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民进苏州市委员会 | 建 议 号: | 019 |
标 题: | 关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创业提质增效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近年来,在苏州市不断出台完善一系列鼓励创业优惠政策,从工商税务、人才、融资等全方位进行扶持,连续举办多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背景下,苏州市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大增,在校大学生创业率持增长状态。根据苏州人社局2018统计数据,苏州大学生整体创业率高于全国水平,也高于长三角地区创业水平。与此呼应的是苏州创业政策满意度高于南京,苏州实际利用创业补贴比例大于全国领先的深圳(苏州43.7%,深圳22.3%)。但这仅是一方面,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苏州高校的创业氛围并不浓郁,创业资源远不如深圳。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网上调查,重点对10余个苏州本地的创业项目和外省市创业优秀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苏州市各级人社部门人社局、部分高校进行多次沟通和深入交流。调研显示苏州大学生创业整体层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与苏州产业发展需求不够密切等情况。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苏州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如何提质增效,有效解决人才、企业长效发展等实际问题,从而助力推动苏州经济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创新力不强,科技含量较低 苏州大学生创业形势看似喜人,数量有,但质量不算高。一般说来,开网店,做微商算是大学生创业的十分常见的形态。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创新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的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与创业者层次,整体的创业氛围,以及创业的政策缺乏引导有关。 2.高层次人才创业比例不高,创业氛围不浓郁 现阶段苏州大学生创业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大专和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比例并不高。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就业形势倒逼形成的,由于硕士,博士的就业状况相对较为宽松,就业压力小,所以他们对自我创业的意愿就小。 3.创业扶持存在平均主义,没有结合苏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转型的背景制定政策,导向性不高,导致创业优势缺乏在创业扶持政策上,近年来苏州的扶持力度不小,在“资金补贴、教育培训、场地支持”上均有政策体现,且政策知晓度和落实力度近两年来也有很大的提高,不足的是这些政策很少能与苏州的产业资源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背景相对接,从而造成苏州的大学生创业的区位优势不突出,项目发展缺少支撑。 4.为补贴去创业,创业引导存在宣传误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中存在为补贴去创业,为竞赛去创业,为风投去创业的现象,这类项目往往商业计划书、PPT做的很漂亮,却很难落地实施,这是创业者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高校以及人社单位对创业引导存在宣传误区。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创业项目的目的性不正确,或者不明确。 二、对策建议 1.建议由人社局牵头多部门参与搭建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创业扶持软性服务 希望各级职能部门,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的支持不仅是在政策、资金、场地、设备上,也要重视信息资源和创业辅导等软性服务。建议由政府牵头在网上搭建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创业者可以方便获取政策、市场、技术、金融等创业信息,同时也能进行创业交流,活跃创业氛围,而对于主管部门而言,通过这个平台也便于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积极引导和监管。 2.建议工信、科技、文化等部门参与人社局的创业扶持工作,进一步优化创业扶持机制,推动苏州双创工作整体提升 近年来,苏州各级人社部门均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做了很多工作,推出了很多扶持政策,创立许多创业园,举办了很多创业竞赛。这些工作从整体上带来了苏州创业“量”的提升,但却并没有带来“质”的真正飞越,事实上,单纯依靠人社部门来组织创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职能缺陷,人社局不掌握苏州经济以及产业发展的具体动向,他们从指导就业工作角度来制定创业扶持政策,扶持通常是普惠性的,因而很难发挥出政策的引导作用,也很难切中苏州指导创业工作的真正痛点。而工信局,科技局,文化局等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 3.细化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措施,做好高新创业项目的政策背书,引导创业活动向苏州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建议进一步制定和细化创业扶持措施,鼓励高层次博士、硕士、海归参与创业;打通产学研通道,鼓励大学师生共同创业;政策扶持应该向科技型、创新型的项目倾斜;向能落地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倾斜;向前景广阔,能形成区位发展优势的项目倾斜。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形成了很多的优势产业集群,如何利用好这些现有资源,如何促进其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如何通过现代服务业提升它们的竞争力,这既是挑战,同时又蕴藏着丰富创业机遇。阿里巴巴创业的成功最初是因为解决了浙江众多的小企业的经营痛点,依托浙江强大的民营经济才发展起来的。因此,苏州大学生创业也可以从了解苏州经济产业发展的优缺出发寻找机会。同样,政府的扶持政策的制定也应符合苏州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现实需要。事实上,创业扶持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就业,同时也是在助力苏州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4.