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38.关于大力推进艺术类高等教育,推动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2 11:35 浏览

建 议 人:
毛小松;
建 议 号:
138

标    题:

关于大力推进艺术类高等教育,推动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市委蓝书记去年10月就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把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定得“更高一点”,“苏州不仅要做产业和创新的高地,也应该做生态和文化的高地”。结合苏州市“文化产业攀新高”百日行动,我们走访调研了20余家各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听到最多的反映就是招人难、用人难,特别是在内容产业、新媒体产业、高端设计产业、时尚娱乐产业等领域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值得重视的是,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苏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总量偏少、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水准不高的问题。与同等经济规模的城市相比,苏州艺术类高等教育资源偏少,层次与规模不够,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削弱区域经济活力的比较优势。

目前,苏州仅有一所艺术类专科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5000余人。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郊利物浦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10余所专科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约2万名。而我们的邻居杭州,仅专业艺术院校就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以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这四所专业艺术院校的在校生就达28800余名,办学层次、规模、质量等方面都远超苏州。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区域经济的软实力就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重庆、杭州、成都、南京、武汉、长沙等八个新一线城市均已明确提出将文创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可以预期,未来的人才争夺战将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源头活水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

建议:

一、高起点筹划,进一步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苏州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充分利用苏州的历史人文底蕴与城市魅力优势,只争朝夕,加快文创产业的要素资源集聚,出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开放,像发展科技创新一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对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二、重点扶持本土艺术类院校、重点高校艺术类专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艺术院校办学层次及规模,吸引更多艺术特长生来苏州就读,提高我市艺术生生源质量。积极整合苏州各大艺术院校资源,聚焦重点门类、重点领域,对内创新培养方式、对外探索合作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学科专业,培育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

三、以招商引资的精神,大力引进国内国际知名艺术类专业院校、研究生院来苏办学。特别是创新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促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细分领域顶级院校、高端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落户苏州,形成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以此带动整体氛围的提升。

四、大力加强艺术类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地方高校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建议政府利用好苏州古城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这一杠杆,吸引大师以各种形式落户苏州,在提升苏州古城文化气质的同时,也为地方高校提供顶级的教育资源。

五、与高校深度合作,设立青年艺术人才奖励基金,优化来苏就读的艺术类生源质量,同时,推出海外留学生奖励政策,有计划地吸引优秀海外留学生来苏就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

六、以苏州文创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为导向,注重发挥苏州科技产业优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艺术教育体系。创造条件,让艺术类院校正在探索的“工作室制”真正融入市场,产学研联动、科技文化跨界融合,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也为艺术教学注入活力。

七、注重艺术类院校与“吴地文化”的交融与互动,促进地方高校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把“吴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吴地文化、吴地民俗特色元素的认知和自觉传承,让高校成为激活吴文化、创新吴文化的重要平台。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教育局
会 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7-06
办理类型: B (列入计划准备解决)
答复内容: 详见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