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关于以创新思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仲新春; | 建 议 号: | 177 |
标 题: | 关于以创新思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的实施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领域进行了统筹部署。农村政策落脚乡村振兴,路径从“城乡统筹”转向“城乡融合”,思路也从政府主导向更重视市场作用及要素流通转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城镇与农村资源优势共享联合,促进产业、文化、旅游、生活和生态融合发展。 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一、乡村闲置资源被浪费闲置。农村居民都有自己的宅基地,每家每户都会在宅基地上盖上三层,四层的房屋,甚至有的人家的房屋是三栋,四栋。大多数的宅基地上盖的都是房屋,这些房屋几乎都处于空置的状态。 二、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乡村发展所在地,很多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因此,资金不充足,导致很多乡村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甚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详细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其发展,最终导致乡村发展的总体形象、发展战略以及发展布局、发展目标不明确。 三、乡村产品独特性缺乏,渠道单一。乡土气息是乡村的特质,也应该是发展乡村的重点打造对象,对于项目地文化、民俗的深度挖掘不到位。产品单一,渠道单一无法支撑乡村长久有效发展,也是乡村今后发展的一个瓶颈,应该让社会专业人士组织对其产品进行规划挖掘。 四、资金回收期较长,经营效益不理想。乡村的白炽化发展,导致其盲目开发,缺乏投资回收期的合理预算,即便进行合理预算,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偏离规划目标,导致实际的投资回收期遥遥无期。 我们的建议: 一、城市走向乡村,思想交流共享信息。现在人向往的生活就是回归自然,去感受和体验属于自然的味道,乡村发展,无疑是打造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打通思想交流的渠道,让城里人走进农村在满足内心追求的同时也向乡村传播宝贵经验与思想。 二、合理利用当地的居民闲置的资源。建议政府完善出台合理开发乡村闲置资源条例,乡村的产品较单一,应该将闲置资源的进行有效的利用,这在提升农村经济的道路上越来越重要,让乡村富起来必须将闲置活起来。 三、在发展的同时,突出地域特色,重视差异性。由社会机构集体共同参与建设,提供建议与帮助。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多渠道发展乡村建设, 四、将互联网+的理念传入农村。社会团体组织进行互联网宣讲活动。推进村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用信息化驱动镇域农业现代化,以互联网促进整个村镇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有效地通过互联网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五、建立城镇与农村合作共赢体系,整合城镇和农村的资源优势,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发挥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建设集融宣传教、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全方位发展平台,城镇与农村信息共享,合作共赢。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会 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30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77号提案的答复 仲新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创新思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心和关注。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布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改革试点重大机遇,科学谋划,系统安排,重点突破,通过落实“四个百万亩”、促进“四规融合”、推进“一村二楼宇”、深化“三大合作”、实施“三大并轨”等改革举措,积极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现实路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城乡融合发展导向更加鲜明,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和已开展工作 1.按照旅游景区建设理念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市委、市政府要求,每年建成不少于35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和10个康居特色村,到2022年全市所有重点村、特色村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围绕上述目标,各地确立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理念,强化资金保障,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截止2018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康居特色村22个,美丽村庄示范点10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541个。一是丰富建设内涵。对标乡村振兴总要求,丰富建设内涵,坚持特色之美,把党建、文化、体育等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根据各村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塑造,做到“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二是实现集聚发展。鼓励基层选点相对集中,实现美丽乡村由试点示范向集聚发展转变。张家港市、吴中区推进美丽乡村集中连片建设已初见成效。吴江区围绕环长漾区域,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和文化引领等五个方面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积极打造环长漾区域美丽乡村宜居生态圈。三是促进产业融合。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充分挖据农业功能和乡村价值,大力发展新产业、新经济,推动美丽乡村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高新区树山村、吴中区杨湾村、相城区莲花村、太仓市勤力村4个康居特色村入选第六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省级创建示范村。四是塑造文明乡风。越来越多的村开始重视优秀文化传承和文明乡风培育,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推动风景美向风尚美转变。探索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常熟市梅李镇瞿巷村推行“1+N”工作法,太仓市璜泾镇杨漕村、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试点乡村治理积分管理制度,吴中区光福镇梅园社区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在引导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2.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指针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经过多年发展,苏州打造出“沿湖、沿江、沿古镇村落”三大乡村旅游亮丽名片,形成“姑苏城外”特色品牌,乡村旅游美誉度、影响力逐年提升。一是注重政策带动。在产业资金方面,对符合《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和补贴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优秀新兴业态文化产业企业奖励办法》、《苏州市工艺美术(丝绸)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相关要求的乡村文化企业和乡村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省乡村旅游引导资金优先考虑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对重点乡村内的农家乐和民宿在各类等级评定中优先考量;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上,创新推进“8+X”模式,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2019年底预计达到95%以上。优化包括重点旅游乡村在内的基层文化供给,积极探索“菜单式配送”新机制,打造基层群众文化供需新平台。二是注重人才培训。探索建立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努力将文化产业、工艺美术等行业人才培训会走向常态化。将村(社区)图书资源管理与服务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县域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利用和共建共享。加大文化资源配置向包括田园乡村在内的农村、基层及特定地域、特殊群体倾斜,让全体市民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40年40村,改革路上看乡村振兴》大型融媒新闻行动,评选表彰苏州市十佳乡风文明标兵家庭。四是传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全市共有14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占全省的50%。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乡村非遗项目扶持力度,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累计扶持60多位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乡土人才。积极创建大运河文化带国家示范点,推进中国江南鱼米之乡生态博物馆建设。 3.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市大力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全市智能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为民信息服务、信息综合管理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加快推广智能农业新技术。