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关于确立老龄事业战略定位,提升社区养老水平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顾明华; | 建 议 号: | 306 |
标 题: | 关于确立老龄事业战略定位,提升社区养老水平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截止2018年底,苏州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78万人,占苏州市户籍人口的26%,据预测,到2020年末,老年人口将突破300万人。未来的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无法回避的难题。在各种养老方式中,又以社区养老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供给仍显不足,服务尚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及社区养老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提升社区养老水平,需要从思想意识层面转换,具体建议如下: 1.转变观念,确立老龄事业的战略定位。养老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遇到的难题。因此涉及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将养老问题只是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对待,而是要将它作为一项事业,在认识上确立养老事业的战略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中确立大局观念,实行系统管理。 2.拓宽渠道,形成资金的多元化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家庭等四方投资的格局。一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三是倡导社会捐助。 3.培育人才,推进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完善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配套政策和设施完善,发展高质量社区养老产业;探索社区养老实践新途径。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会 办 | 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8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顾明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确立老龄事业战略定位,提升社区养老水平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市198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较早,也是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老年人口已达185.6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5.69%(全省23.04%、全国18.1%)。其中,常熟市、太仓市、姑苏区的老龄化程度均超过31%,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不仅老年人口多,发展迅速,高龄人口增长快,而且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剧。因此,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改革发展的大局,直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您提出的“确立老龄事业战略定位,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的建议”,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苏州市将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全市老龄工作的着眼点和切入点,把实现“六个老有”作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老龄工作体系,构建了医养融合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提高老年人优待水平,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一、健全组织领导,打造积极老龄工作大格局 苏州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1991年我市在全省全国率先设置老龄工作委员会,统一管理涉老业务、健全基层涉老协会组织,协调各部门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打造积极老龄工作组织领导的大格局。市和各市(区)两级分设老龄工作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市以及县市区构成二级老龄办工作网络,把所有敬老、养老、助老等涉老事务扎口管理。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都有干部负责老龄工作,确保基层老龄工作有人抓、老人事情有人管、老人困难有人帮,基本形成了党政领导、各部门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为发挥老年人的主人翁精神,在市成立老龄协会、老年体协、老年大学协会、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等涉老社会组织的引领下,各地各级先后成立相应涉老协会和老年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老年社会组织在维护老年人权益、丰富老年人生活和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中的功能和作用。 二、强化履职尽责,努力推进老龄事业大发展 为让所有老年人老有善养、老有颐养,全市各级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出台相关政策、实施相关措施、抓好涉老工作落实,努力推进我市积极老龄工作快速发展。一是出台法规政策措施。近几年来,全市先后出台了《苏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关于开展护理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构成了推进老龄、养老工作快速发展的系列法规政策,从不同层面、不同路径对不断完善城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法规政策措施文件有效地推动了老龄工作、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部门协作形成合力。苏州市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量解决老龄事业推进过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发改委每年以政府实事工程项目为抓手,量化年度完成指标,整体推进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型机构发展。民政、卫健部门科学规划辖区内的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衔接。财政部门逐年加大对老龄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扶持力度。医保部门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的长期失能参保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护理服务。三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每年按老年人口数每人260元预算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对于各类为老服务设施予以补助。如居家养老的老人建立家庭病床的机构每月每张床位给予运行补贴200元,对于新建养老机构内设护理站给予建设经费50%,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建设经费补贴。 三、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打造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苏州市以“民生需求”为发力点,在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围绕“早布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医养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完善。一是老年护理资源不断增量。苏州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特岗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服务,全市建有护理院57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核定床位13602张,去年全年收治病人35277人次,极大保障了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民办护理院品牌。二是社区卫生服务向居家养老延伸。通过大力发展医联体、医共体等多种医疗服务形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辐射辖区内的养老院。引导和鼓励老年人与医疗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开展居家护理和上门诊疗服务。张家港市金港镇、常熟市琴川街道等6个地区试点国家级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目前,建有护理站27家,136家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合作协议,896家全科医生工作室入驻日间照料中心,初步建立了资源互用、优势互补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三是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实现全覆盖。启动了重点人群的有效个性化签约服务,积极探索“双签约、双守门”模式,针对重点人群,加强管理联系。内容上,着重加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创新,明确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推出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菜单式服务包。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家庭医生制度,65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数达到96.79万人,签约率达到9.36%。2019年,全市为123.09万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数占比提高到79.9%; 97.5万老年人享受了免费体检,占比达到老年人总数的79.95%。您提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还不能充分满足”的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您的建议,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工作落实,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苏州特色的医养结合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老龄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今年,我们将根据机构设置、人员变动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增加老龄委成员单位至39家。并且,进一步明确老龄委成员单位工作职能,制定联席制度,建立健全联络协调机制,做好沟通、协调、督促工作,推动各成员单位加强履职尽责,加强老龄委在老龄事业的引导作用。 (二)扩大养老健康服务有效供给。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护理”的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先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逐步实现健康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半失能老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内的护理站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养老,失能失智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医养融合服务格局。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推动《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落实,促进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发展,年内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以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床位。 (三)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不断强化医养融合发展的人才保障。除了定期组织的医养结合机构业务培训和人员进修,今年我市启动医疗护理员培训工作。通过和财政、医疗、民政等五部门的多次沟通和协调,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苏州市区医疗护理员培训工作的通知》(苏卫健老龄〔2020〕3号),提高护理员对于老年人辅助护理服务的职业技能。目前已完成培训方案和课程安排,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备课。同时,开展护理院的安全用药和药品管理专项提升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和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用药的能力,提升护理院诊疗水平,保障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老龄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5月15日 联系人姓名:蒋帅 联系电话:65232644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