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76.关于全面推动吴门医派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5 浏览
建 议 人:
徐俊华;
建 议 号:
276

标    题:

关于全面推动吴门医派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是吴门医派发祥地,吴医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吴门医派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开展多学科学术交流和文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吴门医派对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乃至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加深。
  一、吴门医派传承与发展现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传承与发展时机。2018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苏州市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是吴门医派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主力军,2013年增挂“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副牌,近年来凝心聚力,围绕吴门医派特色优势,培育中医特色学科,培养中医优秀人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开发中药传统产品,建设吴门医派传承教育平台、传承科研平台、传承产品平台,成立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实施吴门医派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了苏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吴门医派传承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吴门医派传承乏力,创新机制不强1.吴门医派专业学术研究不深入,人文研究相对薄弱。2.中医药特色意识淡化,许多特色技术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3.创新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科研发展滞后。4.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大量吴门医派知识产权资源流失,甚至出现打着吴门医派旗号逐利的现象。
  (二)政府对中医医院投入及补偿不足1.市中医院制剂楼位于古城区,有50多个自制品种,周边居民投诉多,制剂用房条件简陋,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实际需要。2.中医诊疗项目普遍收费偏低,尤其是针灸、推拿,小夹板等吴门医派特色项目政府补偿、扶持力度偏弱。政府对市中医院帮扶医联体发展的专家缺乏政策考核激励政策。3.政府对吴门医派古籍的保护、整理、利用没有专项经费投入,面临着这些宝贵历史遗存自然老化、虫蛀、霉变等严峻问题。4.政府没有吴门医派科研专项研究投入,科研设备落后,人员严重不足,医院自筹资金严重不足。5.政府对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没有经费投入,导致博物馆无法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书籍、物件等。对吴门医派文化传承研究无投入,没有将吴门医派文化研究纳入吴文化总体研究的范畴之中。
  (三)吴门医派人才培养制度亟待落实1.吴门医派及中医医院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储存不足,制约吴门医派的创新与发展。2.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缺乏政策机制保障,传承不力。3.没有给确有专长的名中医适当的荣誉和待遇,他们对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性不高。4.药学人才培养尤其落后于医学人才培养,导致吴药特色逐渐消失。
  三、传承、创新与发展吴门医派的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全面推动吴门医派的传承、创新与发展1.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建设好吴门医派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主阵地中医医院,成立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吴门医派传承、发展联盟。2.加强政府对中医医院的补偿制度,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增加中医药服务项目的价格目录并完善医保支付规定。3.整顿医疗市场秩序,严惩医疗违法犯罪行为,消除虚假中医药在民间造成的负面影响。4.建设好吴门医派传承教育、科研、产品等三个平台,落实吴门医派传承与发展制度,将吴门医派特色转化为创新与发展优势。5.调整政府对中医医院的考核办法,鼓励专家到基层医联体开展服务,将其工作纳入医院的考核总量。6.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开展,建立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吴门医派文化影响力1.加强官方吴门医派健康服务宣传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宣传教育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树立官方公信力,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2.鼓励对吴门医派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将吴门医派文化研究纳入吴文化总体研究的范畴之中。3.支持吴门医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办好“天下吴医”欧洲巡展,鼓励中医医院到海外开办中医医疗及养生保健机构。
  (三)加强吴门医派专项研究经费的投入1.政府财政安排专门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对善本、孤本以及损毁较为严重的古籍进行抢救性护修复,并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出版和利用。2.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将其纳入政府博物馆管理体系,安排资金进行展品收购、修缮等,切实使其成为苏城中医药历史展示的窗口与青少年文化教育传承基地。3.设立吴门医派专项科研基金,用于吴门医派基础性研究和专题性课题研究。鼓励吴门医派研究院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研发基于经典名方、中药制剂的新中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四)强化吴门医派人才培养1.制定吴门医派人才培养细则,基层中医药人员必须分期、分批进入“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再学习,提高他们中医药的服务能力。2.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建立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与特色为主线的跟师学习制度,政府制定考核细则,在经费上加以保障。3.在专家团队、国医大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引进政策上,适当倾斜中医医院,实现吴门医派、中医医院高质量、快速发展。4.开展遴选“苏州市名中医”等工作,增强中医工作者的荣誉感,促进中医药水平的提高,增加医生与医院的知名度。
  (五)切实解决中医医院传承与发展吴门医派中的实际问题1.医院制剂、中药炮制及代煎等的用房,以及医院规培、本科及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和住宿、国家临床技能与实践技能考试中心等的用房,政府划拨土地进行建设,或是进行整体租赁等,予以尽快解决。2.制定适合苏州地区的医院自制产品传承、开发、应用办法,解决医院自制产品与现行药物研发之间的矛盾。3.调整知名专家的挂号诊疗费用,尤其是要提高吴门医派国家级、省级学术传承人的服务价格,增加吴门医派传承导师的挂号诊疗价格体系。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会 办 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医疗保障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7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76号提案的答复  
徐俊华委员:
  现对您提出的“全面推动吴门医派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提案回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吴门医派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机制:
