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黄志刚; | 建 议 号: | 227 |
标 题: | 关于加强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提优增质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关于加强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提优增质发展的建议地方名特优农产品不仅是地方的名片,更关系到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关系到广大农户的“钱袋子”和农村的稳定发展。通过名特优农产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农业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019年2月,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2019年农业农村科教环农工作要点》等文件中,强调“推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名特优新”等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促进良种更新换代”等政策。苏州名特优农产品较多,例如洞庭碧螺春茶、阳山水蜜桃、太湖莼菜、苏州枇杷等都是知名产品。以苏州东山镇的农产品为例。(1)枇杷。作为全国枇杷传统栽培四大产区之一,吴中区枇杷栽培面积3万多亩,年产量8000吨,年产值超3亿元。苏州枇杷是东山镇栽培面积最大的果品,全镇现有枇杷栽培面积近2万亩,年产量5000吨,年产值约2.3亿元,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东山镇枇杷种植面积还在扩增中,计划发展到3万亩。(2)茶叶。东山镇目前碧螺春茶叶种植面积1万余亩,年产优质茶110吨,产值1.3亿。碧螺春是我国唯一采用果茶间种方式栽培的特色茶叶品种。(3)杨梅。洞庭山杨梅的品质比湖父杨梅好,但名气略显不足。东山镇杨梅种植面积约为4500亩,产值4500万。(4)水生蔬菜。主要是太湖莼菜,种植面积1000亩,年产量1500吨。苏州东山镇具有较多的名特优农产品资源,具有显著的通过名特优产品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富丽乡村”建设的潜力和优势。在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阶段,无论是种植模式,还是产销模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导致部分特色产品“增产不增效”,或“增产不增质”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技术发展瓶颈,也有产业政策瓶颈。使得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困难。通过近两个月的调研、整理、分析,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从业人员老龄化。多数名特优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种植枇杷的劳动内容包括施肥、修剪、疏花疏果、喷药、开花后一个月内将2-3片叶套进纸袋、采收、包装等。每年4-8月,每10天需要施一次药,需要修剪3-4次。种植莼菜需要付出的劳动包括:整田、播种(扦插)、适时调节水位、施肥、撒药、采摘等。有的果园地形复杂,影响设施和农机应用,只能靠劳力生产。据初步统计,苏州市内参与田间劳作的本地农民只有20万人,平均年龄约50岁。年轻一代普遍不愿从事农事劳作,更愿意进入企业工作。老龄化的问题包括难以推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种植户越来越少,导致一些特色产品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比如,太湖莼菜,产量及种植面积一直在缩减,有可能出现无人种植的现象,使此产品面临消失。 2、缺少关键销售途径,营销效率低下。对于苏州种植户,目前的农产品种植瓶颈之一是销路。目前销售方式主要包括网上直销、商贩收购、游客采摘、农户直销等。存在途径多但缺少关键途径,通过中间商但利润低,自产自销但效率低的问题。遇到小年,枇杷基本都能卖掉,但遇到大年的销售压力较大。 3、品牌需要规范化管理。近年来,多种产品出现打着品牌商标在市场上销售,但实际质量并不达标的现象,比如阳山水蜜桃、太湖大闸蟹等。而且生产主体分散,影响标准化生产,影响生产技术标准化。为促进农民增收,苏州市从2018年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例如大米和水八仙的品牌建设,但仍然存在品牌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4、名特优农产品品种和技术更新换代迟缓。技术研发瓶颈包括地方品种培育与保护、生产潜力挖掘与新技术开发。例如苏州白沙枇杷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新品种培育与推广、枇杷采收储运、保鲜技术的研发等都有所欠缺。特别是枇杷类鲜果的货架期短,采收、包装与运输的损耗率高,保鲜期只有三至四天;由于枇杷皮薄、糖度高,不耐压,不耐冷藏,对保鲜储运的要求较高,成为提高果品品质和效益的限制因素。对于莼菜,因为生产规模小、总体效益比重低,相关研究投入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1、 加强技术研发,推进智能农业发展,提高效益,减少田间劳作,引导青年创业者的参与。从业人员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田间劳作强度大、收益低。一方面,应积极加强特色农产品相关的技术研发,借助人工智能发展推进智能农业,进一步提高效益,减少田间劳作,提高对青年创业者的吸纳。另一方面,三产融合有利于青年创业者在农村发展农业。据调研,东山镇已开始发展三产融合,比如制备枇杷膏、发展休闲体验式旅游业等,使枇杷产业贯穿一年四季。这有利于吸引青年创业者留在农村,发展特色农产品。 2、 深入挖掘名特优产品的品牌文化,提高品牌的人文特色。品牌效应有利于扩大销路。在苏州市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动下,各地也在申报自己的特色品牌。品牌建立后,需要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包括产品本身在价值、文化渊源等,以建立品牌文化,提高品牌的人文特色。加强与苏州的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广,发展名特优农产品为媒介的特色旅游。既有利于品牌的宣传推广,也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 3、 加强农产品公共品牌的企业化管理,建立订单化生产与网络化销售的公共平台。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根据品牌建设的要求建立生产基地,高标准创建标准园。确保产品优质优价,需要品质一致,标准细化,以防止以次充好。鉴于鲜果类的保鲜期短,目前电商平台销售枇杷的比例占总销售额的30%左右。而且快递公司对鲜果类有单独的冷链运输,基本可以在保险期内将鲜果运到消费者手中。但如果中间环节过多,既不利于品牌监管、也不利于时效控制和效益保障。因此建议在农业品牌建设基础上,建立订单化生产与网络化销售的公共平台。通过多方监管的同时,加强网络销售评价的整理和反馈,促进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 4、 加强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目前特色农产品品种退化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提高。对于地方性培育品种,比如苏州的白玉枇杷、水八仙、杨梅等,需要加强对这些品种的培育、保护、挖掘与开发,包括省力化采摘(机器人采摘)、无袋栽培、拉长枇杷结果季、减少冻害影响或耐冻害品种的研究、高品质产品育种等。国家主要针对需求广泛的大宗农作物研究投入经费,而地方性农产品则需要地方政府加大研究投入,特别是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只能依靠政府科技投入。目前科研投入不足限制了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也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科研队伍的培养。