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谢佐君; | 建 议 号: | 289 |
标 题: | 关于苏州古建造园技艺保存和传承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当前苏州古建筑及造园行业的技术工种,基本分为:木工(作)、瓦工(水作)、石作、砖细、铺地、叠山、油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瓦作、石作、砖细等工种技术又会相互融合混用。总体而言,由于市场需求的客观存在,各工种目前还在延续生产,但实际上,它们的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从业人员群体的萎缩,然后是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其次是一些传统材料的改变促使施工方法的改变。当然,最深层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求虽然目前尚有,但前景未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实是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建筑方式大异于传统建筑方式,因而传统建筑技术人力资源必然减少,其中优质的工艺人才更为稀缺。事实上,每朝每代的建筑风格和技艺都在变化,过去的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承上启下的,只是当前的变化空前剧烈,造成了人们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断裂感。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不能因为保护传统技艺而绑架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目前,苏州市政府在园林古建领域的非遗传承方面已经制订了计划,调拨了专款,采取了行动。在一些知名的古建企业内部,采取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传统工艺师徒制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在传统工艺传承方面有志向的青年职员,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培养技术人才,有望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传统技艺的扶持,不管是来自于国家还是民间,如果缺乏了真实的市场需求,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对于传统技艺首先要研究,了解其本质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然后根据客观情况,科学地理性地去保护,而不是一味强留。能够活态保护,发扬传承是最理想的,否则就要尽力做到静态保护,进入博物馆、档案馆。另外,技艺的流失主要是人的流失,传统技艺人才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稀缺资源。而将来的社会将趋向于多元化和私人订制化,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源在大环境下没有用武之地,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就会有大用场。因而对稀缺人力资源的组织联系工作是相当重要的,而在信息化社会组织联系稀缺人力资源,要比培养没有足够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更可行更有效。 总之,传统技艺人才还是应该由市场需求来催生,政府层面应该考虑的是: 一、建立广泛而高效的人才交流信息平台,以利于稀缺的传统技艺人力资源有用武之地,让技艺的买卖双方都很便捷;官方开办建筑行业技工临时性职介机构,免收中介费用,规范行业管理,既增加临时就业机会,又保护雇主权益。 二、针对民间独立技艺人才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匠人的社会保障,给予社保优惠,如所在企业或个人缴纳社保基金,政府应额外给予相应的补贴。 三、顺应教育与就业发作趋势,促进理论知识教育和动手实践教育的结合,鼓励高知人才向实践技艺人才的转化,培养管理和技术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深入研究古建市场发展趋势和规律,避免盲目开设多于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应尽量在现有从业人员内部培养技艺人才。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4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289号提案的答复 谢佐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苏州古建造园技艺保存和传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古建造园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概况 1.开展专题调研,掌握行业情况。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我局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掌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和传承情况,起草并向市政府提交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调研报告。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市共有取得“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202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30家、二级资质企业29家、三级资质企业143家;共有从业人员1332人,其中,一级建造师300人、二级建造师1032人;共有获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工匠名师”等荣誉称号的从业人员45人,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 调研发现,我市古建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质量管控机制尚不健全。古建工程建设单位为降低建设成本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选定施工单位;古建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尚不完善,导致古建工程质量难以保障。二是从业队伍存在年龄断层。据统计,我市传统建筑营造工匠平均年龄超过46周岁;其中,获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工匠名师”等荣誉称号的,平均年龄超过57周岁;仅22人年龄低于30周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营造政策环境,强化传承保护。为营造有利于古建施工企业生存发展、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政策环境,我市各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引导。一是印发了《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住建局关于保护传承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意见》,提出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要保护发展并重、加强政策扶持、开展专业培训、营造发展环境等指导意见。二是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发展实施意见》精神,组织古建施工企业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内外古建工程建设,扩大我市古建造园技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据统计,近年来,我市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加拿大承建的五台山大雄宝殿工程、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承建的流芳园三期项目,在国外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三是市园林局印发了《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规划建设工程管理工作若干规定》和《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程建设管理规范(试行)》,明确园林古建筑的修缮必须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实施。市园林局还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将108处园林列入名录保护体系,全面推进了苏州园林的修复、开放工作,使之成为了“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市住建局印发了《关于征集苏州市园林古建技术专家库专家的通知》(苏建函建〔2020〕84号),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专业水平较高、工程业绩较多、职业操守较好古建专家,为下一阶段我市古建造园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3.坚持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培养。通过组织教育培训、经验交流、技术练兵等方式,着力提升古建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一是推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开设园林古建相关专业,设立“香山工匠学院”等教育机构,举办“古建修缮班”等教学活动,从理论讲解与技能传授两个角度,帮助我市古建行业从业人员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二是市园林绿化局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遗中心作用,举办“亚太地区古建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人才研修班” 。三是鼓励古建行业龙头企业和取得“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荣誉的匠人设立“大师工作室”,开课授徒,推动形成新型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模式。四是苏州市园林股份公司等企业建立现代师徒制、探索新型技艺传承方式。五是会同市总工会、市人社局成功举办“第二届香山杯古建营造职业技能大赛(名称核对一下)”,对技艺精湛、表现突出的选手授予“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力争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古建造园行业中来。 二、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园林局等有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香山帮传统建筑建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支持古建企业发展。一是选定一批资质等级高、市场信用好、管理能力强的古建施工企业,作为“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试点企业”;相关企业制定传承保护方案,建立传承保护长效机制。二是调整修订符合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程定额标准;尽快构建“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机制。三是在建筑行业协会中设立古建分会,促进古建企业发展与技艺传承、项目实施、对外开拓等紧密联系,发挥我市园林古建企业的特色优势。 2.加强古建人才培训。一是落实《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建设。面向龙头企业、职技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优秀技能专家、技术能手、企业首席技师和传统工艺大师等领办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推进建设更加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传承推广机制。对新认定的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给予5万元成果奖励。二是贯彻《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或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三是引导古建施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人才引进、校园招聘、定向委培等方式,尽快形成企业自有的人才队伍。四是会同市人社、教育等部门加大对教育机构、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上述单位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的优势,编写培训教材、强化业务培训,尽快打造一直符合古建行业发展和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承需要的人才队伍。 3.强化古建技艺传承。一是配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抢救性记录,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保护和活化苏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二是对于涉及结构安全、防火、抗震且做法比较成熟、统一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组织专家学者编制、出版地方性的规范标准;对一些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不适宜通过规范标准予以统一的营造技艺,鼓励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发表科研论文、出版学术专著,详细说明其科学机理、特有优势和文化内涵,促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三是加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及其实物载体的保护,积极推广传统营造技艺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古典园林保护修缮中的应用,实现以项目带动传承。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0年6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