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仲新春; | 建 议 号: | 260 |
标 题: | 关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面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把握好这个总抓手,发展乡村旅游是其重要内容和必要路径。 一、现状分析 随着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城市都已经完全走向全面小康阶段,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都喜欢去旅游。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榜单里,苏州排名第三,成为国内15座新一线城市中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而排在首位和第二位的就是上海和北京。我市旅游人口数量大。2017年,苏州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75.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接待国内游客12046万 人次,比上年增长6.6%。2018年,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8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276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6%。我市东北街旅游溢出效应明显,热门景点人流向周围景点均衡。为提升游览舒适度,保护文化遗产,2019年4月27日起,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狮子林不再接受当天预约,两个园林景区不开放现场售票。据统计,“五一”假期中:苏州博物馆接待观众1.53万人次,同比下降45%,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接待量则明显上升。部分因未提前预约购票而无法进入拙政园、狮子林的游客分流至我市其他景区。统计数据表明,4天假期,虎丘接待游客11.6万人次,同比增长100%,留园接待游客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18.15%。开放式景区中,金鸡湖景区接待游客59万人次,同比增长20%,平江路、山塘街等开放式景区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沧浪亭和可园这对“近邻”园林,今年“五一”小长假联袂日均接待购票入园游客2343人次,同比增长106%。 2019年国庆假期期间,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和留园都实行了实名制分时预约制度,每个时段的入馆参观人数和入园游览人数进一步均衡,参观、游览的舒适度进一步提升。抽样调查显示,游客对分时预约制度的知晓度明显提高,对该项措施的接受度超过90%。提前分时预约措施带来的削峰填谷作用明显,有待进一步向周边甚至乡村均衡。景区分时预约制度只是缓解了热点景区的人流,将热点景区人流向周边景点均衡,并未缓解城市旅游交通拥堵现状。尤其是类似于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景区周边的道路拥堵不堪,寸步难行,空气质量难以改善。每逢周末、节假日,苏州的市区交通尤为拥堵。目前,相对于城市热门景区景点来说,我市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处于“较冷”状态。苏州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较早,开发起点较高,开发产品数量较多,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大力建设与发展,我市已拥有多个特色乡村旅游景点景区,但在走访大量乡村的过程中发现,目前从旅游现状来说,还只是周末效益和一日游效益,并没有带动当地更多产业链的系统发展。例如,西山旅游,更多是一日游和周末游,游客中心都是门可罗雀,平常处于“生意冷淡”状态,但是对于市中心热门的景区景点来说,平常游客量还是比较大的。乡村旅游与民宿,相互成就,协同发展。民宿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体,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有效的切入点,是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农业变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民宿作为一种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业“三合一”的新业态,它对于落实农村发展新理念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举例浙江莫干山,以民宿游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游,现已成为全国民宿行业标杆。 二、主要问题 如何将拥堵的城市旅游人口向乡村旅游均衡,以热带冷,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将苏州过境游向过夜游升级,主要面临几大痛点。 1.城市热门景点旅游溢出效应未向乡村均衡。线上苏州旅游总入口、苏州本地宝、苏州市民卡等对外的官方宣传平台没有与乡村旅游对接的端口,乡村旅游及乡村民宿没有独立的官方宣传平台,线下对于苏州旅游的宣传也以热门景点景区为主,外来游客对于我市乡村旅游景点的认知度较低。 2.乡村夜经济发展有待提高。目前,我市针对于乡村特色活动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和发布,但主要活动时间在白天,一到晚上,乡村文娱生活缺失,游客不愿留在乡村过夜。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大对苏州乡村旅游的引流力度,建立苏州旅游新名片。发挥我市旅游局总入口功能,为乡村旅游进行引流。在苏州旅游总入口开辟乡村旅游的端口,发布乡村旅游地图,介绍我市乡村景点特色与旅游攻略,吸引来苏旅游的游客体验苏州原生态乡村慢生活,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苏州。 2.发挥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价值,联动苏州市民宿行业协会,结合乡村地方特色,丰富乡村夜间文旅活动,将精品旅游线路与精品民宿相结合,将乡村过境游向乡村过夜游升级,发展乡村夜经济。民宿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个单体的发展,民宿发展衍生大量配套产业,同时带动文化创意、游乐娱乐、度假、健康疗养、医疗、养老、体育、教育、环保、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服务产业,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一座优质旅游目的地城市,我市迎合客户需求,每年我市文旅局会联动各乡镇,规划发布一些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如田园消夏休闲纳凉太仓乡村游、吴江“吴根越角”生态游、“中国江村”原乡游、吴中东山山浪赏花体验游等;同时举办一系列特色主题乡村旅游活动,如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旗袍小镇周年庆活动、苏州国际风筝节、苏州树山梨花旅游文化节等,但大部分活动在白天举办,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夜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一方面延续活动时长至夜间,以乡村传统文化和原乡风貌为依托,构建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这“五夜”产品体系,让游客实现乡村夜生活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将过境游向过夜游升级。另一方面,游客留在乡村,必然需要留宿乡村,充分发挥民宿行业协会的价值。民宿行业协会本身就肩负着整合我市所有民宿资源的责任,对各地方民宿的位置、品质、价格、营业范围、特色等有着充分的了解,可以由协会根据活动特色,为参加活动的游客匹配相应的民宿,民宿协会也可以联动所有民宿主,根据民宿特色,提供个性化夜间文娱活动,从而让游客更好地融入乡村原生态生活,体验当地文化。 3.将乡村景点景区与当地民宿进行联动整合,将景区景点优惠力度下放给当地精品民宿,为到乡村旅游、住宿的游客提供一定的景点景区优惠待遇。目前,很多乡村设有特色旅游景点,例如东西山,旅游景点众多,观赏性也较高,但有些景点票价相对于城市热门景点门票来说还相对较高,这给部分来到乡村旅游的游客留下了不是很好的旅游体验。