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李建华; | 建 议 号: | 120 |
标 题: | 关于完善苏州市中医药产业政策配套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中医药传承几千年,曾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民治病、养生、保健、维系生命健康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相继出台,促使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再次指示,要求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医药正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但近现代以来,中医药在西医冲击下,呈现疲软状态,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基础服务设施更是远远落后西医,导致普通民众但凡生病(无论急缓),首先想到的必定是西医。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不利。今日中医药要实现振兴发展,必须重构民众对中医药学的认同与信心,聚集各类资源筑牢产业发展根基。这需要政府针对中医药学的特性,提供系统的配套扶持政策。现就当前情势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建设。 吴门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融合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的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社会学、历史学知识,是解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也是培养市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优质素材,更是建设城市软实力、向外传递苏州形象的重要资源禀赋。建议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建设中医药类博物馆。可依托中医院建设专业性强、内容全面的专业博物馆,以守正为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设中医药专题科普展馆,以出奇为主,以新颖丰富的项目打造旅游亮点和特色。博物馆免费或低价对外开放。项目形式上可采用PPP模式,或由财政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支持。(2)建设基层中医药宣传站点。中医药在基层的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可在基层中医诊所增设活动角,由苏州市文体局、卫建委联合制作、投放宣传资料,如养生保健手册、常见病理疗方法;并由基层医务人员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中医药科普宣讲、教习中医理疗手法等,还可通过和广场舞、健身操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基层的渗透。(3)建设中医药志愿者队伍。在苏州市志愿者的团队中,组建一支中医药类的专门队伍,为中医药博物馆、科普展馆、基层宣传站点提供支持。(4)由市委宣传部、文体局牵头,制作吴门中医药系列科普宣传片,在地铁电视、公交TV、户外公益宣传场所轮播,增进民众对中医药的了解。(5)将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文化教育纳入小学文化课程。 二、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 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在人才。但是不管中医还是中药,都面临严重的人才匮乏。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全省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仅0.33人,而同期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即包括中医、西医)为2.71人。这说明中医药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精深的中医药人才成了医疗机构和企业争抢的稀缺资源。 中医药是一个经验学科、实践学科,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要经过长期的投入,如果医师职称评定、薪资回报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人员流失只会愈加严重。而目前的状况是,中医师收入不高,中药师调剂工作量大而回报低,有经验的老药工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建议(1)继续鼓励“西医学中医”,在综合性医院里,要加大中医药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全科医生,要坚持中医中药并重,多渠道、多途径培养中医药互通型人才。要放开教学管理限制,可由药监部门牵头组织中医类高等院校师资力量进行线上授课,学员修学完毕,考核通过即授予从业资格证书,缩短人才培养周期。(2)对中医师、中药师等从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解决职称评定当中的难题,提升其荣誉感和价值感。(3)网罗民间饮片炮制专业人才、中医药学人才,他们虽然没进过正规学堂,也无官方资历学历,但凭几代人几十年“师传徒”的方法炼就的技能是现有许多专业院校、研究人员所学不到的。应组织调查摸底,进行登记造册;对行业资深的专家、技工,给予相应的地位、利益、荣誉、鼓励、关怀。(4)组织“国医大师”“国药大师”评选,树立行业典范,增强行业内外的认同感。(5)以专业医师、药工为带头人组建培训班,手把手培养传承人,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学科建设,开展科研项目。 三、加大医保政策倾斜力度。 中医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可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但治疗周期较长、累计费用并不低。鉴于整个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对中医药予以适度的医保政策倾斜是必要且可行的。据了解,目前中医、中成药在我市各级各类医院急诊、门诊和住院中使用种类和数量比重较小,中医药占医保报销比例不到15%,有相当的提升空间。加大医保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有利于引导民众主动寻求中医药治疗方案,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有利于中医诊疗服务机构的发展,提高中医医师药师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中医药事业;还有利于激发西医院使用中医药的积极性。 因此,建议(1)把经过验证、具有实际疗效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并提高医保对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2)在规范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把针灸、治疗性推拿、艾灸等诊疗方法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鼓励民营机构开办中医药诊疗技术服务机构;(3)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发展和消费水平制定医保政策,在苏州这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民众对阿胶、红参、燕窝等滋补类中药饮片需求较大,应将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新版药品目录对中药饮片由排除法改为准入法管理,剔除了上述品种,忽略了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水平不一致的现实情况,有“一刀切”的嫌疑。) 结语苏州中医药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近年随着政策宣导,百姓对中医中药的接受度逐步提到。但相比西医的主导地位,中医药的比例小、发挥作用不够,要达到中西医并重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政府部门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分步骤、讲策略,循序渐进地完善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托底,帮助医疗机构走过艰难的起步阶段。