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民盟苏州市委员会 | 建 议 号: | 039 |
标 题: | 关于促进我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已进入到加快推进的新阶段。江苏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重点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作为扛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使命的具体路径。我市是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力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这对我市来讲无疑是难得的机遇。为此,建议我市应当立足大格局、放眼大区域、做好大文章,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去。苏州过去定位是接受上海经济辐射、做大城市的后花园,但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我市应当要有新思考和新突破,争取在这次机遇中实现大跨越。我们认为,我市应更好地融入大区域发展,并发展我市的特色,放大自身的优势。为此,建议我市应在以下方面加大融合: 一、建设交通运输大格局 无论是省内外还是国内外,交通都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现代社会的交通方式是立体的、多样的,区域发展就必须建立通畅的交通和运输体系。我市应当将交通规划与长三角区域交通规划相融合,争取得到区域发展协调部门的支持。一是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快速一级干线公路为配套,打通与上海和浙江的“省界断头路”;对于南部吴江区要按照大城市的长远规划布局,借鉴工业园区新城市设计,道路先行、绿地缓冲,建设符合城市道路标准的干线道路和高架道路,以免多次挖掘重复建设。二是积极布局轨道交通。包括城际高铁、城市区域地铁、自动化地面轨道交通,把所辖市县城及重点乡镇、开发区串联起来,与上海、浙江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起来,做成发达的、先进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完善水上交通。要兼顾发展长江和内陆河道的运输体系,发挥我市水网优势,完善水陆空联运机制,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增加航空运输。我市要加紧规划研究,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把苏州机场早日落地生根,要全力构建现代化、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二、实现公共服务无缝对接 公共服务体系最能体现长三角一体化的程度。国家已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各省市则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所开展的公共服务标准也不一样,比如我市已经开展的公共服务就比我省多出2个领域。为此,我市应当着力研究长三角区域内其他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标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确保长三角区域服务水平一致,苏州服务高于其他地区的状况,以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一是要打通政务数据平台的瓶颈和制度障碍,完善大数据平台建设。二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让市民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三是要重视人才服务工作,解决高端人才需求,完善制度政策,增强我市吸引人才的能力。 三、坚持生态平衡区域协调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就是打破行政和人为限制,扩大共享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非资源的掠夺、污染的扩大和无限的竞争。其中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是重中之重。区域一体化发展就更加有利于产业布局,更加有利于生态的保护,更加有利于利益共享。苏州的太湖、浙江的山林都是区域内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国务院刚刚批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总体方案》,我市要按照这个方案,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对新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高水平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太浦河把太湖与上海饮用水连接了起来,我市除了积极保护好太湖水源、建设好生态涵养区,还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区域对生态保护区建设所作出牺牲的生态补偿,才能对生态保护有后续力量,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保证的合理分工,实现生态和利益的区域共享。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三角经济建设。 四、发挥旅游服务多种优势 苏州一直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但是在华东区域旅游项目中多被旅游公司设计成游苏州住上海的格局。我市要寻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让更多的游客留下来去吴江、吴中、常熟等地旅游。一是旅游部门要设计2-3日游线路积极加以推广宣传;二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留住更多回头客;三是要发挥文旅商产融合优势,加快推出旅游特色小镇;四是要挖掘和发挥历史名城优势,宣传古城魅力,发展夜游经济,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来宣传苏州古城风貌。建议文广新职能部门要寻找业内专家,利用影视歌舞多途径大力宣传苏州美景。例如一部《都挺好》电视剧已把同德里拍出了名气,游客络绎不绝;一首太湖美把太湖唱出名,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 五、善于借鉴外部经验 虽然我市以“两个率先”为骄傲,但是外部也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供参考。长三角区域有许多值得我市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把优秀文化、技术、精神带进来。比如浙江省的义乌、温州等地,在创业发展及抱团共同致富方面值得学习,要在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增加本市小老板的数量上探索政策,推进我市创新发展、富民发展。特色小镇、文化旅游也是浙江的亮点,甚至在穷山恶水之间发展了民宿经济,把人们丢弃的东西作为资源来开发的理念值得学习。上海在服务业创新发展方面有好的经验,会展经济、城市旅游、游乐开发成为吸引人流的大引擎,从而拉动宾馆、餐饮、交通、商业、金融等连锁反映,绿色GDP发展迅猛。我市应当结合本市特点,借鉴和复制外部模式,创造苏州特色的绿色经济新引擎。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会 办 |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行政审批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9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民盟苏州市委员会: 你委毛昌宁委员以民盟苏州市委员会名义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集体提案收悉,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当前,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苏州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机遇。苏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顶层设计,高质量谋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做好提案办理工作,4月21日,市政协提案委召集办理单位开展督办活动,举行视察活动和汇报、座谈。 1.积极构建有力有序有效的工作格局。