由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协调,将部分乡村景点的优惠力度下放到当地的精品民宿,对于过夜游的游客,民宿可以担任出行导向的角色,推荐当地的特色景点,同时游客可以通过入住民宿享受到一定的景点优惠折扣,能够充分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民宿与旅游的发展。 4.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发挥我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的协调作用,各乡镇景区景点积极响应,苏州市民宿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发挥协会优势,联动所有民宿主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中,以高效的运营、高质的服务、较强的执行力、不断的自主经营、创新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30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A (2020)苏文办字第99号 签发:韩卫兵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260号提案的答复 仲新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 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区和乡村民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独特内涵,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全市乡村旅游以“人间天堂、自在苏州”为主题,实施乡村旅游品牌战略,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全市成功创建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区71家,星级农家乐87家,精品民宿60家,全市登记备案民宿440家,规模型民宿2400多家,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农民就业致富等“三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推进。围绕乡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创新提出“8+X”建设模式,即建设一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志牌、一个宣传栏、一个社区图书室(村农家书屋)、一个多功能厅、一个中老年人及残疾人文体活动室、一个妇女儿童文体活动室、一个室外文体广场、一套文体设施设备,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空间。截至2019年底,我市已完成199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全年为乡村开展文化演出、展览和讲座活动40000场,送戏下乡10000场,极大地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三是乡村文化保护全面加强。组织乡村非遗资源普查,注重乡村非遗文化活态化、成果化;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沟通协作,将非遗保护与传承纳入到整体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特别是濒危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关切力度,把非遗融入到村民的现代生活之中,将非遗保护和传承成为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乡村的重要抓手;鼓励区、镇搭建集设计、展示销售、旅游体验一体的非遗文创产业平台,加大对文创平台的宣传,吸引非遗传承人、文创商品设计者入驻,推动更多年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瞄准更高发展定位,致力打造乡村旅游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开放再出发,思想再解放,目标再攀高”的整体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旅游载体建设、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创建为抓手,加强乡村文旅发展。精心指导各市(区)依据全域旅游创建指标,梳理任务,列出清单,把乡村旅游当作全域旅游创建的重要内容,在旅游配套(交通通达、金融网点、乡村厕所、标识标牌、智慧旅游等)、产品打造、宣传推广、一村一特等方面做足文章、下实功夫,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创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支撑。同时,加速培育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是以乡村公共文化中心建设为载体,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重点提高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覆盖度,2020年计划建设31个,实现全覆盖;全年为乡村开展文化演出、展览和讲座活动以及送戏下乡场次都将超过以往;今年开始,组织文化和旅游公共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将文化、旅游与农业农村服务机构功能整合,形成苏州特色的乡村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新供给、新体系。 三是以制定实施《苏州市农家乐管理办法》为契机,破解农家乐发展瓶颈。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文广旅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正牵头起草《苏州市农家乐管理办法》,该办法旨在将农家乐由原旅游服务品质引领提升为源头型综合管理,由星级标准认定扩大至全面监管,目的是鼓励、支持、规范全市农家乐健康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扩大就业渠道,实现富民增收。 四是以落实乡村旅游项目土地点供政策为动力,培育乡村精品文化旅游项目。今年,省、市两个层面相继出台扶持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土地政策,对乡村现代化发展明确了两个5%的建设用地指标,今年将落实第一批乡村点状供地指标192亩,在指标分配上优先考虑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助推全市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培育农文旅融合产品,打响苏州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乡村文旅产品供给丰富。充分挖掘非遗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核,以非遗保护基地、传承人群、活动展示平台为重要载体,通过非遗课堂、非遗节庆、非遗制作体验、非遗进民宿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培育乡村创客基地和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每年推出乡村旅游10条精品线路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供给侧改革推动乡村文旅产品转型升级。 二是共享农庄建设初具规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市政府工作推进计划,全市计划培育共享农庄(乡村民宿)100家,19年培育了14家,今年在全市着重培育36家共享农庄,会同农业农村局对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优先安排、重点指导。结合国家、省级乡村旅游区创建工作,在规划编制、项目打造、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前介入、提前帮助、提前完善,争取建设高水准共享农庄。 三是乡村旅游品牌持续推动。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深挖文化内涵,强调个性发展,遴选、培育一批代表苏州水准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精品民宿、乡村特色餐馆、乡村书屋、乡村咖啡馆和乡村茶社,推动我市农家乐提质升级。 2020年6月30日 联系人姓名:肖 娴 联系 电 话: 69823052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苏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