求,聚焦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建设姑苏实验室。 姑苏实验室将重点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境、尖端战略等领域开展研究。依托中科院在苏院所和其他材料领域相关科研机构,整合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优势学科力量,以及龙头企业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高端资源,汇聚一批活跃在国内外技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苏州未来发展提供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努力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苏州科技创新高峰。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一期建设,集聚1000名以上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才,其中引进海内外顶级材料科学家10人左右作为领军人才领衔成立相关研究平台;吸引杰出材料研究专家30人左右作为研究方向负责人;吸引优秀青年材料专家200人作为实验室的科技骨干。通过二期建设,到2030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材料实验室行列,各创新单元全面建成,人员规模达到3000名以上,集聚30个以上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原创成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材料创新策源地。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围绕市委市政府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开展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852家和506家,均列全省第一。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与领军企业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设立先进技术研究院专项奖补资金,每年每家最高奖励2000万元。优化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和多元化创新资源,辐射带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市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及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有34家先进技术研究院中,首批中的18家累计获得财政补助6.35亿元。2019年6月,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工信部下达财政资金6748万元、苏州地方配套3374万元。 三、院市合作不断深入 苏州与中国科学院有着二十余年的合作历史,早在1998年11月,双方就正式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可谓是院地合作的起源地。多年来,双方不断延展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苏州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强力支撑和示范引领。一方面建制研究所长足发展,合作共建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积极致力于应用基础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正已成为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创新源头。另一方面载体机构加速集聚,苏州已与中科院22个院所合作共建各类载体机构32家,总投入超60亿,基本实现下辖各市区全覆盖,集聚各类人才4200余人,初步形成中科院在苏“集团军”。 四、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技术公共研究机构,定位于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是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院于2018年12月批准设立、2019年7月正式运行,以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产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市原始创新能力。与海内外顶尖高等院所、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紧密合作,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整合板块资源共同开展科技招商,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团队和项目来苏州落地,形成知识流动和成果转化的“枢纽”。采用股权投资方式对市产研院设立的技术研究所、离岸创新中心,以及孵化衍生的创新企业进行支持,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等。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结合委员建议,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市将从以下四方面持续推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一是加快姑苏实验室建设。积极对上争取,建立姑苏实验室省市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汇聚各方资源,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先行扶持、先行启动、积极推进,推动平台建设的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积极推进姑苏实验室成为第一批“江苏省实验室”,并力争成为本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努力将姑苏实验室建设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成为苏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战略支撑。 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面向我市先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倍增工程,重点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进而带动行业产业发展。开展新一轮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补助工作,持续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动企业研发能力加快提升。积极推进苏州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开展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强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持续深化院市合作。一方面,围绕新一轮院市合作五年周期的正式开启,苏州将以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为重点,以“一体两翼”为牵引,“一体”即推进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建设,“两翼”即共同推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建设,持续导入中科院高端资源,推动中科院在苏机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科技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推动苏州市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全面合作,将苏州高等研究院打造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心,构建中国科技大学在苏州集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院市共建、科教融合综合体。 四是加快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在对苏州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先导产业布局建设10个技术研究所,为下一步项目引进建设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各市、区联动,布局资源开发网络,搭建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招引渠道。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释放科技体制“特区”的活力,丰富品牌内涵,强化市产研院品牌效应。 再次感谢您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共同努力,切实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周旭平 联 系 电话:6524099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