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包惠红;徐江; | 建 议 号: | 374 |
标 题: | 关于把“康养,医养和养老产业”有效相融,康居乡村与共享农庄共同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田园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是一种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而“美丽乡愁”则是对泥土芬香,篱笆墙上牵牛花开的儿时追忆。 近二十年的中国,因为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物质水平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那些曾经被人们追求与流连忘返的“灯红酒绿,热闹街市,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美好生活目标渐渐淡去,民众开始向往天蓝,水清,地绿,宁静,简约的前院后宅的田园村庄生活,特别是出生在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人们,当初弄农村走出来,在城市奋斗拼搏了大半辈子后,如今已是七八十岁,亦是人生过半百。更是向往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村庄,听”雨打芭蕉“,看“青禾匆匆”,目庭院鸟栖……只有美丽乡村,美丽田园,那里才可以洗礼灵魂,尽享乡愁,安度晚年,体会到心安处则是家乡的至简人生哲理。 苏州在2018年人口有6670124人,其中老年人口170万(指66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在人口学界公认的深度老龄化的特征之一,即为五个年轻人养活一个老年人,这就意味着苏州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面对这一庞大的老年群体,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苏州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数父母出生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人群),“纯老家庭”现象越加明显,而且更是随着七十岁,八十岁老人群体的增加,“独居”老人家庭,生活无法自理老人益发增多,这将是未来社会面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州市则当下就要面对人口老人化与解决老人群体的生活优善化问题。 如何有效利用“美丽乡村,康居村庄,共享农庄”的现有优良田园风光资源,让步入老龄化群体选择“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抱团养老”的生活方式,快乐温暖的老去,不辜负他们韶华岁月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对这座城市作出的努力,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社会民生工程,也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温度与合力。 2020年1月8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李亚平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关于在2017年工作回顾中提及:“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新建三星级康居乡村350个,康居特色村1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6个,共享农庄14个。”“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增加养老机构床位1072张,日间照料中心105家”。在2020年主要任务提及:“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共享农庄33家。““持续打造美丽镇村,推进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新建10个康居特色村,35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促进送养融合发展,新增家庭病床300张,”“积极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持续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养老机构床位1000张,日间照料中心50个,助餐点60个,建设10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新增家庭病床3000张。” 从以上政府报告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苏州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及民生改善及保障体系上做了大量的有目共睹的实事工作和工程。 那么“美丽乡村,三星级康居村庄,共享农庄“如何有效融入养老产业?虽然这是两个产业,但是是一个体系-民生实事工程体系,都拥有同一个目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康居美丽村庄,共享农庄要有效融进养老产业的方法与前提条件是哪些?建议如下: 一、 精心挑选一个三星级康居村庄,一个共享农庄试点,进行设施配套建设。选择城乡结合的近效村庄和共享农庄,按照符合老龄化人群生活起居条件改善的近距离的大医院互联的绿色通道网络联结。另外进出道路的修正,房子空间的改造与修整,适合老人们的娱乐休闲空间,适合老人们种菜养花的庭院及散步运动的场所。还有民宿的配套,适合探望子女来住的地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大多数受过教育,有文化有情怀,所以养老场所不能一味的如当今大多数的养老院一样,单调,狭窄如同医院一样的环境,让老人们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日子过的如秋天的落叶,在数着死亡的日子到来,生命并无任何希望与快乐可言。 二、 选择一个共享农庄打造老人“康养,医养的农庄“设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政府部门提供财政补贴,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群体,无论在家庭病床上还是在医院病床上,都处于度日如年的活着,把这些生活无法自理,但有文化有情怀的老人们安排住进田园风光的共享农庄,由专业护理工进行护理照看,白天可以推出门看花看自然,心情自然会愉快许多,对他们的晚年生活的质量提高有着很好的作用。 三、 2020年试水若干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机构床位若干个,日间照料中心几家放入共享农庄与康居村庄。在国外发达国家有建设的很好的养老小镇,如美国圣地亚哥,日本的东京都等。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苏州有苏州的现状,有效利用康居村庄与共享农庄进行养老产业的布局与融入,一方面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探索一个创新的“苏州式田园养老模式”,从而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吸引上海等地老人们到苏州养老,引发苏州式“养老产业”消费产业提前进入黄金期。 四、 2020年美丽的乡村共享农庄的养老理念,发动动员街道,社区与老年协会进行宣传。美丽的田园风光,适合老年大学的建设,也适合目前热议的“抱团养老”的趋势。统计与登记有意愿进入农庄,乡村进行养老的人群数量,广泛征求他们的建议与需求。市民政部,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根据民意出台“康居村庄,共享农庄”养老的要求与条件。成熟一个后有蝴蝶效应,就可放开手脚去去布局与发展。 五、 建议康居村庄村委可以长期租用空置率高,使用率高的民居(村庄原居民以老人为多,或者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利用率很低)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民宿,旅馆,文体空间,自助餐点,特色农产品售卖点有效提升村级经济的效益。 