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325.关于古城保护的几点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王佩东;
建 议 号:
325

标    题:

关于古城保护的几点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苏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就苏州城区而言,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古老苏州依然保留了小桥流水的古城风貌,在苏州古城保护这个问题上,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以对历史负责、对苏州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更是以立法的形式通过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使古老苏州“平江图”双棋盘格局得以永续保护。

然而,14.7平方公里的古城历史欠账依然很多,地下隐蔽工程设施陈旧、传统街坊格局中间杂着各种筒子楼、板楼、72家房客挤在“大宅门”里的现象依然存在,让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古城形象略显失调。

为此,我想在传统古城风貌保护方面提三点建议:

一、苏州古城独特的城市格局和风貌要对照“平江图”逐一整治

间杂在传统街坊中的筒子楼、板楼、主要是医院、学校、机关、宾馆和老旧工厂,对照《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可以拆除的就拆除、不能拆除的就进行外立面改造,整个改造有困难的可以分区块改造,也可以在区块里突出个别的来进行改造,如名人故居,私家园林,老字号等等,通过个别改造来促进整个片区的改造,通过去若干个个别改造促进古城的保护。

二、对古城控保建筑、文物古建筑的保护,要运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修缮

从近代来讲,苏州古城没有被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战火所毁,主要得益于苏州有一支香山帮传统建筑工匠队伍,他们个个身怀技艺,活跃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古城内一些著名的宗教庙宇、深宅大院、私家园林、衙门祠堂、民居等都是他们的作品,并且成为国内最为著名的一个建筑流派,享誉海内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要对苏州古城进行修缮保护,也不能离开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但是现在所谓的香山帮工匠中鱼龙混杂,对传统建筑的各种规制,尺度把握不一,造成形象神不像。为此,我建议,在古城保护修缮工程中,一是设立一定的门槛,建立正宗的香山帮传统建筑特色企业库,从中选择优秀企业来承建控保建筑和文物古建筑的修缮,二是实行定期优胜劣汰机制,让这些香山帮传统建筑特色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自己,三是实行优质优价,让传统香山帮非遗传人、古建大师有用武之地,有价值体现。

三、加大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才的培养

目前在苏州,从事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的技师、高级技师也就2300人,匠人不超过2000人,而且都已进入暮年,最年轻的也超过了45岁,就拿19年我们安排美国洛杉矶流芳园项目的53名工匠来说,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带着老花眼镜拉大锯已是普遍现象,香山帮传统建筑面临人才断代、后继乏人的窘境。

19年下半年,我们风景园林集团启动了香山人才培养计划,首批招收了28名学徒,但是这区区28名学徒怎堪担当传承大任?我们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香山非遗的传承。

从香山非遗传承的规律来讲,解放前一般都是子承父业、姻亲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成立了苏州园林修建队、胥口建筑站等组织,从中进行培养传承,改革开放初期,还专门成立了“园林技校”等专门的技工学校,进行传授。

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从事香山帮非遗传承的从业者以极大的鼓舞,在此,我建议,市委、市政府要拿出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举措,尊重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保护苏州的传统工艺,包括我们香山非遗,1是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中培养苗子,培养兴趣,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那些动手能力强、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有兴趣的孩子加入到香山学徒中来,2是要留住一部分外来打工人员,让他们学习香山帮营造技艺,成为传承香山非遗的一支重要力量,3是要建立香山非遗产业基地,随着环保督查力度的加大,我们从事传统木作、水作、油漆、石作等产生的木屑、刨花、废水等常常被环保督查部门要求整改,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目前香山非遗从业企业规模小、分散在全市各地,如果能集中在一个产业基地里,十个指头攥成拳,集中建设环保设施,可以提高各成员企业的构建加工的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

  

