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徐科;张东驰;周祖华;徐科;程波;程国胜;文万信;玄振玉;陈林森;谢剑峰; | 建 议 号: | 396 |
标 题: | 关于我市加快新型重大研发载体建设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经过二十年招商引资、十多年招才引智,创新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几个重大的产业方向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对标万亿俱乐部城市,新一轮发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资源积聚速度的竞争。苏州在加大招商力度的同时,更要加快、加强新型重大研发机构的建设,特别是在重大产业方向上,建立原始创新的能力,建立在核心关键技术的系统性突破能力,勇敢承担保障国家重大产业安全的使命,开辟“强富美高”建设的新局面。 苏州通过二十年的招商引资、十多年招才引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一大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茁壮,在一些重点产业领域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链条。政府也已经推动建设了不少平台,但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覆盖,建设的力度和强度还不足以穿透产业发展的壁垒。对标万亿量级的城市,苏州还缺乏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重大创新载体是在重大产业领域积聚人才、积聚项目、积聚创新资源的重要战略举措,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是政府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转变的核心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科技领域经过10多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正在迎来科研成果爆发的阶段,一批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正在成长,在苏州加快加强建设重大创新载体,适逢其时,对苏州的新一轮发展至关重要。 1、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高科技产业必争的前沿领域,如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产业需求,以突破产业应用链条为导向,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为目标,支持建设几个重大研发机构,培育争取国家级创新中心。 2、选择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科技平台或有望成为国家级科技载体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例如曙光超算中心、纳米真空互联装置、园区生物药创新中心、江苏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逐步成长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 3、政府稳定的持续支持,敢于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在应用研究上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入,配套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聚焦产业链,在硬件设施、人才引进、投入强度,投入体系等全面发力,形成国际影响力。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财政局;昆山市政府;相城区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8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396号提案的答复 徐科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我市加快新型重大研发载体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地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立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有力地提升了我市科技创新硬实力。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有全省唯一一家省部共建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唯一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批全省唯一一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同意筹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等5个平台进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培育库。在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主要做法有: (一)完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委发〔2020〕1号)要求,制定出台《加快全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府办〔2020〕35号),首次系统对全市科技创新载体的定位功能、方向路径等提出清晰可行的分类引导及支持措施。若干措施将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国际研发机构突破、企业研发机构倍增、市级重点实验室提升等五大工程。其中,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工程”围绕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建立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对新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级立项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平台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加快科技成果产出。 (二)主动精准布局。一方面,聚焦我市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先后精准布局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另一方面,围绕国家、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建设目标和定位,在已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入省项目培育库的基础上,新增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2个平台有望进入省项目培育库,并积极辅导对上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形成国家、省、市梯度培育的格局。 (三)强化分类指导。围绕国家、省关于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部署,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一是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和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二是根据科技部《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精神,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等技术创新中心。三是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创新资源整合,力争成为中科院系统内共享的超级计算公共平台和科学大数据汇聚应用平台。四是积极推动先进功能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创新资源,打造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和通用产品开发的战略创新平台。 通过近两年的布局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首期顺利验收,二期建设顺利开展,纳米真空互联材料制备及分析测试平台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围绕细胞资源库、基因质粒库、细胞质量检测体系全面启动建设,将有力提升我国细胞产品行业规范及质量标准;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于4月完成科技部组织的视频答辩;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重点打造国家工程实验室芯片设计仿真平台、科学大数据算力支撑平台。 二、下一步安排 结合委员建议,我市将从以下三方面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从工作机制上,强化各方协同。一是建立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方资源,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先行扶持、先行启动、积极推进,形成协同推进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二是与各市(区)展开联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办公和研发用房、科研仪器设备等配套支持。三是充分激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主体活力,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体制机制创新,进而激发内生动力,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从平台布局上,明确建设目标。一是瞄准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以重大研究任务为牵引,以全新的协同开放机制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建设,着力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国家实验室。二是以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快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提供开放共享的研究和开发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相互交流、共同创新,并力争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快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建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我国细胞产业发展在前沿基础、技术保障、资源条件、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战略提升。三是按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完善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工程用关键结构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力争获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立项支持。支持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分中心,支持微纳制造、智能装备等领域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单位。 (三)从扶持政策上,拓展支持渠道。一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财政资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根据不同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开展重大项目研发。针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点,构建符合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规律的扶持政策,持续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催化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有效吸纳企业、基金等社会多元投入,推进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再次感谢你们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共同努力,切实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周旭平 联 系 电话:6524099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