  一、强化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全市一批中医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得到改善。2017年苏州市中医医院二期工程动工,建筑面积8.69万平方米,建成后总床位1200张,总投资6.22亿元,全部由政府投入;2017年昆山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昆山西部医疗中心动工,占地191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全部由政府投入。
  二是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根据《苏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市中医医院首次住院起付线较同级综合医院降低200元;在恶性肿瘤康复期使用肿瘤辅助药品和中草药饮片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在8000元限额内结付90%。2015年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以来,中药饮片销售差价率由15%提高到了35%,中医外治、骨伤、肛肠、特殊疗法价格提高了30%,中医推拿价格提高了40%,针刺、针灸价格提高了50%,并同步实施医保支付改革,中药饮片除虫草、燕窝等312个名贵滋补品种医保不予支付,其他8573个饮片品种(96%)按甲类全额支付,154个中医项目中125个全额支付,2个支付90%。
  三是加大财政补偿力度。经过与财政部门积极沟通,我市设立了苏州市发展中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补助,项目经费逐渐增加至250万左右,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同时,对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培训经费按规定给予补助。2018年底市级财政修订出台了《苏州市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办法》,在“以事定费”的基础上,调整细化补助方式提高补助标准,更大限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一是通过专科系数,对中医医院等专科医院进行倾斜。二是明确对二期建设前期,新进医护人员给予五年人才储备补助。
  二、上下联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为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努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一方面,由我委统一部署,苏州市中医医院与姑苏区签订协议,选派高年资主治中医师以上职称人员,驻点对口帮扶姑苏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开展免费务实进修。另一方面,在基层通过医联体模式,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地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三级中医医院的优势,积极与基层医疗机构构建医联体、组建医疗集团,帮助成员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加强学专科建设;张家港市、昆山市中医医院依托信息平台,实现了与成员单位的检验、心电、影像等检查结果的互认;常熟市在联合体内开展了城乡一对一中医师带徒工作,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举措,实施中药集中配送
  为解决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因用房面积小、中药药剂人员少、中药饮片周转时间长而带来饮片质量隐患等问题,我市以姑苏区作为试点,开展中药饮片集中配送工作。由区卫生行政部门通过招标,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通过签订中药饮片配送和代煎协议,建立中药饮片配方、代煎和配送合作关系,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实行统一配送。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中药饮片配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姑苏区基层医疗机构与配送公司的信息互通。生产企业建立严格的内部生产管理流程,每一道工序都进行条码扫描管理,进行高清视频监控,代煎剂每味饮片和药汁均留样1月,保障代煎质量和安全。2018年,代煎代配服务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及省内其他4个城市,总计代煎处方49.1万张,代配处方7.8万张,加工膏方4.2万料。
  四、传承发展,弘扬吴门医派特色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吴门医派特色传承,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苏州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围绕“吴门医派”在理论、专病、专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建立政、事、企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建设一个体系,三个平台,开展五项工作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目前,我市成立了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并开展招生工作,开展了临方加工、酒剂、鲜药、茶饮等特色服务措施,增加了产品品种,中医协定处方和经验方也初步形成,准备备案。
  根据您的建议,我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对吴门医派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促进吴门医派传承发展:
  一、加大吴门医派扶持力度
  加大对吴门医派传承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部门沟通,不断细化、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内容,对吴门医派传承、宣传、教育、科研、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完善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机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开展中医项目成本调查,及时提高价格偏低的项目,完善中医项目价格政策,优先向上级申报中医特色服务项目,鼓励中医项目开展和中医项目创新。
  二、加强吴门医派人才培养
  进一步完善落实吴门医派进修学院招生和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拓展培训范围,探索以基层中医药人员全覆盖为目标,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广适宜技术为抓手的分期分批培训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开展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传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引进专家团队、国医大师,开设名医工作室,适时开展“苏州市名中医”遴选工作。
  三、加大吴门医派宣传力度
  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安排专人讲解,建立流动博物馆,组织到学校、社区展示,弘扬吴门医派传统文化;通过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宣传健康中医养生知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平台,宣传中医药科普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支持吴门医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办好“天下吴医”欧洲巡展。
  四、推进中医药产品研发
  加强对院内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方的研究和遴选,形成协定处方,并推广应用;对经过临床使用符合申报条件的,积极申报中药制剂;推进院内制剂向新药研制发展,推出具有吴门医派特色的新药;尽快筹建新的制剂室,通过新建或合作方式,建立新的制剂生产平台,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监管
  联合市场监督部门开展中医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市场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督促整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5月27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