苏州市级层面成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以及12个专项工作小组,形成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印发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苏州任务清单,全方位加快推进我市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认真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实施方案,紧扣“6+1”的工作总任务,精心实施好我市行动计划。大力度推动落实“三重清单”,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要求抓好分解落实。主动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共建苏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成立苏州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2.主动抢抓机遇增添发展动力。持续推动《上海虹桥商务区战略合作协议》《“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太仓—宝山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落地落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梳理58个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为一体化发展增强后劲。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沟通对接,研究推进苏通跨江融合发展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积极探索新型“飞地经济”,推进吴江-泗阳合作产业园建设。谋划推进市域协调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开发建设。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承接上海虹桥枢纽溢出功能。抽调骨干赴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等地集中办公,统筹研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措施。苏州市及县(区)党政代表团多次赴上海市学习考察,认真学习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先进经验,更加主动深入接轨上海。 3.着力构建高质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机场方面,2019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苏州机场规划研究”。2020年2月,省交通运输厅印发《2020年全省民航工作要点》,提出“加强苏州机场规划论证研究,争取纳入国家层面相关规划”。港口方面,加快推进太仓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太仓港四期工程开工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铁路方面,以苏州北站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苏州南站、张家港站、太仓站等“二主九辅”高铁站规划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体系。沪通铁路一期工程已开始联调联试;通苏嘉甬铁路工可已上报,获上海铁路局工可预审;沪苏湖铁路全线开工;沪通铁路二期项目可研已批复;太仓港口支线铁路项目已开工建设。公路方面,锦淀公路对接崧泽大道项目于2018年10月建成通车,成为长三角区域首个通车的“打通省界断头路”项目。岳鹿公路对接城北路项目于2019年年底建成,待上海城北路完成交工验收后开放交通;曙光路对接复兴路项目昆山段已建设至省界,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康力大道对接东航路项目,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外青松公路对接外青松公路项目代建协议已签好,项目建议书已批复,计划2020年开工建设。沿沪大道对接胜利路项目加快推进前期手续,力争2020年开工建设。沪宜高速(S16公路)、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江苏段)前期工作正在开展工可报告编制工作。运输方面,2019年底全面完成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积极推进毗邻公交,目前苏州连接的毗邻线路共42条,其中县际毗邻线路16条,主要服务于苏州大市内各县区间的日常交通联系;市际毗邻线路1条,与无锡市进行对接;省际毗邻线路25条,开行方向主要为上海嘉定、青浦及浙江嘉兴、湖州等地。 4.加快打造协同创新科技高地。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打造“三大基地”。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5G和工业互联网加快落地等为契机,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全市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的四大先导产业,培育支持苏州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新动能。苏州超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将与上海超算中心、无锡超算中心实现资源互联、错位发展,全面提升长三角科研水平。筹建姑苏实验室,推动与中科院新一轮院市合作。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等建设。积极推动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 5.全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共享。积极引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对符合国家跨省异地规定的四类异地就医人员实现直接刷卡结算门诊费用。吴江区与嘉兴市秀洲区启动了交界河流清溪河(王江泾断面)的联合清淤行动。昆山市与嘉定区、青浦区设定了“联防联治区”。太仓市与宝山、嘉定三地共建新浏河清水通道维护区及“嘉太生态区”,并开展大气监测合作。围绕公路超载、营运车辆监管、固废水上非法转运等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开展智慧警务建设,通过警务大脑、纵横工程等一系列重要系统工程的建设,搭建了深度应用中心。全市开通“1+10”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发布第一批试点企业服务事项和个人服务事项,同时在三省一市政务服务APP端上线“无感换乘”事项。 6.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示范区执委会成立以来,我市相关部门多次开展工作交流对接,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气协同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深入探讨,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络机制。2008年以来,累计实施十大类治太工程项目5400多个,投资约711亿元,综合推进工业、城乡生活、农业农村面源、船泊交通等污染治理,削减水污染物排放。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太湖苏州辖区连续十二年实现了“两个确保”的目标,太湖水源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计划投资42.9亿元,涵盖10大类、85项年度太湖治理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围绕工业污染防治、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强化重点考核断面和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控制、流域生态修复等方面,实施“控磷为主,协同控氮,减排扩容”的流域水污染控制策略,进一步加强太湖水污染防治。根据示范区执委会工作安排,我市将积极配合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做好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工作。 7.全力打造苏州城市文旅新地标。完善自身服务。全市已有9个A级景区(2个4A,5个3A,2个2A)转为市民公园或教育基地;在全国园林景区中率先推出实名制分时预约,强化假日分流;开辟盘门三景(南)、上高路、汽车北站3个换乘中心。