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91.关于发挥地方特色将水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姜莉;
建 议 号:
291

标    题:

关于发挥地方特色将水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建议

建议内容:

 

20146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如何重现大运河昔日光彩成为各地文旅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担负“苏州责任”,打造“苏州样板”,夯实“苏州基石”,凝聚“苏州合力”,将大运河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作为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之一,苏州市正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引导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但要真正深挖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尚需要克服一些不足和问题,并寻求新的路径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晰地方文化招牌。苏州对于大运河的文化挖掘工作刚刚启动,目前尚需打造出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文化特点与文化符号。

2.缺乏统一对外展示形象。苏州与大运河有关的遗迹散落在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全长81.8公里的范畴内,呈现形式不一,保护情况不同。同时由于其管理跨区域跨部门,推进进度有差别。所以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具有代表性的对外展示形象。

3.缺乏市民广泛参与渠道。大运河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其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如何让大运河真正和居民生活融合起来,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建设的进行,保持运河文化活力,也是现在急需开展的工作。

二、对策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水安全。借鉴国外运河法的实施经验,及早开展大运河专项保护立法工作,制定符合市情的专项保护条例。首先是开展系统性普查工作,扎实推进水资源综合调查,建设相关资源数据库,为立法提供调研按照依据;其次是要以立法的形式整合文物、交通、水利、建设、环保、国土等各领域机构和众多相关利益者,对管理职能权限进行明确划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情况;再次是对非法占用河道、偷倒建筑垃圾等行为有严厉明晰的惩罚机制,以保护水资源为切入点,进而保护大运河;四是以惩代宣,对居民一些不文明行为也要设计相关限制条款,提升普通市民对大运河保护了解度和认知度。

2.开展深度挖掘,讲好水故事。对宝带桥、横塘驿站等文化遗迹,不是简单的进行维修,而是积极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依托这些遗迹的“亲水性”,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首先在各区域间强化跨区域协作机制,各区域在合理规划建设本地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同时,能够兼顾划区域的合作和融合,让大运河文化资源有更多的延伸和碰撞空间。其次因为大运河相关遗迹大多具有有关航运的实际功能,可加速开展这方面的历史挖掘工作,规避大运河文化遗迹艺术价值较弱的薄弱环节,行程全新看点。再次是尽快设计水上游等旅游线路,路线经过大运河沿线诸多景点,这些线路一方面串联起线性化的大运河文化资源,一方面也让居民触摸到平时不常见到的大运河遗产瑰宝;最后是引导文创企业开展大运河沿线文化遗迹的产品开发,尽快形成具有辨识度的系列产品,依托文旅融合潮流提升文化知名度。

3.拓展民间空间,做好水传承。大运河文化根植于运河两岸的民俗生活,拓展民间认知度和参与度,是实现有效传承的最佳途径。第一是全民动员,尽快通过征集等手段,产生以展现水文化为主题的大运河宣传口号,或者LOGO,在让大运河苏州段在大运河沿线的文化推广竞争中占得先机,也增加在民间的支持力度。第二是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各区域组建民间专家研究团队,对大运河两岸自古以来的亲水生活方式、习俗等进行挖掘和总结。第三是是打造节庆氛围,在浒墅关、盛泽等历史留存较多的区域,可设计规划有关大运河的节庆活动,以活动带动传承,以传承丰富活动。第四是是设计制作专门的大运河文化乡土教材或文化手册,以免费的方式在公众场合进行发放。第五是注重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结合,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的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大运河。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水务局
会 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24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291号提案的答复 姜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地方特色将水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建议》(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291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国家工程,是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推动运河文化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何在大运河保护和开发中,真正深挖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将大运河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是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方向和重点研究的问题。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我市高站位把握,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谋划,把准特色、加大宣传、强化保障、接续奋斗,“苏州水”正以其丰富的内涵融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 一、强化组织管理,全力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我市根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际情况,成立了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了《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建立了“一会、一办、三组、一基地、一平台”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共商共建,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体系,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凝聚管理合力,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 二、科学谋划规划,着力融合苏州水文化特色 全面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相关要求,编制《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苏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实施《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开展苏州水文化公园、太湖水文化馆等水文化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方案编制。通过系统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相关资源整合力度,加大沿线板块统筹力度,加大产业文化融合力度,切实以高质量的规划提升苏州段的整体水平。 三、深挖历史底蕴,加强运河文化保护与展示 为了讲好苏州水故事,我市深度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强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是统筹推进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在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专门设立苏州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二是借助空中遥感、水下声呐和三维扫描等现代科技,对大运河苏州段各河道、水工设施和相关遗产点进行全方位监测记录。三是推进定位为“1+2+N”的运河堤防加固工程,在堤岸维修加固及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附加步道、景观、文旅等功能,建设环古城河建设步道、运河风光带等遗产廊道和澹台湖公园、古纤道公园、运河体育公园等遗产公园,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运河休闲文化空间。四是开展云岩寺塔、瑞光塔、宝带桥三维可视化激光扫描建模等基础研究工作,积累了详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今后维修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发建设的苏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综合大数据平台(一期)正有序推进,拟于7月初完成平台基础数据建设工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也开发上线了“苏州文物大数据平台”,对各级文保单位实行实时监控,下一阶段将梳理大运河(苏州段)相关遗产资源,出版运河遗产报告并上线相关app。 四、推进水惠民生,打造东方水城美丽新苏州 坚持水工程、水文化、水生态、水景观多位一体发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运河文化、江南水乡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点滴之中。一是继续扎实推进以胥•浦•塘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以水网为脉、文化为韵、景观为基、枢纽为窗,绘就绿水青山、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二是开展苏州水文化公园建设,致力于打造大运河苏州段水乡特色的精彩亮点。目前,市水务局联合市文旅集团已编制完成建设方案,将以裴家圩水利枢纽为核心,打造一园辐射多村的乡村一体近郊江南水乡文化示范区,彰显江南运河文化特色和水乡风情。三是尽快实施望亭、枫桥、觅渡桥、澹台湖等水文站点提升改造工程,改造水文监测站建筑外观,增设水文科普长廊、文化石刻、水文和航运信息展屏等,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水文设施的公共文化属性。四是加快开展苏州古城水文化馆、太湖水文化馆等一批水文化展示场馆建设。改造位于平四路与人民路交界处的平四闸辅助用房,建设苏州古城水文化馆,在太湖园博园菱湖渚主展区建设太湖水文化馆,建设令公众全面了解苏州水文化的展示空间。五是推进沿运河枢纽风貌提升工程,结合周边环境及运河风光,对沿线13个枢纽及泵站的外立面、区域内景观、夜景灯光等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打造融入苏式风格的运河工程。 五、发展运河经济,促进大运河沿线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以69阁和横塘驿站片区为试点,研究策划艺术家运河聚落和横塘驿站文化创意街区,营建运河文创场所。二是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策划运河遗产精品游线。三是推动浒关、平望打造特色运河小镇,突出生态、文创、旅游、产业概念,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升级方式,形成运河小镇新名片。 六、多渠道宣传,提升大运河苏州段品牌知名度 各部门结合自身特色,多渠道进行运河文化宣传,从而进一步提升大运河苏州段影响力。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2019年,市水务局开展了“大运河水文化地标”宣传活动,在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推广宝带桥、虎丘塔等特色地标建筑,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文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出了苏州碑刻博物馆“忆江南一一苏州大运河碑刻拓片展”,并结合苏州段遗产特点,设计制作大运河苏州段遗产标识系统,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苏州市水务局 2020年6月24日 联系人姓名:蒋燕莉 联 系 电话:68850089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