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致公党苏州市委员会 | 建 议 号: | 049 |
标 题: | 推动产业园服务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 ||
建议内容: |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市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不仅是科技人才、先进产业的集聚区,也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主战场。但对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新要求,园区服务还面临专业化、体系化的转型升级挑战。 一、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园聚集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高地。以苏州国际科技园为例,截至2018年末,苏州国际科技园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过2000家,入驻企业近600家,255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59家企业通过省软件企业认定,55家企业通过CMMI认定,累计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集聚各类高科技人才逾3.8万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1人,各级科技领军人才332人。 (二)产业园是资本高地,是资本服务实体主战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涌现了一批自主培育的行业领军企业,如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等。生物医药园内企业在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百济神州、和记黄埔、再鼎医药均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已相继登陆港交所;科创板方面,博瑞医药顺利上市,浩欧博也已提交申请。此外,还有20家企业完成股改或正在股改筹备上市。 (三)产业园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2018年,苏州国际科技园在占地不超过0.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172亿元产值。2018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实现生物医药产值超过800亿。为苏州市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了示范效应。 二、产业园服务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调研走访,目前各地区产业园建设态势良好,产业园经济蓬勃发展,但在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影响产业园载体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一是产业服务专业性弱,硬科技孵化服务能力欠缺。缺乏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能力,“招到谁,就是谁”无法深耕垂直领域和细分市场,入园企业间产业链关联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弱。打通硬科技和产业间的服务要素供给不足,产业难以升级,园区建设长期在低水平、同质化上徘徊。 二是耐心资本不足,园区金融服务系统性弱。企业的发展源于技术,长于资本,成于市场。不少产业园区自身造血功能尚未健全, 难以承担起愿意帮助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角色。加之前期对入驻企业无深入调研,链接投融资资源的能力不强,只能引入大众化的金融机构产品,入园企业个性化需求受限于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导致金融对接服务低效或无效。 三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畅。为支持各类企业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海量的支持措施,但不少产业园往往满足于当“二传手”,直接转发或复制黏贴各项政策文件,无解读、无筛选、无匹配,导致入驻企业无法吃透文件精神,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畅。 四是缺乏高水平的产业园管理及运营人才。专业化的产业园高端管理人才极度缺乏,部分国有产业园存在着“体制复归”等问题,现有运营团队市场化运营的知识和能力不足。同时,国内目前尚无高校开设产业园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源头缺失。 三、提升产业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研组在了解产业园发展现状,认真分析遇到的瓶颈和难点问题,归纳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立足构建产业生态圈,提升产业园服务专业化水平 从产业园服务的供给侧出发,更加突出全过程、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产业服务环境。 基础服务方面,建议政府指导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涵盖企业筹建、经营、管理、发展等四大阶段,形成支撑企业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产业服务方面,立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强调系统性思维,强化园区对技术研发、投融资、创业服务、产业链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资源链接,特别是专业化产业园,要着力提升各类服务要素生态链接硬科技孵化的各个环节,在园内打造完整的创新服务链和产业链,提升入园项目成长速度和成功率。 (二)强化耐心资本培育,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建议相关部门支持有实力的产业园,通过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并将其培育成“耐心资本”,用于扶持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培育和孵化。积极推进产业园资产证券化、推进ABS、Reits等金融业务,通过未来租金、其他物业收费权的设计,获取产业园发展的现金流,解决产业园资金需求。 (三)提高政策服务的匹配能力,压实政策落地 产业园的发展得益于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建议利用大数据,建立包含国家、省、市县区、地方的政策库,根据入园企业注册信息自动匹配相关政策,为产业园和园内企业提供政策精准匹配服务,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四)建立多渠道人才服务体系 产业园的发展取决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汇聚,运营团队要善于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技术经理人等的对接与合作。建议相关部门鼓励国内知名产业园设立产业园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将产业园经理人纳入职业序列,并开展职称认定。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产业园管理专业,开展学历教育,为产业园定向培养本科及以上人才。支持产业园积极引进海外“高、精、尖、缺”人才,为企业汇聚海外人才资源,帮助企业招聘合适的人才。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8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49号提案的答复 杨建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产业园服务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苏州产业园区形态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振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集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角度看,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产业园区: 一是经上级政府部门批复建设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等。其中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主要扎口在商务部门管理,截止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6家;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扎口在科技部门管理,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4家、省级高新区(含筹建)7家。 二是地方依据地方资源禀赋自发形成的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乡镇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都市工业园区等,这类产业园区数量众多、体量相对尚未形成规模,主要由地方政府或市场化机构运营管理。 二、产业园区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在产业园区的有力带动下,我市中小企业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截止2019年底,全市拥有中小微企业71.8万户,同比增长7%,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99%;全市中小微企业工业产值18257亿元,同比增长5.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3%。近年来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自2010年起,省科技厅开展江苏省级科技产业园的评选建设工作,我市累计有江苏省苏州吴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34家科技产业园先后入选,经过进一步集聚发展,形成4家国家级高新区+7家省级高新区的格局。2019年,11家高新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1.6亿元,占全市的42.