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李翠梅; | 建 议 号: | 298 |
标 题: | 关于全面深入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东太湖水资源配置生态安全性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流域面积36900平方公里,流域内湖泊众多、河网纵横,太湖位于流域中心,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常水位下水深1.89米,库容44.3亿立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浅水型湖泊。作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湖泊,它不仅具有灌溉、航运、渔业生产、供水、防洪、调节气候以及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水源地,尤其东太湖是长三角地区最优质的水源地,承担着苏州、上海、浙江多个城市供水重任,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的水源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形式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供水、纳水、补水结构有了较大变化。太湖上游集水面积1.9万km2,有苕溪、荆溪两大水系汇水入湖。自1960年以来,太湖上游渐增8座大型水库,其水库库容皆超1亿m3,最大可达2.17亿m3(赋石水库)。2005年再添合溪水库,其库容达1.11亿m3。大型水库的新增无疑会对下游径流量产生截留作用,导致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太湖流域蓄水量降低,加剧太湖流域水生态缺水现象。 2013年10月,金泽水库项目正式启动,作为一座生态调蓄水库,原水皆取自太湖。其水面面积达1.92km2,总库容约910万m3,日供水规模为351万吨,供给人口达670万。与此同时,为完成《湖州市中心城市给水专项规划(2003~2020),湖州市拟定从东太湖取水应急,供水规模达40万吨/日;随之而来,城市规模持续扩大的嘉兴市同样发出用水告急,使东太湖的供水负荷再次增加至20万吨/日。由此造成的大规模长时间的水资源输出和优质水资源补充的不足,输入输出的不同步、不协同无疑会对太湖水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受到干扰、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太湖蓝藻平均密度为11766万个/L,较2016 年上升42. 1% 。各湖区中,西部沿岸区和梅梁湖的蓝藻数量处于较高水平。2017 年太湖水华发生频率和强度较2016年均有所增加 。2017年最大水华面积为1403km2,为2009年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与2016年相比,2017年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持平。太湖流域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愈加倾向于营养性,水生生物的空间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受到不利影响。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配置得当,则能改善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反之,则会危害甚至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丧失。不合理的水资配置对太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直接反映在太湖的水文水情上,2005年平均水位3.42m,2017年平均水位3.27m,2005年至2017年平均水位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个别年份例外)。年最低水位大多低于3米,特别是2009年的最低水位2.87m为多年来最低值,极大可能远远低于太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值。 多年来,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供水、纳水、补水结构有了部分调整,进而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产生了一定影响。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配置得当,则能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反之,则会危害甚至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丧失。金泽水库取水工程、 “引江济太”工程、上游水库截流工程是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几个重要节点,是近年来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组合的配置形式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金泽水库取水工程的运营和上游水库的截流势必会减少太湖流域自身的高品质水源量,“引江济太”则一定程度上存在增加太湖流域污染物荷载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流域水生态发生结构失稳的可能性,给太湖流域埋下了生态安全隐患。自这三大影响太湖水资源配置的工程运行以来,太湖水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地发生改变。从生物完整性的角度来看,鱼类在近五年来群落结构差异较大,鱼类组成中幼鱼占据的比列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太湖水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且这种不平衡将会将对整个流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连带的不利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由此,太湖流域面对着与日俱增的污染物吞纳量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基于太湖流域上述现状与水生态变化情形,为长期保障东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提高东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议我市展开东太湖水资源配置生态安全性研究,全面深入研究东太湖水资源配置生态安全性问题。是以实际行动作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的最好阐述、是提高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太湖问题话语权的基础、是确保东太湖长期绿水青山的根本所在。 具体建议如下: 一、全面展开东太湖水生态现在调研与普查,为下一步工作奠定详实的基础性资料。全面展开1998年以来,吴江片区(苏州片区)太湖大坝蓄洪水位情况的分析与测算,按200年一遇的标准科学测算太湖大坝生态水位。 二、尽快展开东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研究。特定区域内水资源的配置必须严格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安全可持续性。单独追求任何一种目标都是不明智的。只讲公平,忽视效率和生态安全,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就无法实现;只讲效率,忽视公平和生态安全,水资源的持续性就无法保证;只讲生态安全,忽视公平和效率,就不能挖掘出水资源的更大潜力。因此在展开水资源配置合理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将三者目标统一协调,使得流域安全和区域需求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三、东太湖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需要细化,着重到水资源配置的形式对水生态的影响层面上。只单一讨论一种水资源配置形式也是不可取的。必须将金泽水库取水工程、“引江济太”工程、上游水库截流现象、甚至是南水北调等工程综合探讨,分析和研究上述水资源配置形式对太湖流域的生态影响。 四、太湖流域可持续性发展管理研究的模式有待探讨和完善。由于太湖流域水资源的配置工程牵涉到几个不同的行政地区,包括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因此建立高效合理的流域可持续性发展管理模式显得极为重要,这对平衡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利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管理模式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以通过流域划分面积来确定太湖流域的水行政管理权;另外一方面,通过几个行政地区轮流管制的模式来实现公平高效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水务局 | |
