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27.关于加快推动苏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市工商联
建 议 号:
027

标    题:

关于加快推动苏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随着5G技术的飞速发展和5G基站建设的全面铺开,物联网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渐行渐近。近几年,苏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智能装备和物联网应用的若干政策》《苏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仍需要各方面不断支持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苏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物联网产业规模大。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苏州第一大支柱产业,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2018年度苏州物联网产业总产值按苏州标准统计超1000亿元,位居全省设区市前列。

2.部分产业集聚程度较高。苏州已初步形成昆山周庄传感器件和苏州工业园区通讯及集成电路等两大物联网产业基地。其中昆山传感器产业园拥有双桥传感器测控、尼塞拉电子等各类传感器企业30余家,年业务收入16亿元,产品90%以上出口到美国及欧盟。工业园区在高端传感器MEMS(微电机系统)领域集聚企业及机构50余家,从业人数2000多人,全年实现产值约22亿元。

3.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部分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已主导或参与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园区在MEMS领域申请和获得授权专利200多件,并形成完善的MEMS产业创新链布局,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4.终端产品涌现。科沃斯、莱克电气等一批智能终端企业,已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拥有系列自主的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 5.网络服务能力强。截至20199 月,苏州全市已完成29525G基站建设,占到全省总数的近50%。网经通信、亨通光电等一批网络通信企业,业务范围囊括程控用户交换机、接入网系统设备、无线终端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以及能源网络服务等,具备一定网络通信服务能力。

二、苏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规模小。苏州物联网产业总产值位居全省前列,但产业内各企业规模总体较小,以物联网产品相关零部件为主,在产业链中处于中游,缺少拥有强大的能够整合物联网全产业链能力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

2.缺乏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苏州物联网企业的产品仍然以中端产品为主,如传感器件等,属于物联网全产业链中的硬件部分,能够提供物联网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仍然缺乏,尚未形成从关键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提供物联网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3.核心技术、人才缺乏。物联网产业需要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做支撑,而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储备不足,这也是苏州同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的弱点之一。

4.物联网产业发展氛围较弱。苏州物联网产业在产业驱动型即智能制造升级方面应用较多,在提供物联网产品、构建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等方面有所欠缺。

三、促进苏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

1.全面扶持本土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5G、物联网集成应用品牌。建议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之上进一步出台大力度扶持政策,加大对能够提供系统集成服务产品的本土物联网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引导苏州制造业企业在向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采用本土物联网产品。鼓励、支持物联网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满足个人、企业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产品。在金融、用地、财税等方面对物联网企业予以支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勇于担当、包容失败的干事创业氛围,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 2.加大头部物联网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腾笼换鸟力度,保障物联网产业头部企业顺利入驻苏州。 3.做强主业,加快苏州制造业企业智能升级力度。建立健全弹性支持政策,根据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需求,在资金、装备、人力资源等方面按产业、按企业建立分类扶持政策,刺激制造业企业对产业物联网产品的需求。改善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制造相关补贴申请过程中的申报程序、申报方式,规范相关中介机构收费行为,避免中介机构挤占补贴资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扶持、保护本土成长起来的物联网产品生产商。 4.加大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出台大力扶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依托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在全球范围内招聘知名教授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建设一流学科,弥补苏州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匮乏方面的不足。出台更加精准的引智政策,吸引更多物联网产业内的高端人才来苏就业、创业。 5.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公共信息化基础资源,形成物联网产业智慧城市人才集聚的良性生态循环。在建设高质量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土物联网品牌产品。 6.着眼长远,跳出5G和物联网的思维圈。跟踪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寻找下一个像移动互联网一样的风口。建议成立诸如城市未来委员会之类的专家咨询机构,助力苏州城市、企业找寻下一个千亿、乃至万亿级产业,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助力苏州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与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会 办 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16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A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027号提案的答复 市工商联: 首先感谢贵单位一直关心苏州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基于贵单位杨莉萍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苏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并征求了苏州市财政局、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意见,现对提出的建议回复如下: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其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传感器件、网络通信设备、网络服务商、物联网终端设备、物联网平台服务以及物联网应用集成等环节。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与重要引擎。 近年来,苏州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苏州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推动成立了苏州市物联网协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依托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支撑,苏州在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已经聚集相关重点企业600余家,较完整地涵盖了物联网整体产业链,2019年度苏州物联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010亿元。在基础研发及生产制造方面,涉及传感器生产、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生产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应用方面,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安全、物流、智慧医疗等领域,具备了较强的物联网应用能力,涌现出亨通智能制造、虞河智慧农业、神彩智能环境监测、亿通社会安防等一批优秀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昆山周庄的传感器件、工业园区的通讯及集成电路两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在研发能力、产业基础、行业应用、产业集聚等方面位列全省前列。 对于苏州来说,随着5G技术的飞速发展和5G基站建设的全面铺开,尤其是在国家发力“新基建”的历史机遇下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是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推动物联网产业高端化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苏州工业经济升级版、加快智能装备和物联网应用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从2016年起,我局每年评选出一批物联网项目,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政产学研政策扶持,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攻关和技术创新。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项目,为产业高端发展做好项目储备。 二、培育5G、物联网集成应用品牌 用足用好现有品牌培育政策,培育一批物联网集成应用品牌。目前苏州对质量品牌建设成效突出企业设立了相应的质量奖励,无需企业另行申请,没有额外的门槛限制,按照奖励政策直接发放至获奖企业。具体标准为:对新获得“中国质量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得“江苏省质量奖”、“苏州市市长质量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得“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奖”、“苏州市质量管理优秀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三、加大重点物联网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进一步摸排物联网产业链家底,制作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报告和产业链图谱,指导各市、区板块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联网企业。继续支持办好苏州物联网博览会和物联网千人大会,引导参展企业同各版块合作对接,通过不断提升该博览会影响力,将更多物联网资源引入苏州,为苏州物联网产业发展营造氛围。 四、加大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苏州人才优势突出,通过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良性互动,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全市高校、职业学校主动服务苏州产业需要,于2012年开设物联网专业,培养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下一步,建立物联网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内外高校,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造就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积极支持行业领军型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共同推动物联网人才培养,力争培养更多高素质物联网人才队伍;借助“苏州国际精 英创业周”、“赢在苏州”系列海外创业大赛等引智平台,吸引物联网领域的优质人才资源向苏州集聚,持续增强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在居住、出入境、医疗、 社保等方面的协调落实和服务等。 五、优化物联网企业服务 高标准打造“企业服务总入口” ,目前已正式上线“苏州市企业服务云” 平台,集成各类惠企政策、平台、服务。目前,服务云政策知识库共涵盖国家、省市各级政策两千多条,引入政策计算器,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企业可享受的惠企政策精准匹配。根据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需求,在资金、装备、人力资源等方面按产业、按企业分类推送扶持政策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重点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调动苏州物联网协会工作积极性,探讨建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库,提升物联网协会服务内涵,推动苏州物联网产业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企业、政府、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苏州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必将走在全国的前列。请您继续关注苏州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6月15日 联系人:刘子印 联系电话:68616206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