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08.关于在苏州公共场所改建项目中融入吴文化元素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吴剑清;
建 议 号:
108

标    题:

关于在苏州公共场所改建项目中融入吴文化元素的建议

建议内容: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 近年来,苏州各级政府关注民生工程,不断强化公共实施的升级改造项目,尤其是关心民众的菜蓝子米袋子,将菜场的提质改造作为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使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场的改建获得了很大的成效,改建后的菜场井然有序,彻底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局面,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是有一些场所改建后的风格定位却让人担忧。例如苏州的双塔菜场,改造后除了传统的功能外,设计者力求通过随处可见的由名画改成的摊贩人形立牌等创意,营造美术馆的功能,凸显文艺气息,并改名为双塔市集。毫无疑问今天的双塔市集已经成为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和传播文创的地标,然而,在这姑苏城最汇集吴文化精华的定慧寺和双塔街区,整街悬挂的是日式长方形灯笼、充满现代风格的标识系统,呈现出的更象是一座日本京都的市场,难怪很多老苏州人不习惯。对苏州公共场所的改建以及新建项目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立文化评估机制,确保融入吴文化特质

地方文化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体现,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专属价值,能树立一个城市无形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竞争力。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2500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枕河人家;从苏州园林到刺绣、评弹、木刻、昆曲;从小圆子、撑腰糕到松鼠桂鱼;从赛龙舟、轧神仙到闹灯会,无不显示出吴地人的文化特征。利用吴地特有的审美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在菜场等公共项目改建做足文章,实际是一项化虚为实的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有效策略。建议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文化评估制度,聘请专家全程把脉,准确梳理所在区域文化脉络,全面盘点并提炼文化元素,对设计建设方案,从文化角度对公共建筑、街道景观等进行文化评估与审核,看其样式、色彩、空间布局等能否反映文化品位要求,确保区域文化、中国元素的融入。

二、 强化宣传文明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改建的公共场所要充分运用民间文化,如剪纸、国画、书法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向市民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现场,使老百姓在耳濡目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推动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价值取向、城市文化内核和群众精神追求。

三、 项目的命名要尊重文化、沿袭传统、贴近生活

同样以双塔菜场为例,现更名为双塔市集,市集,出自《元史·刑法志三》指于固定地方定期举行的贸易活动,亦称"市日""市场"。然而,苏州自古到今,没有将菜场称之为市集的传统,新的命名老苏州是不接受的。一是称谓的改变,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远离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二是苏州话叫不响、不习惯,苏州百姓就不会愿意叫新名词了。总之,我们呼吁:苏州的公共场所在确保服务功能的同时,更应该成为链接传统与现代,传递吴文化与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载体。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会 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姑苏区政府;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29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 第108号提案的答复 吴剑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苏州公共场所改建项目中融入吴文化元素的提案收悉。经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所以非常理解和赞同您将吴文化的保护及宣传融入到建设项目当中。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至今,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大多建设完成,因此您又非常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公共场所的改建项目中融入吴文化的元素。 我们认为,吴文化在建设项目中的融入实际上是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和古城保护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苏州几代规划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建筑师责任制、开展地域建筑特色研究、编制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工作,不断探索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和古城保护的路径,引导吴文化在建筑这个载体中传承与发扬光大。 近二十多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对古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提出了保护控制的要求,通过对建筑高度、色彩、材质等要素的具体管控,保护古城风貌和格局,将抽象的吴文化审美落实到具体的规范条文中,便于定量、定性的进行规划管理工作。 对于重要地段的建筑、地标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仅依靠定量、定性的管控是远远不够的。早在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施行重要地段的建筑师责任制并延续至今,对于干将路沿线的新建改建建筑需要征求齐康院士的意见,对于平江历史街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建筑需要征求阮仪三老师的意见,由院士级的大师来把控重要地段的建筑形态和设计语言,继承和发扬吴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现在我们所提倡的“苏而新”、“新而苏”的理念。一直以来,我局采用建设项目分层审批的管理制度,界定了需要上报分管副市长的建设项目类型。这些项目的审批由分管副市长主持,多部门参与,真正做到了重要建设项目审批的集思广益。比如最近比较受关注的原振亚丝织厂地块建设方案,该方案不仅经过苏州本地专家的论证,而且先后三次征求阮老师的意见,在阮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和完善。阮老师非常支持方案中将苏州传统建筑向前“迈出一步”的做法,他认为建筑的文化传承一定不是造“假古董”,而是对空间形态的传承、对文化精神的继承,是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方式与手法。 2017年至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记得住乡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的讲话精神引领下,我们开展了《传统建筑特色调查和传承研究》、《传统建造技艺调查和传承研究》、《城市空间和地域建筑特色塑造规划指引研究》三项工作,梳理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城市特色空间,更加详细的提炼出苏州地域建筑的特色所在。为了让更多的人直观且形象的理解吴文化浸染下的苏州地域建筑特色,我们举办了首届“苏州地域特色建筑设计评选”活动,选出了27处能够体现苏州地域建筑特色和吴文化精神内涵的建筑向社会公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我们又将成果汇编成册,寄送至相关部门和下辖县级市,让更多的的人关注建筑在吴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项目的管理,依托于上位规划,因此在规划编制方面,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5个历史文化街区编制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对山塘线、上塘线、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编制了相应的详细规划;对火车站地区、阊门石路地区、人民路沿线、高铁新城等城市重要节点编制了详尽的城市设计,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古城五十四个街坊的城市设计全覆盖。这些保护规划、城市设计对建设项目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是建设项目实现文化传承、融入吴文化元素的保障。 时代在发展,每一个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一样的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完善苏州市规划委员会的通知》(详见附件),明确规委会设市规划委员会、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技术审查委员会三级组织架构,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决策,重要建设项目需要上报我市规划委员会。新一轮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更是开创了保护和传承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篇章。 另外,姑苏区关于“双塔市集”的相关情况,做了回应,转达如下: 为“助力城市创新治理,推动古城有机更新”,由苏州市姑苏区政府联合上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及以“内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沈雷为主导,谢柯、赖旭东、陈彬、孙华锋、“瀚清堂”赵清等国内顶尖设计大师共同组成规划设计团队,结合官太尉河区域整体片区规划,用“家的方向”为设计理念,历时近五个月,共同完成从“双塔菜场”到“双塔市集”的转身。 关于您提出的公共空间增加吴文化元素、改造风格、市场命名等问题,我们也第一时间与设计团队进行了充分反馈,对我们通过市场改造传承发扬姑苏吴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思路,您的建议对我们后续的改造市场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姑苏区在2020年陆续将继续推进养蚕里市场、金狮市场、南环市场的提质改造,结合您提出的建议在设计方案中的吴文化、苏州元素将会着重体现,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打造成“五位一体”的生态市集,突出设计前瞻、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特点,将更多的科技、环保、绿色元素融入到农贸市场来提升市场服务功能的本质。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年6月19日 联系人姓名:李捷 联 系 电话: 0512-65182238,1585015558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姑苏区政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