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汪妹玲; | 建 议 号: | 109 |
标 题: | 关于大力扶持国内自主创新和国际外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助力苏州城市转型升级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人杰地灵,文化内涵深厚,苏州有着“开眼看世界”和“敢为天下先”的城市气质,所以有“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苏州的产业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细分领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培育出了一批行业龙头,也有国际化的发展环境,蓝书记适时提出“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苏州怎么干”,“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的口号,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是全球企业发展的优势。 因此,苏州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最好的时机点。苏州需要大力扶持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在国内发展两条腿走路,但苏州的企业创新能力和人才还需要加强,企业自身创新投入、资源、人才、模式不足;未来创新载体空间不足。结合我自己多年的科技工作,建议如下: 一、打造苏州科技创新文化 1、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要匹配,文化先引领,而文化是灵魂!苏州民营企业仅次于深圳,但文化内涵深厚,具有更强大的持续增长吸引力。宣传苏州文化,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国际品牌影响力。 2、加强文化落地,重视知识产权等措施。 二、清晰产业定位,聚焦重点产业政策。 1、明确生命科技、光电、信息化等的产业定位,充分利用上海和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并制定苏州特有政策,梳理和明晰相关政策(包括离岸孵化器、金融、产品申报等)支持企业发展。 2、支持乡镇财政,让政策可兑现。 三、支持国内自主创新和海外技术在中国发展,合作共赢,相辅相成。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司法、税法等基本环境;增设自主创新奖项,奖励创新项目、团队和个人;举办各类创新活动,并形成品牌亮点。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制定出台有力度、能快速落地的创新扶持政策,并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街镇资金及时到位;做大创新基金规模,以参股、低息或无息借贷等多种形式对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支持,并带动和鼓励银行及第三方金融机构支持项目;搭好资源整合平台,包括人才、技术、知识、信息、资本等要素;支持企业创新投入,鼓励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提供政府采购机会,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大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创新服务系统,包括科研创新资源、协会和行业资源及知识产权平台。 3、积极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吸引符合规划的各类创新型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创新服务链条,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吸引高校、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金融机构进驻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尤其在生物制药和光电方面,出台“大手牵小手”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协同、配套合作,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提高。 4、着力引进和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开展源头创新、技术转化和成果产业化孵化,支持外籍优秀人才和团队合作研发、国际成果孵化、国际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项目联合资助、国际交流、基础公共平台建设。 5、重点落地离岸孵化器政策、国际科技产业基地政策、全球跨国企业总部基地、国际人才政策、国际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平台政策、国际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机构聚合平台政策,帮助国际企业和技术在产品、技术、企业、市场做好服务。 6、做好国内央企、国企、民营企业与国际企业和技术对接合作,发挥工商联、协会、国内科技园运营机构的市场化作用,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加强国际融合。 四、建立更加市场化的产业服务机制。 1、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和协会、商会的力量,全民招商。不断提升招商专业性和精准度,着力招大引强,通过重大项目引进,补短板、强链条,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 2、建设空间载体、金融、人才培养也充分发挥市场化的力量,工业用地指标有限,存量利用是关键,政府可着重解决土地(包括新增与存量)、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大力发展创新载体,包括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创业社区、科技园、产业基地等的建设 五、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外部引进,苏州应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创新驱动发展”这个引擎,有足够强大的动力。 1、加强与苏州两所高校合作(苏州大学和科技大学),除独墅湖高校园区外继续引进更多高校培养人才。 2、注重海外留学生,制定适当的政策、资金让企业与海外留学生提供实习、创业机会。 3、对政府行政人员和企业管理着加强文化和各方面的培训,提高价值 观、技术、管理等方面综合素质。 六、建立“产城人文”研究院,请国内外专家参与苏州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战术,政策更有针对性,执行更高效! 中国有14亿人口的市场,无论对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来中国都是发展的黄金时机,苏州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实现国内自主创新和外来技术和企业在中国两条腿走路,并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实现跨越式发展!融入火红年代,引领火红年代。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税务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0-06-28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109号提案的答复 汪妹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扶持国内自主创新和国际外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助力苏州城市转型升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苏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要事、解难事、谋大事,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达181亿元,增长1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5%,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标。具体推进举措有: 1、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文化和生态。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如果不以创新为发展的动力,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纲要、人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等“1+3”创新政策体系,印发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创业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优化科研管理释放创新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建立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全市创新工作例会机制,定期研究创新发展工作。召开开放再出发大会,在新的起点上通过深化开放推动创新发展,提升苏州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和弘扬创新文化。 2、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古有“苏州织造”,今有“苏州制造”。苏州的产业链基础扎实,正牢牢把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进取推动产业转型,不断提升先导产业国际主导权和做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苏州大力发展先导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一些领域已形成领先优势。特别是生物医药连年保持20~30%的快速增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生物医药作为苏州在全球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精心打造,同时加快建设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光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构建国际国内最优的产业生态。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4%。 3、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部门协同各司其职合力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全市认定高企3160家、有效高企7052家、净增高企1643家,均为全省第一。积极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2019年新增35家省级上市培育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全国第三。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 2019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5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家,省工程中心16家。新增14家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累计达34家。落实企业创新税收政策,2019年有6483户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减免税61.51亿元,2071户企业享受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减免税73.48亿元。制定《关于支持外籍人才参与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新引进长期外国专家数874人,217名海外专家入选第九批“海鸥计划”。 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组织各类科技交流活动30多场,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6.31万件、授权量8.11万件、PCT申请2547件。 4、着力优化市场化创新服务机制。与合作银行深入开展“一行一品牌”科技金融服务,出台《苏州市市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项目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撬动市场化创新服务发挥效能。2019年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累计立项子基金25个,募资总额42.45亿元,投资项目125个。“科贷通”累计为6401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420亿元。实施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研发资源共享平台集聚科研仪器设备快速增加,已超过5万台/套、原值380亿元,集聚服务机构达2145家,累计为13051家次企业提供研发资源共享服务。拥有省级众创社区7家、省级众创集聚区4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到118家和213家,位居全省首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优化市场环境。2019年查处商标侵权违法案件411件,办理各类专利案件501件。 5、着力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2016年以来市财政专项投入资金达3.9亿元支持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学校发展,着力提升本科高校内涵。目前全市有普通高校26所,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达24.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4.82万人,形成了省属、市属、市(区)属高校的完备层次,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等类型多样的局面,构建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国际教育园的高校集聚地,在苏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后留苏就业创业比例分别达49%、54%和57%,基本形成了与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持续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搭建海外留学人才“请进来”平台,“创业周”共累计落户项目5773 个。用好“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走出去”平台,吸引了2.8万多名海外人才参加现场决赛。大力推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累计有国家级留创园3 家、省级留创园9 家、省级示范基地8 家、11 家市级留创园,在留创园内工作的留学人员总数为1937 人、创办企业938家。全市引进留学回国人员人数逐年递增,截至到目前全市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达到4.8 万人。 6、着力加强全市新型智库建设。出台《苏州市新型智库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建设若干党政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智库,邀请国内外专家为苏州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出谋划策。目前已经建设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常熟理工学院琴川智库、苏州职业大学石湖智库等五大高校智库。近年来,五大智库围绕全市发展重点,潜心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 下阶段,我们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开放再出发决策部署,借鉴吸收您提案的意见建议,深入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积极为苏州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廖希明 联 系 电话:65233149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