一个养老的创新模式不易一日而就,需要长期可持续性的探讨与探索,才能规范出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苏州如何有效利用“美丽乡村,康居村庄,共享农庄”的现有优良田园风光资源,融合助长,合力发展康养,医养的养老产业的模式是有一定可取性的。未来的二十年是养老产业消费发展的黄金期,“苏州市田园养老模式”也许就是村级经济,共享农庄借助时遇发展的最佳节点。作为一名苏州政协委员,希望政府可以斟酌苏州老龄化群体日益增多的现状,让老人们有尊严有温度的老去,又同时让康居村居村级经济,共享农庄的收入得到发展与提高。确实值得深入探头与研究。希望不久的将来“苏州式田园养老模式”可以成为一张城市养老产业亮丽的名片。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民政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30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包惠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把‘康养,医养和养老产业’有效相融,康居乡村与共享农庄共同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在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底,全市 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85.6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69%,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28.9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58%。老龄化趋势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大局统筹谋划,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考核目标。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我市正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苏州全市养老床位数82633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57124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床位25509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44.5张。全市175家运营的养老机构中,公办(公建公营)的55家、占比31.4%;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的机构共120家、占比68.6%。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805个,社会化运营的1128个,占比62.5%。城市小型托老所和农村老年关爱之家10个。助餐点1706个,社会化运营的1262个,占比74%,中央厨房10个。机构、社区、居家三种形态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程度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全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我市不断构建与苏州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 一、紧跟政策变化,注重顶层设计 苏州市围绕“9064”养老发展目标,构建起“一条例(《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二规划(《苏州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十意见、办法”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从加强组织领导、做强机构养老、做实居家养老、做优社区养老、强化规范管理、扩大普惠群体等方面多措并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撑。 为进一步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发改社会〔2019〕160号)等有关要求,出台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2018〕68 号)、《关于加快发展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苏委办发〔2019〕20号)、《关于做好全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苏政民老〔2020〕15号)、《关于开展2020年度苏州市护理院规范建设信用评价工作的通知》(苏卫健监督〔2020〕6号)等文件,在挖掘农村田园风光资源、丰富业态内涵、取消养老服务设立许可、推动闲置资源改扩建养老机构、加快医养结合等方面持续推进,为‘康养,医养和养老产业’有效相融打下政策基础。 二、推进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根据《关于苏州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府〔2018〕67 号)我市自2018年起至2020年,全市所有编入行政区划目录的镇(街道),原则上应建有一家150张床位以上、以医疗护理为主、公建民营,具有保障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主要满足低收入、高龄、独居和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全托、日托和临托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全市总计有76个镇(街道)已经启动辖区内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占镇(街道)总数的81.7%。为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卫健委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印发<苏州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民老〔2019〕14号),对收住对象、服务价格、监督管理、等级评定等方面作出规定。 除做好公益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以外,我市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近年来,吴中旺山风景区附近的苏州瑞颐精品创新养生社区,阳澄湖半岛的泰康吴园、国寿嘉园等一批集住、医、乐、学、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养老社区不断涌现。这些特色项目汲取苏州园林精髓、把自然生态环境与社区有机结合,提供老年公寓、精品酒店、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农场等完善的老年配套设施,着力构造个人、家庭、邻里、社区、社会等多层次交往空间,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回归自然、追求宁静、医养融合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三、加快乡村振兴,强化融合发展 2019年以来,苏州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坚持以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共享农庄示范创建为引领,整合各方要素,注重政策扶持,强化典型引领,不断加快“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养老、康养、城镇等融合发展,带动乡村高质量、多元化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建成康居特色村1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350个、共享农庄14个,既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保障农民就业增收,也建设了美丽乡村、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四、整合医养资源,助推健康养老 一是推动护理资源增量。