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张健红; | 建 议 号: | 113 |
标 题: | 关于尽快制定教师减负清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教师减负这一原本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已上升至国家层面,并直指病灶根源,帮助广大教师从非教育教学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中去。为贯彻落实国家顶层设计,我们以“减轻教师非课业负担”为着力点,走访了数十位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职称的一线教师,并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采集到了近两百份有效样本。总体来看,当前最受诟病、最占用精力的非教育教学负担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各类督导督学检查挤占工作时间。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广大教师普遍反映各条线的督导、检查过多过频,如开学走访、安全检查、食堂管理、党风廉政、规范办学、巡查督导、教科院督学、教学质量专项调研等等。这些检查普遍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内容,占用了教师们原本的教育教学时间。 二、各类非教学相关活动扎堆进校园。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陆续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试图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进校园、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进校园、禁毒进校园、防治艾滋进校园、扫黑除恶进校园等。苏州的情况整体稍好,但亦不容乐观。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非教学相关活动背后,是教师们不得不牺牲宝贵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乃至休息时间换来的。 三、各类线上平台重叠交叉耗时费力。据了解,当前苏州地区教师主要涉及的平台有线上教育中心、教师培训网、空中名师课堂、一师一优课平台、安全教育平台等,信息录入繁琐,内容重叠交叉;此外还经常接上级部门通知,要求考核班级的政法、疾控、交警等微信平台关注率、答题率,类似“KPI”的压力压得班主任们手机不离手,只得不停地催促家长们,引得怨声载道,影响了家校关系。 苏州教育要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只有真正落实“两办”意见,为教师们减负、降压、松绑,帮助他们从非教育教学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这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建立校园准入“负面清单”,严守校园大门。啥都“从娃娃抓起”,不但娃娃被“抓”坏了,连教师也快被抓坏了。教育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地守好门、把好关,对不符合教学要求、作秀走形式、过度增加学生及教师负担的活动敢于说不。针对教育部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左右为难、怕得罪人等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中央做法,经多方论证后出台负面清单及申请流程规范,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进校园活动要明确为什么做、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并报备市委市政府督察部门,以确保活动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 二、精简检查项目,重视实际成效。教育工作有其承担的责任,因此合理的管理检查是必须程序。建议学习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的思路,倾听一线教师声音,减少非必要项目,对同类型内容相似的项目进行合并,杜绝朝令夕改、令出多门,在集中时间段内完成相关检查工作,避免反复打扰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在方式上,要力戒形式主义,避免文山会海、纸上谈兵,多看实效、看实绩,通过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家长代表等共同完成各项检查评分。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要把时间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归口统一平台,高效利用资源。“数据多跑路,教师少填报”,在线上平台方面同样要采用关、并、转的方式,按照省级教育部门的部署要求,统一归口,不另起炉灶、不增加额外负担,要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出发,打通数据资源库,方便各类信息的采集,实现一次填报、全网通用,并帮助教师能迅速找到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对相关必要网络平台的管理,应考虑分担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压力,由专门的网络信息行政人员承担。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会 办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5-29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详见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