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433.关于引全球智力推动苏州再出发的两点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邱俊杰;
建 议 号:
433

标    题:

关于引全球智力推动苏州再出发的两点建议

建议内容: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家都很清晰,未来在于人才,产业的未来在于科技创新。要成为放眼全球首屈一指的产业高地,必须要成为吸引全球众多有识之士关注的世界高地。从苏州的现状来看,2018年工业总产值3.57万亿,苏州已经坐上全国工业总产值第一大城市、经济总量第一大地级市的交椅。

苏州的优势在于超强的工业基础和超大的工业规模,创投产业资本也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苏州的开放再出发,首要任务就是要升级发展超强的现代先进产业,为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各种机制,就如何建立吸引创新产业研究成果争先落地苏州的机制,如何建立苏州创新技术产业转化在全球的影响力问题,我提以下两个建议:

1、苏州要成为创新产业研究成果积极争先落地的首选地。参考美国的《拜杜法案》率先在苏州落地试点实施,推动技术、资本、制造力量的融合。李克强总理、黄奇帆同志就几次提出中国应该推行自己的《拜杜法案》。能搞出“01”发明的不一定搞得出“1100”产业化,基础创新的设计发明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发明人尽管有50%75%的股权,最后好像没看到太多的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出来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缺少《拜杜法案》这样的制度保障,缺少对转化专利的企业予以激励,导致创新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拜杜法案》的核心内容是:专利产生了以后,投资者占有专利权的1/3,发明专利的人也占有专利权的1/3,而谁要是把这个专利权转化为生产力,就是“Know how”,也将占有这个专利权的1/3

建立类似这样的制度机制,苏州就会在资本界和产业界催生出一大批头脑灵活、情商高、有产业转化经验基础的人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利成果中去挖掘这些创新科研成果,依托苏州强大的工业基础,在苏州实现1-100的产业化转化。这样创新科研成果优先在苏州实现转化就会成为众多技术界、产业界、资本界的首选。