一方面苏州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对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在区域总量、空间布局、床位单体规模上不作规划限制。目前全市建有护理院58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核定床位13602张,去年全年收治病人35277人次。另一方面,加强了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衔接,不断推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辐射到辖区内的养老机构。全市136家养老机构就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作协议,896家全科医生工作室入驻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模式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鼓励老年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设立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和上门诊疗服务。 二是稳步提升老年护理专业水平。通过老年护理医疗标准化建设,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督查,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的监督,保障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权益。我市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苏州市上门服务医疗制度》《苏州市护理站服务规范》《苏州市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和执业标准,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加强医养融合体系中从业人员的业务管理。同时坚持全程动态业务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分险分类监管,对护理院连续两年实施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切实加强护理院行业监管。通过加强与医保、民政等部门的联动,规范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保结算、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等项目。 三是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为加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队伍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市定期组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业务培训、人员进修。2019年全年累计培训1200人次。其中,组织护理院院长培训3次,针对护理院优质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院内安全工作等重点工作开展培训,共培训人员200余人;组织“基层常见病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优质服务基层行”等各类专题培训,培训人员771人,并组织200余人参加第三届中美卫生合作论坛,着力提升护理院医疗卫生能力;针对护理院的护士举办知识更新班,每年两次,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能力。 全市在推进美丽乡村、三星级康居村、共享农庄示范建设过程中,已考虑康养、医养、养老等产业对接,但在满足养老产业方面部分因素还不够彰显,产业产品导入还不够突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建设方案,着力提高建设水平。 一是落实有关政策。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对于空置的公租房,可探索允许免费提供给社会力量,供其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老年教育等服务。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凭登记机关发给的社会服务机构登记证书和其他法定材料申请划拨供地。对利用闲置资源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涉及到土地性质调整、规划临时变更、消防验收、环保评估等事项,可按《关于贯彻落实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操作办法》(苏政民发〔2017〕6 号)执行。鼓励各地在符合有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与康居村庄、共享农庄建设统筹考虑,资源互补。 二是完善建设内容。2020年,全市计划推进350个三星级康居村建设中,加大盘活原住民的房屋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布局,适当引进团队进行农创文创产品开发,增设优质农产品零售和餐饮点,既能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又能满足游客需求,更能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注重典型打造,推荐中心村、城镇、城郊结合部等适合老年人宜居的村庄、农庄,鼓励支持配齐起居、步行、休闲、娱乐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推进特色景观、乡村产业等元素融入,共同打造具有苏州田园风光式的乡村养老示范点(如吴江区平望村上长漾里)。 三是深化服务内涵。2020年,全市将拓展一批家庭诊疗服务项目,扩大家庭病床服务覆盖面,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体系支撑;启动开展医疗护理员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培训方案和课程安排,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备课。市卫健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医疗护理员培训上岗后的相关事宜进行落实,出台医疗护理员的规范管理文件。 四是强化部门协同。将美丽乡村、三星级康居村、共享农庄和养老产业深入融合发展是适应老年化社会需求的一种新产业,也是构建老龄化群体“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抱团养老”的一种新方式,这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更需要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形成共识,协同推进,真正将这项社会民生工程做亮做实、做出成效。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养老产业与康居乡村、共享农庄协同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提出的宝贵建议。 苏州市民政局 2020年6月30日 联系人姓名:蒋天毅 联系电话:8228027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