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350.关于尽快迁建苏州市中医医院西百花巷生产基地(制剂室、煎药室)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徐俊华;
建 议 号:
350

标    题:

关于尽快迁建苏州市中医医院西百花巷生产基地(制剂室、煎药室)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是吴门医派发祥地,吴医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吴门医派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主阵地。中药制剂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也是吴门医派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西百花巷生产基地基本情况我院生产基地位于姑苏区西百花巷36-1号,(以下简称西百花巷基地)。主要包括制剂大楼(四层,建成于2003年)和附属平房(用作代煎药房、冬令膏方加工等,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厂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制剂大楼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西百花巷基地作为我院中药产品的生产重地,承担着中药代煎、医院制剂生产及检验、临床科研方配制、膏方加工等中药实体服务,是发挥中医药特色的重要载体。现有正式职工23名,工勤人员49名。近三年来,制剂年产值约2500万元,代煎中药每年服务人次超过20万,冬令膏方加工每年服务人次1.3万。历史上我院曾有自制品种270余种,目前拥有51个品种(其中中药品种45个),为满足患者需求和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随着患者对个体化中药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医院二期发展对中医药服务能力要求的提升,西百花巷基地在努力维持正常运转的同时,面临着较大困难和压力。

(一)硬件条件落后,无法与日新月异的医院本部协同发展。制剂楼自2003年投产以来,已连续通过三次省药监局组织的换证验收,但随着建筑结构、生产设备和配套工程设施的老化,已无法适应日趋严格的药监检查标准,无法通过2020年底的新一期换证验收。目前,我院已上报初步改造方案,但限于场地、资金等客观条件,改造成果难以预料。

(二)环保形势趋紧,周边居民投诉多。基地位于城中,南临西百花巷,东、西两侧直接毗邻民居,四周均为住宅密集区。附近居民长年投诉基地废水、废气、噪声扰民,近两年投诉尤其频繁,环保部门纠察亦更为强力。2019年冬季(膏方季),周边居民多次以“废气污染”、“废水排放”等原因向姑苏区环保局及市民热线等进行投诉。目前已在相关部门督促下进行整改。但限于场地、设备等客观条件,整改成效可能有限。

(三)产能瓶颈,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制剂室即使按现有计划完成原地改造,仅能勉强通过换证验收,不能实现产能扩增;半自动化、手工式的生产方式也无法大量供应质量可靠的制剂产品。煎药室现有40台煎药机,受场地条件限制,人、机长期超负荷工作,机器故障率高,人员劳动强度巨大,平均每人每周加班4小时,很难应对逐年增加的代煎需求量(目前,中药代煎处方量已超过自煎饮片处方量,达51%)。医院二期投运后,患者对中药产品需求的增加与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将更加凸显。这样的矛盾必定影响我院基础服务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

三、建议

(一)政府支持生产基地整体搬迁。对生产基地的位置,面积,设备等全面考虑。彻底解决医院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发展目标,与生产基地实际服务能力严重受限之间的矛盾,决绝医院产品生产与基地周边群众生活之间的矛盾,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营。

(二)增加政府投入,在保障生产基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吴门医派研究院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研发基于经典名方、验方中药制剂的新中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会 办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24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徐俊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迁建苏州市中医医院西百花巷生产基地(制剂室、煎药室)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深入学习《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医药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重点工作是“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强调了中医药之于民生的重要地位。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具有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势,有着全产业链特征。 近年来,苏州市加快推进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推动实施《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委高度重视,统筹部署,积极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吴门医派中药传统技艺品牌的基础上,促进苏州市中西药医院制剂共同发展,从全市层面统筹谋划医院制剂室建设,拟建设“共建、共享、共管”的医院制剂联合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摸底调研,了解我市医疗机构制剂室现状 随着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市医院制剂室面临严峻挑战与发展瓶颈。去年7月我委针对我市各医疗机构制剂室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并实地调研了市中医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中药制剂生产基地。目前我市11家医疗机构制剂室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设施陈旧,技术力量较弱,制剂质量标准较低,自我整改难度大的问题,一些医院虽仍持有制剂许可证,但因硬件条件不符合验收标准,部分制剂品种甚至所有品种已经停产,只能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或企业进行配制,远不足以满足临床需求以及老百姓的需求,且委托配制制剂也存在质量可控性差的问题。2020年又将是我省医院制剂室集中换证之年,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验收检查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市现存的医院制剂室能否继续保有,现有特色制剂能否继续获得配制许可已成严峻问题。 二、加强沟通,促进全市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 (一)我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生产需求 目前苏州市共有医疗机构制剂室11家,其中三级医院8家,二级医院2家,一级医院1家,可配制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溶液剂、乳剂、擦剂、软膏剂、糖浆剂、合剂、酊剂、滴眼剂、滴耳剂、洗剂等近20个剂型,共取得制剂批准文号453个,其中中药制剂 250个,目前在生产的中药制剂品种106个,有7家医疗机构有中药制剂生产需求,市中医医院是剂型种类最多、产量最大的单位。市中医医院共拥有51种疗效确切,特色明显的自制产品,年产值近2000万。已开发平台产品3个,治未病协定处方9个。2019年7月推出至今共开出398 张处方。遴选出临床协定处方161个。重视成果转化,申报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7项。许多特色中药制剂临床疗效确切,蕴藏着宝贵的临床经验、厚重的历史积淀及良好的患者口碑。其西百花巷生产基地承担着中药代煎、医院制剂生产及检验、临床科研方配制、膏方加工等中药实体服务,是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筹建苏州市医疗机构联合制剂中心 结合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工作目标,拟在十四五规划中谋划筹建苏州市医疗机构联合制剂中心,从市级层面统筹全市医疗机构制剂工作,优先建设中医药联合制剂中心,可避免重复建设改造,打破市内制剂室小、散、弱的固有格局,优化制剂品种结构,去芜存菁,最大限度地保留特色制剂,扩大本地知名制剂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临床服务功能。在“共享、共建、共管”的理念下,建立我市中医药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打造中医药产业品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考虑目前市中医医院制剂许可证即将到期换新,参照2015年《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标准,西百花巷生产基地的生产设施、工艺、卫生等均不符合换证要求,市财政在2020年部门预算中安排487.50万元,用于临时改造西百花巷生产基地。 (三)深化院企合作,助推中医药创新发展 国家鼓励医疗机构根据临床用药需要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和以中药制剂为基础开发中药新药。如果医院制剂能利用企业既有的先进设备,将使新药、特药开发前景乐观。三九集团的“三九胃泰”、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的“胃苏颗粒”就是由医院制剂成功开发的典范。上海、浙江等地也涌现超大规模的煎药中心,可日均加工6000张以上处方。 苏州是医药大市,我委积极鼓励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科研能力和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的优势,加强对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和归纳,共同研究、开发、生产具有“吴门医派学术特色的中医药产品,形成经方制剂共享平台,推动发展吴门医派中医药产业。为研究、开发和利用吴门医派产品打通绿色通道。 三、下一步打算 我委将对标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今年4月市委研究室来我委调研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听取我委汇报后建议苏州要做强做优中医药产业,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建议建立医疗机构联合制剂中心。吴门医派要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探索走出现代科技条件和医疗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子。我委将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政策、法律上的突破,努力协调解决前期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争取以苏州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中药联合制剂中心先期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设。 最后,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衷心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苏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6月24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