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49.关于振兴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3:59 浏览
建 议 人:
民建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49

标    题:

关于振兴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建议

建议内容:

    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属性的特殊行业,其产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欣赏性。苏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百工集聚的“工艺之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以精美、秀丽著称于世,历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技艺和产业集聚基地。
  一、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种类丰富多彩。在全国工艺美术十一个大类中拥有十个大类,被冠以“苏”字号或独树一帜的有苏绣、苏扇、苏灯、苏裱、苏玉、苏式家具、苏派砖雕、宋锦、缂丝、桃花坞木刻年画、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等几十个品类。
  (一)产业概况。苏州工艺“精、细、雅、巧”的鲜明地域艺术风格,誉为“苏作”“苏式”或“苏派”,成为全国京、苏、广三大主要传统工艺流派之一。目前,全市从事工艺美术各门类的生产企业已超过6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年生产销售经业内推算约为250亿元左右。形成以技艺领头人为主体的前店后作坊式的民营企业形态,苏州刺绣、檀香扇等的制作在国内首屈一指,苏州玉雕技艺精湛、声誉日隆,剧装戏具占到国内市场的近50%,苏作红木家具作为原产地知名商标,已发展为全国三大红木家具产品生产销售中心之一。
  (二)产业门类。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各门类的发展状况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产品市场情况较好的,主要有刺绣、玉雕、核雕、硬木家具、石雕、砖雕、金银首饰等;二是基本可以维持的,主要有剧装戏具、民族乐器、檀香扇、折扇、漆器、湖笔、缂丝等;三是生存有困难的,主要有常熟花边(手工捏绣)、裱画(古旧书画修复)、桃花坞木刻年画、宋锦、灯彩、仿古铜器等;四是处于濒危状态或即将失传的,主要有排须花边、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碑刻、工艺织毯、通草堆画、绢花等。
  (三)产业发展。苏州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32项被列入国家级代表作;苏州石雕、制扇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124项被列入省级代表作。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39人、95人,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二、我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在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一)缺乏规划引导及有效的资源整合。目前我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无论在全盘性的规划指导上,还是在有效实施规划的运作管理机构设置上,尚有缺失。数千家工作室、作坊,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在市场开拓、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沟通合作,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整体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众多的工作室绝大部分都是个体经营,缺乏有效的自律和规范,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出现产品模仿抄袭等恶性竞争行为,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技艺人员培养机制。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枯燥的传艺氛围,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待遇,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经营者也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
    (四)缺乏资本的再投入。由于目前工艺美术产业存在体制和对应市场的极端特殊性,经营者除了维持订单经营的投入外,很少会实施再发展的中远期投入,尤其是研发、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难吸引其他产业资本的进入。
    (五)缺乏有效的市场培育机制。我市绝大部分的工艺美术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培育机制和手段,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或市场的自由消费法则,不仅缺乏有针对性的消费群体引导和市场培养,甚至缺失与国家、省工艺美术管理运作机构、平台的对话和传导渠道。
   三、加快我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的建议
  确立以“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并重、产业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并重、工艺精品与日用工业品生产并重”为导向,充分挖掘苏州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努力拓宽、延伸、完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一级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
  (一)制定颁布《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从制定地方法规的层面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形成传承保护、人才培养、鼓励创新、行为规范等制度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领创新发展。加强和完善工艺美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进一步集约和整合行业现有优势,充分发挥平台在人才培训、创新引领、产品展示、技艺交流、宣传传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助推我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创意创新优化发展。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治理体系。加强和健全市场规范治理体系,通过日常的市场监管与检查,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引导工艺美术企业或工作室加强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品牌打造、品牌工作室创建来宣传企业、保护权益。
  (四)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加大专业技艺人才、产品创新创作人才和市场开拓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对现有初、中、高级从业技艺人员的再培训、再教育。大力加强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申报、评审和命名工作。
  (五)扶持重点企业,推进产业发展。针对工艺美术行业的特点,需从增强市场竞争力入手,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并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支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和资金,在现有各项扶持资金类目中增加支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重点和份额。要明确这部分重点企业享受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创优、人才激励和技艺传承等方面加大投入,发挥业内龙头企业和技艺带头人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六)开展精品认定,激励出新品、出人才。根据国家、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参照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经验,制定相关办法,开展苏州市工艺美术精品的认定和表彰奖励,激励出新品、出人才,进一步引领本市工艺美术创新创意发展,也为国家征集工艺美术精品提供参考依据。