合理利用区位优势,紧抓发展契机,激活苏州创新创业活力 围绕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苏州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机遇,结合苏州自身产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背景,人社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更多针对性的创业竞赛、创业宣讲、创业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激活苏州大学生以及其他创业者的创业激情,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好、更活跃、更健康的苏州“双创”氛围。 5.完善创业补贴监管机制,建立创业征信系统,杜绝投机创业 随着政府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必然有投机者会来钻政策空子,通过假创业来骗补贴,骗扶持。为此完善创业补贴监管机制尤为重要,建立创业征信系统,与个人征信联网,让假创业的投机分子一次骗补,终身受困,从而杜绝投机创业,净化苏州创业环境。而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应该做到宣传引导与制度监管并举,通过正确的创业引导帮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会 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17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19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苏州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创业提质增效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结合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市教育局的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始终把高校毕业生摆在就业工作首位,连续12年将提供应届高校毕业生岗位数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稳中求进、稳中有新。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部署要求,立足职能优势,强化探索创新,持续健全政策支持、能力提升、载体孵化、典型激励、氛围营造“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工作体系,取得较好成效。近3年,全市大学生创业7009人,创办经济实体6708个,累计带动就业32242人。196个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2019年苏州选手首次包揽省“创响江苏”大学生创业大赛冠亚军,获奖总数位列全省首位,取得历史性突破。面对突如其来新冠疫情,各部门坚持更加聚焦、力度不减、节奏更快,苏州市率先制定出台大学生就业创业10条支持政策,搭建联通全国百余所高校、连接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的线上校园引才招聘平台。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提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6.1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已经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支撑大学生“敢创业”。构建全链政策支撑。健全完善覆盖大学生创业全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关于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市众创空间管理实施细则》,对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给予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放宽政策享受门槛。将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含留学回国人员)全部纳入创业扶持范围。同时对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30万提高至最高50万。彰显苏州独特优势。2019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资助政策,对优秀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项目资助。全国率先开发“创e贷”平台,在线申请办理贷款手续,申贷流程更加优化便捷。每年安排500万资金用于大学生初创企业获得天使投资奖励,单个项目奖励高达到50万元。近3年,累计发放天使投资奖励资金403万元,带动就业增幅137%。 (二)加强创业教育培训,激励大学生“善创业”。完善创业教育模式。全市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建立“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培训中心”,设立专职工作人员,编写专门教材,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到创新创业课程100%全覆盖。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发苏农创新创业融合服务平台,西交利物浦大学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创业培训体系。以项目多元化、管理立体化、补贴信息化、师资一体化为特点,逐步建立政府激励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创业培训苏州模式,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有效提升创业能力。组织举办“苏州传统工艺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专业培训班,打通教育培训与就业之间的通道。创新开展创业实训。针对高校在校生群体,创造性地将创业培训与各大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深度融合,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引进优质社会资源,不断增强课程体验,探索培训体系优化升级的动态机制。2017—2019年,在校生参加创业实训8949人。 (三)搭建创业载体平台,赋能大学生“能创业”。建强创业孵化载体。在全市构建阶梯式、全过程、市场化的孵化服务模式。“苏州市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城科技园等5家载体被认定为“江苏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18家校园载体被认定为“苏州市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其中有9家载体被认定为“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我市共有市级众创空间21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13家、省级众创集聚区4家、省级众创社区7家,累计孵化和培育各类初创企业和团队达2万余家。