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77.关于推行苏州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周苏萍;
建 议 号:
177

标    题:

关于推行苏州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苏州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老龄化趋势加重,高龄老人逐年增多。截至2018年底,苏州市户籍人口约703.55万人,其中老年人口183.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 虽然苏州在养老普惠救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苏州市养老服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养老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潜力未完全发挥等问题依然凸显,亟待采用更加先进、高效的新型养老模式缓解苏州市的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西欧大多数国家提出了时间银行模式,中国南京、南宁、重庆、成都等城市也开始推行这种模式。尤其是南京市于20197月出台了《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政府通过政策设计,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坚持公益性、互助性、激励性、持续性原则,到2020年,构建起政府主导、通存通兑、权威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

借鉴国内外一些区域的先进经验,针对苏州市养老服务老年人多、服务人员少的问题,探索新的路径与办法来共同解决养老难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试点工作。我市张家港锦丰镇于2013年推行过积分养老,是利用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实行的志愿服务积分制,倡导中青年和低龄老人为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困难老人提供帮扶服务,并对其服务时间或质量进行积分,统一存档,当志愿者需要被服务时,可提出申请用积分兑换服务。但张家港锦丰镇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却在实际运作中遭遇了瓶颈,出现了诸如搬家跨区域积分无法兑现,服务内容考核标准难以评判、社会征信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监管漏洞、长期一对一专业帮扶难以实现等问题。建议苏州市应总结张家港试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试行办法。如选址可在姑苏区等志愿者队伍充实的区域开展时间银行试点工作。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统一管理,通存通兑,统一标准,数据集中,同一平台,逐步完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政策的严谨性、可操作性。同时,制定鼓励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等创新做法的政策,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同步、跨区沟通,鼓励支持更为专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2.借鉴他山之石。吸收南京等地区开展时间银行的先进做法,完善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架构。2017年,南京市就构建了市、区时间银行管理体系,在市、区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对时间银行进行分级管理;同时建立时间银行基金,开设时间银行服务点,统筹管理时间的管理与发放,实现了联合、规范、通兑三方面的时间银行线上线下同步运营。2019年依照《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南京时间银行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市搭建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时间银行的制度设计,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捐赠两种方式,整合各类资源,保证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苏州市可在研读《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调研南京具体做法、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粗取精,吸取成功经验,如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保险补贴制度,降低服务风险,对户籍转移的服务人员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打破跨区域积分无法兑现的屏障等。