坚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与农业要素融合,全市已建成智能农业示范点80个,智能化规模设施种养基地51个,应用面积6.2万亩,全市现代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细化、操作智能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二是不断壮大现代农业新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强化资源整合,加快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主动适应市场借给需求,加快推动电商平台发展,创新平台营销模式,提升电商平台运行质量,全市建立规模型家产品网店超过650个,创建苏宁易购等电商特色馆5个,从事农产品电商企业1400多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30多亿元,涌现了食行生鲜、口水娃、淘豆、易家乐、天天鲜等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和消泾村、秉常村等50多个“淘宝村”,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旅游”“互联网+农业+文化”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建设,加快休闲农业、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耕文化馆等载体提档升级,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三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新模式。加快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态势,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模式,着力促进农业信息化服务化普及,深入提升为农服务效能。全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初步建成779个村级益农服务社,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功能基本得到体现,有效提高农民运用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加快完善12316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优化提升实时农情、政策解读、在线咨询等发布功能,及时提供快捷、高效、便利的服务信息。 4.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市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谋划,系统安排,城乡公共服务加快接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全市每个行政村都实现了班车通达,建成二级以上客运站15个,所有乡镇实现15分钟内到达高速公路,加快农村“四好”公路提档升级,全市通往行政村和特色田园乡村的公路全部达到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在乡村道路中双车道四级公路比例达73%。区域供水覆盖率超过99%,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集中收集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10分钟文化圈”建设,智慧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镇村普遍建立了各类图书室、数字电视、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农村小学、初中全部达到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98%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化管理覆盖率巩固在100%。健全社会保障体系,90%以上的村建立了卫生服务中心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88%。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9%,城乡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推动护理服务全面向农村社区延伸,首批已确定8家护理机构开展居家护理服务。2018年城乡低保标准由875元/月调整到945元/月,居全省首位,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对象生活救助标准同步调整,2018年开始对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开展常态性帮扶,不断拓展医疗实时救助覆盖面。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弱项,对照“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工作推进中依然面临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1.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地方美丽乡村建设财政投入偏少,建设标准不高,惠及范围不广,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开工完成率不高,当年建成数量减少明显。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大,工作合力有待提升。三是有的地方规划编制不深入、不细致,不能体现村庄特色,规划方案雷同化、格式化,有的地方虽然有规划,但项目建设和规划方案契合度不高,存在规划建设“两张皮”现象。四是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发挥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干部做、群众看”现象仍然普遍。 2.“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情况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一定程度影响“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效能和建设质量。二是智能农业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一次性投入高,使用周期短,运行成本大,导致企业主体参与度不高。三是智能农业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同时物联网技术的数据搜集处理、汇总分析、指导生产等方面应用还不够及时、精准。四是农业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生鲜农产品网上营销成本大、农业经营主体网上创业意识不强,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3.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一是高度重视镇村布局规划调整,科学确定村庄类型和数量,更加重视村庄建设详规编制,对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借助“三优三保”政策,盘活农村闲置、低效用地,为乡村发展预留空间。二是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坚持普惠方向,加大康居特色村建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实行差别化奖补,县级财政资金更多向薄弱乡镇倾斜。整合涉农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各类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农房翻建、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村庄绿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发挥集成效应。三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回头看”活动,逐步形成制度性安排,更加重视村庄特色塑造,引导基层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共同挖掘乡村个性和特色,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2.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全面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智能化生产,鼓励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主动与科研院所、IT企业的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农业物联网技术模式,强化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程应用;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抱团搭建地产优质农产品网销平台,优化平台运行质量,做大做强农业,不断壮大农产品电子商务知名品牌;三是加快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全面推进779个益农信息社建设,实现涉农行政村全覆盖;四是加快提升农业精准化管理水平,完善苏州市级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农业数据资源中心、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管理、服务、应用等功能,切实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 3.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深耕文化做项目,对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作物、动物、饮食、服饰、工艺品、歌舞表演以及农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打出项目文化亮点。围绕乡土文化,深挖内涵,展示传统风俗,保持固有特色,努力形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富含品位的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精品,坚持以“农”为景、以“乐”为魂、以“富”为本的目标,整合资源,凸显优势,形成差异,强调特色,突出亮点、特点和卖点,实现自然、文化与社会三大资源有机组合,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导,乡村文化、自然生态为重点,融现代农业、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产品体系。注重宣传推广,大力推进苏州市数字化惠民服务平台——“文化苏州云”建设运行,实现文化产品供需对接,引导群众实现多元化文化消费。精心打造“姑苏城外”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吸纳重点乡村优势项目,提升影响力。 4.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城乡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动态增长机制,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完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新建一批农村养老床位、日间照料中心、医务室等配套设施。推动乡村治理创新,以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为引领,推行综合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促进乡村治理精细化。规范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深化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融入生产生活和乡规民约,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宣传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5月30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