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48.关于加快引导苏州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龚政;
建 议 号:
248

标    题:

关于加快引导苏州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建议

建议内容:

 

随着信息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智能化改造已成为苏州制造业企业提升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开展示范引领、打造智造生态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有效带动一批优质企业提质增效。

然而,苏州市范围内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智能化改造领域,依然存在“你唱戏我围观”的尴尬局面。只有引导广大中小企业逐步推进智能化改造,才能实现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提升。

当前,制约苏州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智能改造的因素还是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缺乏热情意识。很多中小企业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缺乏创新思路,对原始技术研发缺乏创新意识。在当前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企业既要面临经营风险,又要面临机制改革风险,现实导致企业家风险意识保守且发展热情不高。这一情况在纺织服装企业中比较普遍。

2.缺乏技术支撑。广大中小企业自身技术、人才相对匮乏,自主创新、消化吸收能力欠缺,很多企业对自身到底处于智能制造的什么水平并不清楚,不能明确该如何去分步实施智能制造。同时,我市专业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针对性强、行业细分的技术供给尚不充足。

3.缺乏资金支持。从智能化改造到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生产设备及运营流程的改造,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靠自主解决难以实现。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对智能化改造或许面临更大的试错成本和风险,难免产生种种顾虑。另一方面,苏州全市还未形成明确的对企业智能改造支持的合作模式、金融产品等创新机制。

4.缺乏渠道模式。信息渠道、合作模式等方面的缺失,很大程度制约了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进程。资金、技术、需求、供应相互错位,无法有效对接。

我市广大中小型企业只有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达到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搭上智能制造的快车。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宣传培训实效,深化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认知当前,苏州市范围内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开展智能制造的培训与宣传很多,对不同企业实质性的内容却不够,针对性不强,导致许多企业对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逐渐下降。一方面,可按照不同行业、不同水平的企业,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辅导,提高企业对智能化制造的认同度,切实提高企业对智能化改造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组织形式上应由政府主导、市场为辅逐渐转向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平台的作用,增加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交流,提高各项活动的时效和实效。

二、持续开展基础建设,补齐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短板苏州市范围内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工业基础较为扎实,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智能改造的条件千差万别。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各个企业需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方案,例如,有的企业还要补电气化自动化的课,有的企业要抓紧普及信息化。因此,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时应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市场定位、客户需求和资金能力,选择合适的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把投资回报率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指标,按照逐级递进的原则,从低级向高级循序演进。一方面,我市应在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示范引领、平台建设、智造生态等建设基础上,继续深化各项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应坚持不懈做好两化融合、专精特新、扶持小微等“八个一批”培植工作,为我市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打下扎实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加大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扶持。智能制造是一项涉及供给、智力、资金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光靠几家企业、服务商单干还不够,需要政府、智库、金融等多方助力,才能让中小企业滋润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加大对智能化改造的奖补力度。我市明确对企业智能改造进行奖励,但在资金总量上与周边城市相比没有优势,从资金流向看仍主要集中到各板块的行业示范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和提供服务集成企业很难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建议优化奖励企业智能化改造实施细则,对中小企业和改造服务企业在政策扶持资金奖补上有所侧重顾及。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将扶持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我市对中小企业有优惠政策的部门要真诚合作、互相配合,让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有质的提升。同时加大对智能化改造扶持的制度创新,探索结合产业基金、金融机构以及智能改造供求双方等多方合作模式创新,真正助力广大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全面推进。