3.加快推广实施。尽快在苏州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一线大城,苏州与南京的养老现状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时间银行模式确实是节约资源,值得推广良策之一。时间银行作为互助养老新模式,开辟了一种新的养老力量源,志愿者做好事的公益时可存入银行,未来为自己或他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应由苏州市政府制定全市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行系列标准或规范,在全社会形成以志愿服务为核心、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建立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注册、需求发布、服务过程、时间存入及转移、服务评价等严密、便捷管理。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营造养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切实把养老服务惠民好事办实办好。对时间银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民政局
会 办 苏州市委宣传部;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30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周苏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行苏州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在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85.6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69%,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28.9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58%。老龄化趋势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大局统筹谋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考核目标。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我市正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市运营的养老机构175家,各类养老床位8.26万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44.5张,位居全省前列;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805个、助餐点1706个、中央厨房10家。在全省率先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率先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由政府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率先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乘车和游览公园风景名胜区,率先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尊老金和实行养老补助服务;率先为低收入和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援助服务。目前,已基本形成“三优四免三补贴”的普惠化老年福利待遇。(“三优”即行业、窗口单位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服务;水、电、气、通讯等服务行业为特殊老年人上门提供优质服务;涉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四免”即免费游览旅游景点,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健康体检,免费享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补贴”即为老年人发放长寿补贴、援助补贴、体验补贴)。 近年来,在做好养老服务过程中,我市不断凸显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一是制度措施不断完善。市文明办于2014年印发《关于印发苏州市志愿服务相关管理制度的通知》(苏文办〔2014〕38号),规范实施志愿服务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活动备案、星级认定、嘉许回馈等各项制度,通过制度完善助老志愿服务社会联动、项目引导、激励保障等六大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助老志愿服务工作流程。二是载体建设持续推进。升级改造苏州志愿者智慧云服务平台,打通与全市各地各领域志愿服务登记管理系统的互通互联,全面推进志愿者实名注册登记。依托云平台记录为老志愿服务全过程,科学统计团队信息、活动内容、服务时长、服务评价,实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相关信息的存储、接续、转移、共享和监督,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助老志愿服务反馈工作提供依据。三是服务氛围日益浓厚。建立星级志愿者认定制度,出台《苏州市志愿服务记录及志愿者星级评定办法(试行)》,依托苏州市志愿者智慧云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时长实时记录,根据国家民政部印发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每年认定星级志愿者。培育各类助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积极推荐优秀助老典型参评省、中央等部门开展的先进典型评选。综合运用引导、宣传、示范等方式,策划实施一批栏目专栏,多角度传播新时代助老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自觉,彰显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鲜明价值导向。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16万志愿者开展助老志愿服务活动7万余场,累计服务150余万小时,为全面推行“时间银行”打下良好基础。在“时间银行”的推动和试点方面,主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政府部门积极实践。张家港市锦丰镇试点循环养老模式,社会组织利用社会富裕人力资源,在政府指导支持下,按照运行管理市场化、服务价值公益化,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性志愿服务的养老模式;志愿积分制,引导有时间、有能力、有爱心的社会人士或团队积极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苏州市民政局指导张家港市作为试点地区将“时间银行”模式扩展至全辖区。2020年3月张家港市出台了《关于在我市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张政民〔2020〕61 号),自2020年1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通知明确了“时间银行”的基本内涵、准入条件、服务流程等事项;构建了市、镇、村(社区)三级管理体系,并在市慈善总会设立了时间银行专项基金(首批项目经费48万元);建立了“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包括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项目发布和服务时长记录存储、时间币支取兑换、查询证明、问题反馈等工作;加大了政府投入,各镇(区)设置专员,对项目实施进行日常监管和督导。张家港市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突出两个特点:“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和“老年人志愿互助”。因此,在制度设计中,主要鼓励60周岁-69周岁的低龄老人(女性放宽至50周岁)为7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空巢、独居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并将服务的时间进行储蓄(即存储时间币),待自己年老需要帮助时,可支取时间币兑换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年轻人如有意愿加入时间银行,主要以申请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的形式参与服务,团队获得的时间币主要用于转赠给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常熟市虞山街道北门大街社区发挥社区里社会力量作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地为社区有服务需求的高龄、空巢、独居、困难等老年人提供志愿养老、助老服务,志愿者获得相应积分后可以及时兑现。姑苏区杨枝社区实施“红杨时间超市”,目前辖区内居民志愿者人数100余人,各协同单位提供服务的团队志愿者人数200余人,协同单位16家,囊括学校、医院、家政公司、银行、超市、公益组织等机构,构建了“组织搭台-企业融入-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储兑换机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志愿服务提供者可以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荣誉、服务、实物等。 (二)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姑苏区夕阳红健康俱乐部于2020年4月开展互助式养老志愿者招募活动,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资源、平台管理、借鉴“时间银行”概念,实行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积分制管理(服务攒积分、积分兑服务)。每次服务享受苏州市志愿者总会智慧云服务平台对应的项目时长、每次服务享受工作餐一次(午餐)并享受平台30积分,积分可兑换剪发、做饭、保洁、助浴、陪伴就医等服务。张家港市于2019年5月成立了养老志愿者协会,对各类养老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有44支养老服务志愿团队,养老志愿者1108人,平均年龄57岁,其中39支依托养老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居家养老志愿服队,总人数765人,平均年龄63岁。张家港华夏乐龄、惠民、惠群、惠邻、麦卅、夕悦、枝秀、耆彩、亲民、金沙洲等10家社会组织参与首批时间银行试点,依托16个首批试点点位,对辖区内符合首批赠送时间币的老年人以及老年志愿者情况进行摸底。昆山市于2017年7月成立了为老服务公益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包括乐惠居、老来伴、昆山登云学院康柏老年志愿服务社等20余家公益机构。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定期交流、分享与合作机制,开展“益起行”“益起议”“益起谋”“益起学”“益起筹”等系列活动,推动为老服务公益组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各尽所长,引导和促进良性竞争,形成绿色而友好的为老服务生态链。 (三)对标找差持续推进。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经验,2019年,市民政局领导带队成立考察组,两次赴南京参观时间银行管理中心,就通存通兑,风险防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目前我市“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或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等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与南京等地相比还存在着政策制度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一)进一步总结试点成果,构建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和“时间银行”政策体系。我市出台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第21条明确要求,“扶持和发展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志愿组织,建立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加强志愿服务人员专业培训。市和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志愿者或者其直系亲属可以凭服务积分换取相应的养老服务或者公益产品。倡导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在校学生参加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倡导邻里互助养老,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独居、空巢老年人服务。”为积极落实条例要求,我市及各市、区结合实际探索试点养老志愿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南京、南宁、重庆、成都等地“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的经验做法,并及时跟踪总结张家港试点工作,适时制定出台我市相关制度文件。 (二)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助推智慧养老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结合苏州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二期研发应用,与市文明办加强对接,不断完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通过苏州市志愿者总会智慧云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张家港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姑苏区“养老顾问”小程序等,充分应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养老志愿服务的供需双方信息,实现全市养老志愿服务智能化管理,便于志愿者注册登记、养老服务发布、养老志愿服务监管、养老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兑现等。 (三)进一步激励社会参与,壮大养老志愿服务队伍资源。一是推出苏州市志愿服务积分管理标准。根据《苏州市志愿者志愿服务分类和积分管理指南》,为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明确各项标注,实现助老志愿服务市场、积分的统一记录与管理。研究商议开设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专场,通过积分商城,实现在线提交、在线兑换,鼓励和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二是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回馈体系。根据《苏州志愿者嘉许奖励办法》,在全市建立志愿者社会回馈体系,实现志愿服务的嘉许回馈,即通过社会资源与财政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星级志愿者嘉许礼遇、先进典型选树等活动,提升助老志愿者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贡献度。三是逐步将时间银行服务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纳入居家养老保险保障范围,降低服务风险,鼓励双方参与。四是加大为老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敬老、养老、助老氛围,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有爱心、有时间、有能力的人员及各类社会人士登记注册成为为老服务志愿者,并推动各镇(街道)根据自身实际成立为老志愿服务团队,使全市为老志愿服务队伍逐渐壮大。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养老服务的关注,以及对“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提出的宝贵建议。 苏州市民政局 2020年6月24日 联系人姓名:蒋天毅 联系电话:82280270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委宣传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