  (七)协同推进工艺美术集聚区产业发展。要加快形成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工作室)对传统工艺美术集聚区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政府部门应着重在产业导向、政策支持、氛围营造、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行业组织着重在行业自律、技艺交流、人才培训、展览展销等方面开展工作,企业或工作室主要做好产品生产研发和技艺传承工作,促进持续有序发展。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会 办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委宣传部;;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9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49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苏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振兴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技艺精湛。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发展是苏州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也是苏州新一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18年,市政府出台《苏州市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37个地区和部门为成员的市传统工艺振兴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振兴传统工艺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总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市文广旅局作为市传统工艺振兴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能,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振兴发展工作,协调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振兴传统工艺的工作机制。在广泛开展行业调研基础上,出台了《苏州市工艺美术(丝绸)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并修订《苏州市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奖励办法》,增加了优秀传统经典文化企业比重。公布了《苏州市传统工艺重点振兴目录》,梳理了14个门类31个传统工艺项目,为下一步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打好基础。
  二是支持传统工艺创新升级和品质提升。在鼓励创新方面,我局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设计创新、工艺改良、设备更新、渠道开拓、品牌打造等方面大胆创新,并对10家被市丝绸行业协会评为2018年度苏州丝绸新产品的项目给予了奖励,此外培育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18年度苏州市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传统经典类),对其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在品质提升方面,我局会同市市场监管局支持市丝绸行业协会联合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展苏州丝绸品质认证工作,首批8家企业的16项产品通过认证,为苏州丝绸行业树立了标杆。在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方面,2018年度,苏绣作为唯一地方品种启动了“苏绣”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苏作红木家具团体标准》也正式公布,进一步规范苏作红木家具的制作技艺。
  三是加强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建设。先后组织开展“苏州传统工艺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银饰制作技艺创新应用研修班”和“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创新应用研修班”等专题培训活动,鼓励和引导传统工艺从业者主动学习,开拓视野,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理念推动行业振兴发展。
  四是推动建立传统工艺产学研生态体系。联合相关行业协会举办“2018苏州丝绸产业转型之路”论坛和“传统工艺日常化”苏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通过搭建国内外沟通交流平台,探索本地传统工艺的产品化、商品化转型之路。支持并指导市丝绸行业协会与法国巴黎高等应用艺术学院(苏州中心)举办“中法时尚设计与品牌管理论坛”,签署“中法时尚设计与品牌管理服务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五是打造传统工艺展销平台。组织开展“2018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展”、“2018中国(苏州)国际丝绸博览会”、“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刺绣艺术节”、“2018中国(苏州)国际丝绸博览会”、“丝意江南绣美香江——苏州刺绣精品香港特展”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促进产业对接。积极支持传统工艺企业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法国巴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英国伦敦创意设计展及爱尔兰都柏林文化周等国内外知名专业展会,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苏州文化走出去。
  六是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力度。依托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参加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波兰年会分享苏州缂丝的案例;苏州非遗展示代表团先后赴拉脱维亚参加“欢乐春节”活动、赴日本金泽参加东亚文化都市传统工艺展。组织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等各类媒体对“苏州丝绸品质认证”、“苏州市传统工艺重点振兴目录”等工作进行集中采访。
  七是推动传统工艺集散地和平台载体建设。探索打造镇湖刺绣小镇、舟山核雕小镇、苏扇文化特色街区等传统工艺特色区域,促进传统工艺基地化、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中国刺绣艺术馆于3月启动实施整体改造提升工程,总投资2500万元,改造后的刺绣艺术馆作为小镇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成为搭建苏绣传承和发扬的有效载体。苏绣小镇建设提档升级,发挥现有优势展示载体和名师名家名作示范效应,吸引各地传统工艺优势资源的集聚,力争建设全国一流的传统工艺产品实体展销中心。
  2018年是我市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的启动之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工艺企业小而散、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生产传统有余而创新不足、品质良莠不齐充斥市场,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都仍然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谋划、主动作为,把049号提案的好建议融入到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工作中,按照《苏州市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突出特色重点,坚持分类施策,依靠行业优势,形成工作合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振兴传统工艺工作机制,健全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市振兴办工作统筹、协调、推动作用,提高工作决策的科学性。组织开展对振兴传统工艺的政策研究,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领创新发展。继续办好“苏艺杯”“子冈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苏州国际丝绸精品展、“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苏作文创峰会”等会展活动。支持传统工艺与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结合,开发覆盖全市各类传统工艺集散地、工艺生产型企业、工业旅游景区等一系列项目的苏州工艺文化旅游专线,打造3-5个工艺精品展销区,大力助推我市传统工艺创意创新优化发展。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治理体系。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制定《苏州丝绸品质认证工作指南》,推进丝绸品质认证工作的常态化。加快启动苏扇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苏绣、苏作红木家具手工产品的品质认证工作,定期发布苏绣、苏作红木家具手工产品的品牌清单。同时配合市市场监管局做好事后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
  四是加强传统工艺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好各类人才推荐评选,支持开展第三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以及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评选命名工作,支持各类大师工作室培养35岁以下中级职称以上青年人才。会同知名艺术类、设计类高等院校、相关行业协会等机构举办传统工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在苏高校工艺美术类专业优秀毕业生在苏创业就业和各类大师带徒传艺。
  五是扶持重点企业,推进产业发展。落实市级工艺美术专项资金,对传统工艺重点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传统工艺优秀企业积极申报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和补贴资金项目等政策支持。
  六是开展精品认定,激励出新品、出人才。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和文博部门拟定当代工艺美术精品认定方法,开展苏州市当代工艺美术精品的认定与表彰奖励工作,并对入选的工艺美术精品优先推荐文博机构征集收藏。
  七是协同推进传统工艺集聚区发展。以吴江区震泽蚕丝被小镇、吴中区光福工艺小镇、相城区渭塘珍珠小镇、姑苏区十全街-相王弄玉雕文化特色街区、工业园区中国真丝绸面料中心、高新区镇湖刺绣小镇等产业集散地作为我市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重点基地,组织调查研究,实施分类指导,推动集聚发展,形成3个以上历史经典文化特色区域,创建“中国工艺美术之都”。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5月29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