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会 办 | 苏州市医疗保障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4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李建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苏州市中医药产业政策配套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中医发展现状 苏州作为吴门医派的发祥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趋好。2019年7月,组建苏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并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独立设置中医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得到有力健全。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中医医院9家,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5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乙等,整体实力全省最强。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393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10.56%。共有中医类门诊部39个、中医诊所341个。全市中医类医院实有床位6641张,占全市医院实有床位总数10.95%。全市目前有国家级重点专科6个、省级19个、市级20个。 二、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近年来,苏州推动中医药高质量、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大。 (一)政府保障支持措施 一是2017年出台《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2018年又将吴门医派传承创新列入《卫生与健康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强了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2019年8月16日市长李亚平调研我市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要求做好吴门医派专项经费的落实工作,计划每年1000万。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和专项研究、古籍保护与挖掘、博物馆维修等。三是202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的通知,促进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慢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药新药及质量控制。据统计,2017-2019年,我市在中医药硬件建设、人才引进、研发产品、传承发展上共投入资金7.6亿元。 (二)加快吴门医派文化保护利用 2020年启动吴门医派脉络梳理工作,以我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江苏省名中医为切入点,追溯传承脉络体系;拟全面收集整理经方验方,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名方信息的检索、查询、应用、开发和数据共享。另结合目前苏州推出的“姑苏八点半”品牌,积极向政府建议中医药融入构筑“一极一环三板块多节点”的空间发展布局,以抢救性保护名医故居、中医药博物馆及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文化为前提,通过利用中医药博物馆、名医故居等吴门医派历史资源,开辟医旅融合发展之路。 (三)注重中医药文化品牌宣传 连续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结合各类主题宣传日,面向基层群众,通过科普讲座、互动体验、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包括“岐黄校园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放日”、第九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巡讲、第六届“悦读中医”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2019年共计举行“岐黄校园行”活动52场,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75次,通过中药辨识、中医适宜技术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深入认识中医药文化,热爱祖国传统医学。 (四)协同调研完善医保政策 我委(中医药管理局)多次与市医保局沟通协调,并专题召开座谈会,讨论调整我市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医保支付等事项,以进一步完善我市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促进中医技术传承发展,充分体现中医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三、完善中医药人才体系建设 (一)开展吴门医派传统师承教育 一是建设吴门医派传承教育平台。为传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经验和特色疗法,2018年成立了“苏州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苏州市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建立中医教育传承体系。每年培训1批学员,每批招收30名学员。2018年及2019年共招收两批学员60人次,均已结业,2020年将招收第三批学员30人次,同时计划将吴门医派进修学院的讲义和教材汇编成册,供教学使用。二是鼓励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教育方式培养中医药人才。目前建有1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吴门医派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人(已逝7人),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7人。三是鼓励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积极申报备案。2020年做好中医传统医学师承考核报名工作,共10人报名,9人通过审核,准备迎考。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是目前我市有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养对象1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对象1人;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项目9人;苏州市卫生青年骨干人才 “全国导师制”培训项目17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1人;第三批江苏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3人。二是我省目前共开展了5批省名中医评选工作,共评选出534名,我市入选59名。2020年公布的100名中,我市有10名。下一步将与市人社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启动苏州市名中医评选工作。三是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组织完成2020年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人员报名工作,共83名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报名,准备迎接选拔考试。四是加大力度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在各地定期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我市根据省中管局统一部署,去年年底已启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每期招收150人左右,接受规定学时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苏州中医药事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聚焦现代化、产业化目标,不断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衷心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苏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6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