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关于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助农增收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施德明; | 建 议 号: | 210 |
标 题: | 关于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助农增收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近几年,我市通过“四个百万亩”的建设、实施生态补偿、小麦休耕轮作、粮食价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了粮食生产,土地地力回升,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由于长期的粗放经营,土壤板结,土地欠账仍较多;二是近几年粮价稳中有降,种粮农民增收困难;三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营养健康、卫生安全的高质量的优质粮食,而我市地产粮食还不能很好满足。 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基本实现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当实施优质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建议有关部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施“良种良法良田”。一是选育良种。要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粮食品种,大力推广,并严格落实到种植环节;二是推广良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统防统治等;三是建设良田。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大休耕力度,趁现在粮食充足的有利时机,在小麦休耕轮作的基础上,试行全年休耕,比例为10-30%,促使土地有机质含量回升,有效培育地力。 2、实施优粮优购。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求,全力推动粮食市场化收购,优粮优购,对市场欢迎的优质品种加价收购,对老百姓不欢迎的品种降价收购,充分发挥价格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农民生产更多的绿色、优质、适销的粮食品种。 3、扶持粮食产业发展。产业繁荣有助于优质粮食生产,一要培育品牌,强化粮食品牌整合提升,规范标识的管理和使用,放大品牌效应,建立可持续的产业链条体系;二要宣传推广。强化市场营销创新,注重包装策划,真正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营销运作机制;三要政策保障。强化政策措施支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注重联动合作,建立强有力的协作推进机制。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17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210号提案的答复 施德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助农增收的建议”已收悉,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综合市农业农村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地产优质粮食供应不断增长,农民纯收入不断提高,“三农”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87.18万吨,特优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65.64%,高标准农田占比80.56%,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11%,两季收购累计助农增收达2亿多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成效显著。 一、推广良田良种 1、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2019年底,按省统计口径我市高标准农田已达到191.7万亩,占比80.56%,居全省第一,遍布4市5区800多个涉农村,实现乡镇全覆盖,涉农村80%以上覆盖,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质量效益。 2、加速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依靠水稻良种补贴和市场需求带动,全市南粳46、南粳5055、苏香粳3号、苏香粳100等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超过67.91万亩,占比达65.64%。 3、加快普及绿色高质高效集成示范。共建立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34个。加快绿色防控区建设,创建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7个,市级绿色防控示范片8个,县级绿色防控示范方62个。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2019年全市实行耕地轮作休耕面积30.17万亩。 4、全程推广粮食机械化生产。稳步推进集中育秧,不断扩大省田、省工、省水、节本等优势的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面积。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全市水稻、小麦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 二、实现助农增收 1、优粮优价收购实现助农增收。2019年全市中等质量标准的小麦价格收购为1.12元/斤,中等质量标准的粳稻价格收购为1.3元/斤,比周边地区的收购价格高0.05-0.1元/斤不等,累计为农增收9800万元,且继续执行0.1元/斤的价外补贴政策,实现为农增收1.1亿元,以上两项预计助农增收达2亿多元。 2、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增加经济效益。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苏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直接为苏州水稻产业增加产值6.57亿元,为苏州稻农增加经济效益5.38亿元。 三、提升产业发展 1、大力推进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国有粮企与粮食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规模生产者种植优良品种,推动粮食生产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鼓励农业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分工协作,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着力打造地产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苏州好粮油”行动,积极打造知名粮食品牌。全市粮食行业共拥有省级名牌7个,市级名牌17个。积极组织各类“好粮油”品牌推介活动,“虎丘”、“沙家浜”、“润众”等地产优质大米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润众”牌大米进入了“苏米”核心品牌。 但正如您所指,当前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千亿级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升稻米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助农增收。 一、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竞争力 1、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全面推进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计划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力争2020年底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2、强化产业绿色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粮食产业,继续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秸秆还田等工作,提升粮食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全市今年预计将建设部省级水稻高质高效示范片25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21个,市级绿色防控示范片9个,县级绿色防控示范方66个。 3、强化技术集成示范。重点推广稻麦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高效低毒新药剂及适用省工省力农机具等,大力推行技术集成,发挥技术增产潜力,努力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二、打通优粮产购销渠道,有效实现助农增收 1、实现“优粮优产”。 充分发挥流通激励作用,引导支持种粮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占比,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提升粮食品质,提高种粮效益。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引导规模生产者种植优良品种,推动粮食生产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今年将进一步提高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比例达到70%以上。 2、实现“优粮优购”。继续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逐步实施市场化收购,发挥价格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对优质稻谷品种加价收购,让“好粮食”卖上“好价格”,增加种粮农民的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3、实现“优粮优销”。引导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订单合同,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按高于市场价格统一收购,既保证加工企业原料质量,又保护农民利益,打造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中高档大米市场占有率近60%,且份额在逐年提高。 三、综合施策凝聚合力,推动粮油产业升级 1、注重龙头示范带动。加大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认知高、产业融合好、经济社会效益优、辐射带动范围广的粮食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优质粮食产业链,切实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注重粮油品牌建设。以“五优联动”为抓手,通过培育优选优质品种、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研发优质粮食新产品、加强品牌市场推介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苏州大米”地域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引导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3、注重发挥政策指引。根据国家、省的总体部署,细化明确操作性强的政策扶持措施,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和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的目标。比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采取建设种植基地、开展优质粮食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成效突出的示范企业给予奖励。 4、注重借助产销联动。鼓励粮食企业联合深入产区,建立优质粮源基地,选育适宜的优质或功能性品种,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食供应链,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功能粮油产品供给,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水平。 感谢您对苏州粮食工作的支持! 苏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0年6月5日 联系人姓名:王菲 联 系 电话:65291507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农业农村局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