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玄振玉; | 建 议 号: | 118 |
标 题: | 关于加快贯彻国务院的指示,振兴吴医文化发展中医教育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201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传承不足的问题,并对培养中医药人才做了明确的指示。苏州历代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清代乾隆年间,唐大烈将苏州地区31位医家的医论汇编成《吴医汇讲》一书。从此,"吴医"这一名称始行天下。吴门医学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几大不同的医学流派。其中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的代表。此外吴医在仲景学说的研究、杂病证治的探讨、苏派外科的卓著,以及妇科、儿科、针灸等等,都赋有强烈而鲜明的吴门医学流派特色。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目前苏州的吴医文化正在处于逐渐衰退趋势,除了上海等大城市的竞争吸引外,缺乏教育传承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才匮乏,教育缺失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组建中医专科教育平台。可以单独设立正规学历教育的苏州市中医高等专科学校,或者在苏州大学等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中医系,引进师资力量,特别是吴门医派的研究及传承人才,搭建教育平台,培养中医人才。 第二,鼓励发展民营中医教育机构的发展。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民营教育机构开展中医文化教育,特别是养生文化及中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贯彻党中央政策精神,积极推进中医药进中小学课堂,普及中医文化。《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现在浙江等省份已经将中医药成功推进中小学课堂,苏州作为和杭州一样的文化城市,而且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传承与推广,让吴医文化在新时代再次绽放璀璨的光芒。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会 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4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玄振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贯彻国务院的指示,振兴吴医文化发展中医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系列论述,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委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吴门医派特色传承,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苏州市高校中医药学科、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我市现有举办医药卫生类(包括医学类、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高等教育的本科高校1所,高等职业院校1所,其中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设有中药系,现有一线教职员工1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人、硕士生导师10人。药学院自2000年组建,其中中药系自2002年招收本科生,至今平均每届30人,毕业后就业形势优良;应届硕士毕业生平均每年6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现开设有药学专业和中药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200余人,拥有专任教师80多人。 二、开展吴门医派传承发展工作 (一)开展吴门医派传统师承教育 一是建设吴门医派传承教育平台。为传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经验和特色疗法,2018年成立了“苏州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苏州市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建立中医教育传承体系。每年培训1批学员,每批招收30名学员。2018年及2019年共招收两批学员60人次,均已结业,2020年将招收第三批学员30人次,同时计划将吴门医派进修学院的讲义和教材汇编成册,供教学使用。二是鼓励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教育方式培养中医药人才。目前建有1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吴门医派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人(已逝7人),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7人。三是鼓励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积极申报备案。2020年做好中医传统医学师承考核报名工作,共10人报名,9人通过审核,准备迎考。 (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我市有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项目9人;苏州市卫生青年骨干人才 “全国导师制”培训项目17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1人;第三批江苏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3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1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1人;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培训项目2人。截止目前,我省开展了5批省名中医评选工作,共评选出534名,我市共入选59名。2020年公布的100名中,我市有10名。下一步将与市人社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启动苏州市名中医评选工作。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 一是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苏州市中医医院于2014年成为国家卫计委首批“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基地为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不断强化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完善技能培训中心设施。2015年至2019年底招收专硕、住培、全科、助理全科医师共计788人,目前已有411人顺利结业。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苏州市中医医院及张家港、常熟、吴江、相城等地,定期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药健康管理培训,已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000余名。 三、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根据国家中管局及省中管局“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我市每年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针对大中小学师生进行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其中包括“岐黄校园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放日”、第九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巡讲、第六届“悦读中医”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2019年共计举行“岐黄校园行”活动52场,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75次,通过中药辨识、中医适宜技术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深入认识中医药文化,热爱祖国传统医学。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积极谋划统筹安排。苏州即将成立苏州城市大学,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十四五规划中积极谋划,统筹布局,加以推进,在城市大学建设中早规划、早考虑,发挥教学相长的优势,建议在新建大学设立中医学院,开设针灸专科或者康复专科,同时充分考虑在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中药系的基础上加设中西医结合专业,使中药专业高等教育和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教学体系,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育。深入实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等项目,加强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中医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中医人员的临床基本能力;进一步加大中医师承教育力度,重点选拔一批中医药领域人才,培养一批在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三是继续落实中医中药中国行—2020 年江苏省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主题宣传、第十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健康文化巡讲活动、“岐黄校园行”、精品遴选、悦读中医等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创作。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和文化体验馆。引导中小学生了解神秘传奇的中医药世界,唤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传播,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最后,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衷心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苏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6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