承办单位:
主 办 姑苏区政府
会 办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09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王佩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古城保护的建议收悉,您提出保护城市的格局与风貌、运用香山帮营造技艺修缮、加大非遗传承等建议,为我们开展古城保护提出了宝贵思路,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姑苏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辖区内文物古迹众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共同组成了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促进古城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推动古城保护,保留古城历史风貌,市区两级部门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一、发挥规划职能,保护古城格局和风貌 多年来,市资规局(原市规划局)已经启动了多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立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和风貌,从名城、历史街区、历史片区、历史地段等多个层次进行保护,对文化遗存从文保、控保、文物登录点等几个层次进行分级保护。2018年,苏州被列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市资规局针对姑苏区内历史建筑开展多项研究和技术规范制定,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地方性法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也为姑苏区开展古城保护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当前,市资规局正在启动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资规姑苏分局也正在组织历史地段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新的规划也将对古城保护提出更高的保护要求。 确实,古城中的一些医院、学校等建筑形态与《平江图》风貌不一致,但城市是发展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实际需要一些城市功能配套,这些建筑某些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些不同时期与时代,也是我们的保护对象。随着城市环境的提升,我们将在城市更新与整治项目中,不断美化建筑风貌,争取让这些建筑与古城风貌取得协调。比如原丝绸服装厂经风貌提升与功能置换后改造为平江华府宾馆,平江路金谷里也是工厂改造保护的典范。同时,姑苏区内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综合改造、道前片区(32号街坊)改造、桃花坞大街沿街风貌和业态提升工程、山塘历史街区风貌整治工程等正在有序推进中,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完善法规体系,推动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区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意见》、《苏州市中心城区古建老宅保护利用市场化运作指导意见》、《关于保护传承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明确保护责任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发挥传统技艺作用。市文物部门还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迄今为止已对7批共18个社会力量维修文物项目进行奖励,发放政府奖励650余万元,带动社会投入资金近7000万元。 二是推动文物单位保护修缮。姑苏区目前共有文保建筑184处,控制保护建筑254处,随着古城保护的需要,市、区两级部门积极推进对文控保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对各级文物古建筑加强日常动态管理,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定期开展联合专项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置。对于损坏较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古建筑,要求责任单位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的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及时制定修缮方案,方案报文物部门批准同意后才能组织实施。如市、区住建部门于2017-2019年组织实施对吴廷琛故居、李根源故居、遂园等13处文控保建筑的保护性修缮,2020年计划对怀厚堂王宅等9处文控保建筑进行修缮。区属国资公司开展了对陶氏宅园、曹沧洲祠等文控保建筑的保护修缮。还有省保潘世恩故居、市保博习医院、卫道观、控保潘祖荫故居等50余处文控保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久前,姑苏区政府审议通过《姑苏区关于进一步开展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古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推进古建修缮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市住建部门对苏州历史建筑的传统建造技艺进行收集、整理,已完成了基础、墙体、木作等结构建造技艺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了历史建筑传统建造技艺数据库,并将已收集、整理技艺汇编成册。牵头起草《关于苏州市传统建筑和古建筑保护更新与修缮利用工程的实施意见》,将保护更新和利用的政策措施,拓展到了除文保单位、控保建筑以外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的传统建筑。市级文物部门以“文物保护工程丙、三级资质行政许可”为抓手,制定资质单位管理办法和人才队伍培训规范,设计开发了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方案设计、工程管理等重点课程,对全市11家资质企业从业人员进行3批次技术培训。同时加大与在苏高校合作,建立完善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搭建文物行政管理人员、科研院校智库、市场从业人员实时沟通平台,一定程度上实现古建理论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三、鼓励非遗申报,保护和扶持非遗项目发展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以修缮古城控保建筑、文物古建筑。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也是运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修建而成。姑苏区目前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项目保护单位仅有一家,即苏州古丰阁古典家具艺术品有限公司,目前尚无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姑苏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鼓励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企业、组织和业内符合条件的传承人积极来申报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详情可登录姑苏区文化馆网站(http://www.gsqwhg.com/)进行查询。 姑苏区2019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发展的政策,如《姑苏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办法》(姑苏教体文旅〔2020〕31号)、《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定与管理办法(修订稿)》(姑苏教体文旅〔2020〕32号)、《姑苏区非遗文化人才培育实施意见(试行)》等。2019年姑苏区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资金近60万元。 除政策支持外,姑苏区也大力推进非遗传承。持续多年实施非遗进校园项目,共有18个传承教育基地,在姑苏区中小学生中培养了大批的非遗爱好者,各学校中非遗项目社团广受欢迎的。各街道也有“社区非遗学堂”让居民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学习非遗。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根据自身技艺特点和传承人教学特点选择性进行进校园、社区传承。 古城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您的建议对保护历史文化古城确实非常有益,为探索古城保护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感谢您对古城保护工作的关心和参与,希望您一如既往的给予支持。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 2020年5月20日 联 系 人:陈斌 联系电话:68722303 抄 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办公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