会 办 |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吴江区政府;吴中区政府;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11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298号提案的答复 李翠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入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东太湖水资源配置生态安全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为界。流域面积为36895km2,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苏省19399km2,占52.6%。流域水面面积5551 km2,水面率15%,流域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积2338km2,正常蓄水位3.0m,相应蓄水量44亿m3,上游湖西洮滆水系、南河水系等及浙西东西苕溪共1.37万km2来水是太湖主要的水资源来源。太湖湖体水质总体达IV类,东太湖水质基本达II类。太湖水污染经过多年的防治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水生态系统仍然脆弱。 二、相关问题分析 1、上海市金泽水库取水会对太湖水资源及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上海市在上海境内太浦河北侧建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金泽水库,该水库以太浦河为水源,总库容910万m3,设计取水规模351万吨/日,年取水总量11.1亿m3,于2015年9月28日获得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行政许可,2016年底建成投入运行。上海市金泽水库取水项目是流域、区域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影响面广,涉及江苏省与上海市的共同利益。金泽水库从太浦河引水,需由太湖局商相关省(市)按程序核准。据了解,目前太湖局尚未与我省协商金泽水库取水项目核定取引水量。另外,太湖局在实际非防洪调度运用中,调度太浦闸放水流量达到或超过100立方米每秒。 2、“引江济太”工程对太湖流域总体为正面影响。 太湖流域本地水资源有限,人均水资源不足,供水主要以地表水源为主,除取用本地水资源外,主要依靠长江等过境水量和上下游重复利用弥补,过境水量在可供水量中占有较大比重,2018年太湖流域用水总量达到342.9亿m3(包括地表、地下、中水及其它水源),其中长江取水量206亿m3,该部分属于过境水量,和太湖流域的本地水资源量关系不大。太湖流域自200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在确保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增加流域水资源总量,“引江济太”的实施成功缓解了2003年、2004年和2011年流域严重旱情,并在应对2003年黄浦江上游特大燃油污染事故、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引发的无锡市供水危机、2013年上海金山船舶水污染事件,以及保障上海世博会供水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界,“引江济太”工程对太湖地区水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解决太湖供水危机事件、缓解流域旱情等应急事件中,“引江济太”调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水利部《关于印发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度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09]212号文),“引江济太”工程以水质指标控制向太湖引水(调度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调度参考指标氨氮、溶解氧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时,向太湖引水),入太湖的长江水源在水质方面是有保证的,根据资料统计,在“引江济太”调水后,水体的浮游藻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从水量分配上来看,近年来“引江济太”入湖水量仅占环太湖总入湖水量的4.5%左右,太湖水体水质的好坏主要受其它入太湖河道的水质影响。 3、太湖入湖水量减少,对太湖水资源总量有一定影响。 太湖上游集水面积1.37万km2,上游8座大型水库主要是满足湖西和浙西山丘区人民正常的“三生”用水需求,属于常态化的截流和拦蓄。近年来浙江省实施杭嘉湖南排等工程,在上游进行拦蓄,大幅减少了浙西天目山等地优质水源入太湖水量,据统计,2003~2015年入湖水量约减少80亿m3,年均减少6亿m3。特别是2012年以后,浙西天目山年来水由25亿m3减少到15亿m3,浙江境内入湖水量由占总入湖量30%以上减少到20%。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也提出从太湖引、取水需求,必将进一步加大太湖水资源供需矛盾。鉴于以上情况,经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确定的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正在实施,将于2021年通水。经水文水利计算,遇流域枯水年和平水年,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入太湖水量分别为23.4亿m3、31.1亿m3,将有效改善太湖水资源供需矛盾。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积极争取流域或省级层面联合地方开展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生态安全性研究。 鉴于太湖的管理权限,我局将积极争取太湖局和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由流域或省级层面联合地方统一开展太湖流域水资源配置生态安全性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优化工程调度方案、统筹流域生态安全和区域水资源需求的最佳方案,将水资源利用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要主动邀请国内顶级水资源专家团队做第三方咨询服务,为苏州水资源配置生态安全性研究出谋划策。 2、积极向太湖局反映太浦闸调度应充分考虑水环境的影响。 太浦闸站调度运行应符合《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需统筹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应根据太湖水资源条件和下游河道内外需水要求,按协商一致的水量分配原则执行实施。特别是非汛期、用水高峰期,在考虑下游用水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太湖水位和水生态环境,将太湖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加强水量水质监控和信息共享,加强太浦闸过闸流量和太湖、太浦河沿岸地区取水水量以及省、市界断面水质监测。 3、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要发挥水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在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上高起点谋篇布局,加强最严格水资源保护,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地”的内涵。加强区域协调联动,积极探索建立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共治共享机制,使苏州成为长三角生态网络中绿色发展的样板地带。 苏州市水务局 2020年6月9日 联 系 人:巫华 联系电话:68248639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