发挥融合优势。以“旅游+农业”的乡村旅游模式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推出年度10大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十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及首批14家“共享农庄”;大力推进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全市形成吴江区震泽丝绸文化风情小镇、旗袍风情小镇、吴中区旺山文旅风情小镇、张家港永联江南田园风情小镇和周庄水乡风情小镇5座城市长廊;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内看园林,城外看乡村”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体系。提升夜游品质。重点打造“姑苏八点半”苏州夜经济品牌,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和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开发创新夜游项目,鼓励苏州保利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剧场引进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优秀戏曲、歌舞剧、话剧、芭蕾、音乐会,丰富夜苏州多元化产品链,助力苏州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我们将积极主动抢抓历史机遇,认真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围绕“要素集聚共享、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共保联治、服务便利共享、区域协同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示范区建设”七个方面,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 1.聚焦要素集聚共享,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协同创新新高地。积极参与建设区域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作和科技服务网络,共同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努力成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区。做好嘉昆太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构建完善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合作新机制,加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 2.聚焦设施互联互通,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畅通便捷新枢纽。推进南沿江高铁建设,力争完成通苏嘉甬铁路、沪通铁路二期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加快推进苏州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研究,继续深化苏州机场规划研究。推进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江苏段)、沪宜高速(S16公路)前期工作,推动复兴路对接曙光路、康力大道等断头路完工通车。加快太仓港成为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建设,实现物流大港向物贸大港的转变。发挥“苏满欧”陆路通道作用,探索苏州-上海海铁联运班列等合作形式,提升“苏满欧”中欧班列服务长三角国际物流能力。 3.聚焦生态共保联治,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绿色发展新典范。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研究跨区水事协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受益和投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等,协同推进太湖、浏河、太浦河等水环境整体改善。协同研究建立跨行政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上游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入给予补偿。 4.聚焦服务便利共享,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幸福宜居新天堂。推广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和同级医疗卫生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推动形成区域联动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与其他城市共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探索与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加强高校资源合作共享,引进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市民卡功能,推进跨地区、跨业务应用。 5.聚焦区域协同开放,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交流合作新门户。学习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制度,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总部经济发展。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组例会,按照信用专题组重点工作计划做好落实工作,鼓励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区域信用惠民工作。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州服务基地作用,支持更多优质科创企业上市。加强金融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深化具有苏州特色的金融改革创新。深入实施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流通战略合作,推进长三角食用农产品企业信息追溯建设和共享。持续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积极探索海关监管模式改革创新。 6.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改革发展新样板。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管理,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违法信息数据库,强化环境联防联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执法联动,提高区域执行协同性。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积极配合建立及参与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税收征管协调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 7.瞄准“高质量”,协同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紧抓国家《规划纲要》把吴江纳入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机遇,积极向国家、省争取相关政策,凝心聚力共同谋划好示范区发展,要加快融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水源地村生态补偿,从源头上保障东太湖水源地安全。推进元荡等湖荡岸线贯通,提升淀山湖、元荡汾湖等沿线生态品质。依托吴江古镇群落,共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生态格局。协同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及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的新路。 以上是对毛昌宁委员提案的答复,衷心感谢毛昌宁委员对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还希望继续得到您的关心与指点,共同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