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5-08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苏市农复〔2020〕13号 签发:陆志荣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27号提案的答复 黄志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提优增质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发展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局积极推进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提优增质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积极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近年来,我市立足无公害农产品提档升级,整体规划、区域推进,积极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单位面积耕地产出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建有21.7万亩国家级水稻、小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82万亩国家级油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21个乡镇36万亩种植业面积,经省农业农村厅验收合格后,被授予了“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51个乡镇68.6万亩基地积极参与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创建,已进入了一年建设期;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496个、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7个。全市印发《苏州市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18-2020年)》,将农产品作为八大重点提升领域之一,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在强调质量的同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积极争创各级质量奖项,成功培育了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获评苏州市市长质量奖,成为我市首家获评市长质量奖的农业企业,并获奖励100万元。 二、积极提升农业地方标准系统化集成和应用水平。 我市积极制定完善农业地方标准,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进一步完善了地方名特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夯实质量兴农发展基础。仅2018年,就废止55项标准,修订27项标准,1项标准确认继续有效。2018年,通过筛选、完善全市水稻主推品种、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品种的制种、繁种、基质、育秧、机插、栽培、生产、耕作各环节技术标准和综合防治、减氮丰产、氮磷拦截生态模式,编辑了《苏州大米良作良方》,确立了“苏州大米”质量兴农绿色标准的系统化。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的宣传贯彻和培训,一批懂标准、能生产、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人才涌现,提升了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水平。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共计47个,1家企业获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基地)在城市设立直供点、专卖店和专柜,并提供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全年开展十余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绿色风”进社区,通过市民进基地、农产品企业进城市等互动形式,缩短了地方名特优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同时在苏州品博会、农展会等大型展会宣传推广地方名特优农产品。 三、强化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 2018年起,全市以“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为突破,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2019年,启动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能带动特色水生蔬菜产业发展、传承苏州乡村文化,覆盖市域的“苏州水八仙”精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苏州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值增效。我市还积极推动张家港凤凰水蜜桃、常熟王张西瓜、董浜简管玉丝瓜、太仓白蒜、东山白沙枇杷、洞庭山碧螺春茶申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对于阳澄湖大闸蟹,积极探索其申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方法、途径和可行性。目前,全市共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覆盖市级、县级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个,以“苏州大米”为引领的年销售额超亿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超5000万元品牌6个,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集群雏形初现。预计,仅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明年将为沿湖渔民增效20个亿。 下一步我局将紧扣自身职能,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严格地方名特优农产品质量控制。 要持续开展农产品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坚持实事求是、“好中选优”,确保生产主体高质量,严格准入关口。要以创建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促进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监管,严格监管手段。要加强对获证主体和创建基地的管理,结合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信用体系建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设,严格主体责任。 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消费导向。 要采取多种手段,切实加强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知识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制定、完善农业地方标准力度,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要加大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力度,以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基地网点宣传为抓手,构建社会产地市场互信桥梁。 三是进一步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 要以“苏”字头精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突破和抓手,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能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传承地方乡村文化,覆盖市级、县级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优化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主体的品牌扶持环境。要通过导入形象、推动创牌、质量追溯、标准引导、立体传播五大体系,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有影响力的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4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联系人姓名:王芳 联 系 电话:6883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