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入应用,复合型高技术人才也成为了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瓶颈,应更加注重对交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我市有些中小企业来说,引进外来高新技术人才是必须的,但在当前一段时间内能够保证人才不外流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好的保障,通过对有用人才的再培养和塑造,才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在企业智能化制造和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才智。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会 办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4-23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A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248号提案的答复 龚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引导苏州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对提案答复如下: 正如您在提案中所述,随着信息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智能化改造已成为苏州制造业企业提升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苏州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政策保障为手段,以诊断服务为切入点,以推进智能化改造为重点,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以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为目标,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全力打造“智能制造苏州方案”,推动苏州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截止2019年末,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和试点示范项目13个、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3个、省级智能工厂8个、省级智能车间444个,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一、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工作推进情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推进中小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推动苏州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诚如您在提案中所提到的,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依然存在着主动意识薄弱、缺乏技术支撑、资金支持不到位和渠道模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市按照“以诊断促改造、以改造促示范、以示范促提升”的思路推进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重点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近年来,在推进智能化改造方面,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苏州市“千企技改升级”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重点通过财政资金撬动地方智能化改造积极性,培育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全市每年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各级财政资金近20亿元。 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先后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市场开放、简政放权、要素配置、财税支持、信贷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为提高发展质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市级专项资金设立了规模达2500余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子项,主要从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方面对全市中小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2.搭建“苏州市企业服务云平台”,打通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线上通道 针对苏州中小企业服务领域中存在优惠政策落地难、专业服务寻找难、企业诉求反映难等问题和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迫切要求,2019年我市启动“苏州市企业服务云平台”项目建设工作。围绕“高标准定位、高水准服务、推动改革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以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线下实体,建设“苏州市企业服务云”平台。通过“互联网+企业服务”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市区联动、服务统筹、高效便捷,线上与线下融合、服务与评价并举的企业服务平台,面向全规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精准化、全覆盖的服务。目前“苏州市企业服务云”已上线试运行。 3.实施“千企技改升级”行动,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我市实施“千企技改升级”行动,通过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投资,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目前省级示范车间累计达444个,累计评定苏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469个。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免费诊断服务,连续三年每年为300家企业提供智能车间免费诊断服务,为20家企业提供智能工厂的免费诊断服务。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诊断已带动企业技改投资200多亿元,增加工业机器人应用3000多个,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4.加速实施中小企业“上云”,推动企业云化改造 我市成立了市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与阿里云共同打造的“133工程”、与华为云联手的“365”工程、与三大电信运营商一同推出的“和力上云”、“翼企上云”、“云光惠企”等活动,丰富企业的上“云”体验。持续开展星级上云企业申报和优秀云服务商认定工作,截至2019年累计创建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20家、四星级上云企业205家、三星级上云企业446家,上云企业数占全省四分之一。 5.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营造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建立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多措并举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获批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体系实验区”。2014年以来,人民银行累计通过低利率的再贴现、再贷款资金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共计850亿元。 积极推动本地产业人才培育工作,为我市工业和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苏州大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修班等11个项目入选江苏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计划,培训人数超过500人。同时鼓励企业成立了博众凡赛斯学院、富纳智造学院等一批校企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学院。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您在提案中的四个发展建议,以及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现状,我们将以“政社企”联动来推动智能制造,政府致力于政策引领营造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服务引领提供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 1.不断营造智能制造发展氛围 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政策保障机制,推动各市(区)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智能制造项目扶持资金,形成国家、省、市和县市(区)多层次智能制造资金保障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定制金融产品和建设融资平台,打通企业资金堵点,帮助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依托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开展行业、区域交流,完善政府、联盟、企业沟通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讨论会、合作峰会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商业机会交流平台。 2.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范式,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通过深入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免费诊断工作,持续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和“千企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企业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以“设施高度互联、系统高度互通、数据高度互享、业态高度互融”为目标,培育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今年全市还将重点培育10家智能示范工厂和100个示范智能车间,推动1000家企业装备升级,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00家。同时为20家工厂、300个车间提供免费诊断服务,争创省级示范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数量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 3.丰富完善企业服务云平台功能 建设好企业服务云,打造企业服务总门户。建立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跨部门联动,梳理全市公共服务清单,及时汇集发布法律法规、创新创业、财税金融等各类政策和服务信息,实现政策发布“一张网”、企业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一揽子”、诉求响应“一个环”。 4.营造企业人才引育环境 依托本市各项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加强国内外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产业专业人才培育行动,围绕我市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突出落实好“英才名匠”、境外高端等培训项目,办好“标杆企业培优”、“智能制造”等专题系列培训班,力争培育高端专业人才2000名以上。支持在苏高校、技工院校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模式、培训项目,优化专业设置,开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建设,开发相关培养项目,提升智能制造一线人才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早就一支跨学科、复合型、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最后,感谢龚政委员对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关注,望今后继续对我市制造业发展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4月21日 联系人姓名:沈波 联系电话:0512-68616271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