2、抢占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世界高地。诺贝尔奖享誉全球,无人不知,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成果的成功转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和艰巨而伟大的任务,苏州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我们在苏州建立专门机构组织对全球创新技术产业转化的成果进行年度评比,建立年度全球创新技术产业转化成果的顶级奖项也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的年度创新技术产业转化成果的如诺贝尔级别的顶级世界奖项能够勾画出苏州在创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方面最亮的世界名片,成为创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世界高地。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会 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5-05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邱俊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引全球智力推动苏州再出发的两点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全国前列。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221.8亿元,增长4.8%,工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现。工业经济量质并举。全市工业企业总数12万家,规模以上企业10377家。23家企业上榜“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6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其中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占全国数量的9%。知识产权创造成效显著。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62984件、授权量81145件,分别同比增长19.96%和7%。PCT申请2547件,同比增长39.7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8.66件。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总量比重达91.24%和93.47%。全市商标注册量109777件,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417791件,拥有有效商标企业数量71207家。全市32项专利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获奖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大。2019年,市级科技成果吸纳方补助项目立项181项,同比增长182.8%,合同总金额3.81亿元;全市登记技术合同602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77.19亿元,充分激发技术交易市场活力。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和604家,其中国家级数量在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262人,其中创业类135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牛津大学苏州研究中心、工信部五所华东分所、中科院纳米真空互联试验站、清华大学环境创新研究院、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先后落户。集约集聚水平高。积极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纺织和纳米新材料集群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省总数1/3。前瞻布局先导产业,开展市级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创建工作,促进集聚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命名了昆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园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市级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服务创新政策支持。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落实市委、市政府“3+1”政策文件和开放再出发30条政策,制定《苏州市国际专利、国际商标奖励实施细则》,进一步激励苏州企业发明创造和海外专利布局。设立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两个财政专项,引导和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重点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服务人才培养。出台企业知识产权转化补贴奖励、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奖励、发明专利和PCT奖励等系列政策。相继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企业专利导航、“登峰”行动计划等项目,全市累计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4 家、优势企业107家,数量名列全省第一,2019年,通过知识产权贯标第三方认证企业近1000家,企业知识产权实力显著增强。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补助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首次对技术转移吸纳方、输出方、技术经纪(经理)人和技术转移机构进行补助和引导,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有效整合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国际的先进功能纤维相关技术、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打通区域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成为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功能纤维创新资源协同共享平台的“集聚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高端纺织、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微纳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中心。设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产品研发、节能减排等方面。 (二)全力推动高端人才集聚。扎实做好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省“双创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工作,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262人,24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重大人才培养工程,省“双创人才”985人。出台《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人一策”实施办法》,对苏州高质量发展亟需的顶尖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决策机制,给予量身定制、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2019年,新增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43人,同比增长25.3%;新增97人入选省企业类双创人才,连续13年列全省第一;累计262人入选“千人计划”专家,其中创业类专家135人,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新引进长期外国专家874人,217名海外专家入选第九批“海鸥计划”。组织实施2019年度“姑苏知识产权人才计划”,评选姑苏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人、姑苏知识产权重点人才1人、姑苏知识产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在全国首创对引进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安家补贴等奖励政策。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依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苏州)示范基地等组建专职队伍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风险大、周期长、转化难等问题,搭建了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4个国家级高新区布局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在7个省级高新区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形成“一枢纽四中心七节点”的服务网格,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成果对接活动130余场,征集企业技术需求3300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21项。金融服务支持自主创新。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畅通工程,获批设立全国首家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加快建设和完善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方企业征信平台、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三大基础平台,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达到6600亿元。发挥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平台功能。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围绕知识产权运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汇聚工商、版权、专利、商标等各类数据资源的“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云”系统,注册会员2000多家,有效促进了银行、企业、服务机构交流合作。我市探索在光电、医疗器械、光通信、纳米、智能制造等产业建设重点产业运营中心。2019年,5家重点产业运营中心均已挂牌运行,搭建了运营平台、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已初具雏形。 三、下阶段重点工作 (一)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企业为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全力攻坚自主可控,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研发及应用,促进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建设,推动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其他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建设高水平新型企业创新载体,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组织开展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评估工作,对持续创新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在保持现有企业研发机构规模基本稳定的同时,对企业研发机构进行分类指导、提档升级,引导大中型科技企业的研发机构为行业提供集成化研发服务, 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面向社会的独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34 个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三是集聚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实施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三年内引进1万名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三年内引进10个以上具有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顶尖人才(团队)。建立境外人才工作、居留和出入境绿色通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办理最高时限居留许可、优秀外籍学生创新创业等提供最大便利。全面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对取得有关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比照认定或享受相应等级待遇。降低人才落户门槛,提高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来苏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对技术经纪(经理)人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层次、多类型的培训,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通过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信息发布、供需对接等服务,创造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营造鼓励社会各方投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浓厚氛围和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环境。 (二)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扩大苏州品牌影响力。一是强化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优势规模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兼并重组。推进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品牌服务,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开展商标战略示范活动,注重出口品牌梯队培育。二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国内外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苏州。进一步完善全市量传溯源体系,全面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引导企业实施产品技术质量攻关,申报国家级、省级“质量标杆”,打造质量管理示范企业。构建由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合体,攻克发展难题。三是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引航能力。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中规模优势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金融机构,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创新资源,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境)兼并重组、高端并购,在产品竞争、市场开拓、渠道布局等方面取得快速突破。推进大企业梯队发展培育计划,组织实施500强企业、地标型企业、超百亿工业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原创能力强的苏州市地标型企业,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级水平的领军型企业。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提高苏州知识产权影响力。一是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发挥国家、省、市等三级知识产权奖激励作用,强化质量导向,优化发明专利奖励资助。实施省、市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推荐申报国家、省专利奖、发明人奖,开展市优秀专利奖评选等。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项目,推荐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及省知识产权战推项目,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创新工作全流程,提升创新效能。二是构建严格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技术支撑体系试点建设。深化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协作保护机制,加强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能力建设,搭建“一站式”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平台。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防范机制,发挥知识产权海外预警平台作用,指导企业积极应对涉外纠纷。三是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开展专利信息分析,提供决策建议。实施知识产权金融深化工程,打造知识产权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运作,探索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打造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指导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开展运营服务,支持建设跨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组织申报“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加强资源对接与交流合作,实现跨区域的公共服务资源协作共享。 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全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期待您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关注、支持我们工作,共同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年4月30日 联系人姓名:许文烨 联 系 电话:0512-69821306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