通过市区联动,支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我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8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0家,全市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数2428家,吸纳各类大学生和青年从业人员67457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建设“苏州市创业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最新创业政策,更新创业动态,开展创业培训及管理,展示及考核创业孵化基地,申报及展示优秀创业项目,对接创业导师服务,整合各类创业资源,为创业者、创业项目、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公共创业服务。提供精准创业帮扶。组建苏州市创业导师团,以创业导师“四进问诊”(导师进基层、进校园、进企业、进基地)、“创业导师线上问诊”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创业精准创业帮扶。截至去年12月,共组织“四进问诊”活动22场,累计服务人数超1200余人次。“菁英汇”活跃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14所院校,累计参与活动人次达到6500人。 (四)营造创业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创成业”。搭建赛事服务平台。通过开展“中国•苏州”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苏州创客大赛、“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苏州地方赛、“新手工艺运动”设计、“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巡回路演苏州高校专场等苏州系列品牌赛事,激发全市创业创新活力。各类赛事覆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创业层次、创新浓度、科技含量逐年提升。浓厚社会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全国双创周苏州分会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市创业标兵(创业之星)评选、项目路演、圆桌论坛、投融资对接会、高校人才项目对接会等活动,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资源互动平台,进一步提升社会创业氛围。构筑良好创新生态。通过创业创新政策拉动、知名高校牵头带动、社会各界资源驱动、优秀项目落地推动,提升国内知名高校大学生来苏创业意愿。积极与G60科创走廊城市对接联动发展,为大学生搭建“学校—创业者—创业服务机构”三方联动平台,形成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着力点和服务创新点,全力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同时,根据李主席讲话要求,充分吸收融入提案意见,更大力度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 (一)着力夯实创业基础,增强大学生创业的“核心力”。一是推进创业政策效应最大化,按大学生层次、创业阶段不同特点,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精准扶持体系。推动更多大学生由“生存型创业”转变为“机会型创业”。紧密结合我市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出台具有产业导向性的创业扶持政策,细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扶持措施。二是进一步健全创业培训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创业培训项目分类分级管理。三是利用“互联网+创业服务”实施大学生精准创业帮扶。积极探索通过苏州市创业创新平台新增建立“苏州市创业者电子档案”,跟踪记录大学生创业者个人参加培训、享受政策、融资贷款、入驻基地、资源对接、创业活动等情况,根据电子信息轨迹形成“创业者画像”,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精准帮扶。四是打造多元化创业孵化载体。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切实推动各级各类创业孵化载体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以及投融资对接、法律援助、业务代理等专业化特色化的集成式服务。 (二)着力打造创业品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力”。 一是在原有苏州市大学生创业活动品牌的基础上,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的目标,全面挖掘在苏院校创业工作的特色内涵,增强在苏院校创业工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引导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深入推进“一校一品”创业工作建设,推动各大院校创业创新工作均衡优质和特色多样化发展。二是打造“苏创•联盟”全新品牌。加强对高精尖项目的资源对接,倡导“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的理念,促进联盟企业结成业务合作关系,共赢共进。三是打造“苏创名师汇”子品牌,进一步扩大苏州市创业导师团的品牌影响力。 (三)着力完善创业机制,发挥大学生创业的“辐射力”。 一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创业扶持机制。继续组织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吸引高层次博士、硕士、海归参赛,支持优秀新兴业态企业发展。创新设立符合苏州产业发展的创业专项赛、行业赛,助力苏州市产业升级转型。二是严格规范资金使用。健全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遴选、创业补贴发放机制,对涉及资金较大的项目类补贴,形成日常跟踪管理和实地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模式,确保项目资金落地见效。三是加大创业宣传力度。通过宣讲政策、解读政策,把政策的实质和内涵准确传递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和便利,切实增强获得感。通过大力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表彰大学生创业标兵,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 再次感谢您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6月15日 (联系人: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服务科 刘莉倩;联系电话:6532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