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437.34亿元,占全市的55.65%,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237家,占全市的60%,自主培养“千人计划”人才136人,占全市的51.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1.94件,是全市的两倍。2019年初,我市依托各地区位及产业集聚等优势而设立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区等化工园区(集中区)共10个,目前10个化工园区(集中区)总规划批准面积60.433平方公里,园区内有343家化工生产企业,其中新建企业26家、规上企业242家、规下企业75家,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2018年度工业总产值达1657.99亿元。 (二)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我市持续推进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呵护培育,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截止2019年底,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183家,市高企培育入库企业5278家,高新技术企业7052家,瞪羚企业361家,高成长创新型培育企业累计入库61家。 (三)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全球领先的行业小巨人、单项冠军、行业“隐形冠军”。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74家、省级专精特新产品79个、省级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9家,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市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142家,培育企业60家。 (四)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修订出台《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对重点产业领域本科以上学历,符合我市紧缺急需专业的中高端人才给予薪酬补贴,自2017年实施以来,累计入选紧缺人才计划6047人,市、区两级财政补贴近4.97亿元。出台《苏州市人才乐居工程实施意见(试行)》,减轻人才买房租房压力,自2018年实施以来,累计15430名人才获得人才乐居工程政策支持,市、区两级财政补贴近2.45亿元。出台《苏州市优秀人才贡献奖励若干意见(试行)》,面向两院院士、重点领域高管或技术骨干和各地重点支持的产业人才等三类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贡献奖励,自2018年实施以来,累计1691人/次获得奖励,奖励金额达7781.5万元,其中科技类人才1200人/次。 (五)加快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制定出台《苏州市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建立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以苏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方向的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搭建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实时对接机制,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资源的实时传送、高效对接,帮助产业园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多走网络、少跑马路”,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截止2020年4月底,平台已帮助17914户企业解决6903.77亿元融资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产业园区为我市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也逐渐暴露出服务专业性弱、金融服务系统性弱、扶持政策落地不顺畅、缺乏高水平管理及人才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定位,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着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吸引专业人才、先进技术、金融资本等要素不断集聚,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高端集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营造优质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园区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1.打造优质服务。从产业园区服务供给侧出发,更加突出全过程、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打造优质产业生态。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环境,深化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标准化试点,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推出机制,努力营造便捷高效的准入环境。发挥税收专业优势,重点做好小型微利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宣传、辅导和落实。 2.加强绩效考核。充分利用好绩效考核,结合国家和省开发区、高新区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倒逼产业园区“正规军”做好产业服务和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地方部门结合现代产业园区“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要求,对面广量大的产业园区“游击队”开展考核,优胜劣汰、兼并整合、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对亩均产值3万元以下D类企业予以改造提升或处置淘汰,有效提升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程度。 (二)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园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推动创投资本向产业园集聚。截止2019年底,苏州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09家,管理基金1361只,管理基金规模(总资产)3745亿元,形成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股权投资人队伍。今年陆续出台《苏州市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市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计划》等政策措施,优化产业园区内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2.推动一个园区至少设立一支投资基金。围绕产业园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搭建互联网股权融资撮合平台,用基金参股的方式支持产业园区对区内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扶持区内企业发展。 3.打造融资平台。吸引全国范围内优秀股权投资机构在平台注册,推荐重点行业、有发展潜力企业入库,引导股权投资机构与企业通过平台进行对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成功率,加快企业融资进度。 (三)提高政策服务匹配,推动产业园区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1.加强政策宣传。产业园区是各种企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地。下一步将围绕产业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求,制定适宜的匹配政策,完善创新政策服务网络,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利用大数据探索搭建政策匹配平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应享尽享。推动各政府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归纳整理从国家到敌方的各项政策,通过电话热线、官方网站、电子邮件、QQ群、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录播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推送最新、最全的政策、培训信息。 2.建立政企服务对接平台。利用好大数据技术探索建立政策服务对接平台,积极号召我市产业园区内企业进行信息注册,利用信息匹配技术为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服务,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四)加快招才引智步伐,推动产业园区集聚各类服务人才。 1.支持产业园区引进人才。支持产业园区定位发展需求,依托“千人计划”、“省双创”、“姑苏领军”等引智工程,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园区的管理型人才。争取把产业园区管理型人才引进纳入到各级人才政策中。持续实施人才“乐居工程”,坚守引才的诚意;持续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坚定引才的信心;创新推出人才奖励新政,坚固引才的高地。 2.实施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其中海外占比不低于50%,外国高端专家不少于2500人。优化境外人才工作、居留和出入境服务,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办理最高时限居留许可、优秀外籍学生创新创业等提供最大便利。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来苏创新创业。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陆晓春 联 系 电话:65227947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