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26.关于对苏州老字号历史进行记录、保存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5 浏览
建 议 人:
王冬青;
建 议 号:
226

标    题:

关于对苏州老字号历史进行记录、保存的建议

建议内容:

  关于对苏州老字号历史进行记录、保存的建议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苏州有着数量可观的老字号(据官方认定的就有七、八十家)。苏州的老字号历史悠久、产品或服务世代传承,有着深厚的传统背景和独特的苏州底蕴,值得苏州好好地保护和传承。
  历史上,有的老字号在苏州始创,并以上乘的质量、优良的服务闯出名声后,其后裔、传人逐步向京、沪、浙等外地发展,开设同名字号,产生了发源于苏州的老字号在全国多地“开枝散叶”的现象。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各自发展以后,其间经历了历史动荡、政治变迁,这些名称相同的各地字号,互相之间的“亲缘关系”早已淡漠,只剩下互相之间的竞争关系,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商标等方面的纠纷已不少见。对于涉及老字号等领域商标方面的纠纷,我国法律承认“在先使用”原则。而“在先使用”不能凭嘴讲,需要用历史的、原始的、客观的证据证明。这就对苏州老字号历史的记录、保存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当然,记录、保存苏州老字号的历史,不仅是为了应对纠纷,更多地原因在于,老字号是苏州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是苏州独特文化的一部分,记录和保存苏州老字号的历史,就是记录和保存苏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市政府把苏州老字号历史的记录、保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指定具体工作部门,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及早进行落实。
  二、记录保存老字号历史,需要收集记录文字、照片、影像、实物等资料,也需要记录保存老场所、老工具、老工艺等载体资料,还需要记录保存老业者、老技师的口述等活的资料。总之,能够客观反映老字号历史的客观资料都应收集、记录、保存。
  三、收集记录历史资料不仅是为了保存,建议将收集记录的历史资料经过整理后,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宣传:1、可以出版纸质的汇编、手册以飨读者、游客;2、可以结合文化、旅游事业在网络进行展示宣传;3、可以选择某个或某些老字号经营地点,专辟场地进行“情景再现”,专门陈列、展示有关苏州老字号的实物、图片、技艺、工艺等,展示老字号的古朴风韵。希望在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具体工作部门的科学谋划下,在全市老字号企业以及全体苏州市民参与下,把苏州老字号的历史挖掘好、记录好、保存好,为丰富多彩的苏州历史增添璀璨的篇章。
  提案人:王冬青
  2019年1月21日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会 办 苏州市商务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30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26号提案的答复
王冬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对苏州老字号历史进行记录、保存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老字号在历史上就是个“大家族”,有经商务部、江苏省商务厅、苏州市商务局评审认定的各类老字号单位78家,他们不但是一段段璀璨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岁月的变迁,收藏着数代人的耕耘与收获,还是弘扬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因此,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商务局对记录、保存老字号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展“苏州老字号”认定工作和申报非遗名录
  2018年,市商务局出台《苏州老字号认定办法》,开展第一批“苏州老字号”认定工作。通过对“苏州市级老字号”的认定,激活一批老的老字号,打造一批新的老字号,培育一批未来的老字号,逐步形成“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和苏州老字号”三级培育体系,保护苏州百年品牌文化,传承百年商业精神,进一步夯实苏州老字号资源大市基础,运用经济手段和政策导向,对具有较强文化遗产价值的企业和品牌进行必要的扶植培育,提升其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核心作用,提升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商业功能,展现城市独特魅力。经评审,“苏州市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品牌)被认定为首批“苏州老字号”,“常熟市王四酒家”等54家“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企业依申请自动成为首批“苏州老字号”。同时,苏州市文广旅局积极推进老字号进入各级非遗名录。如老字号雷允上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六神丸制作技艺、姜思序堂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的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苏州黄天源、稻香村、乾生元、陆稿荐、采芝斋、叶受和等二十几家老字号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入选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单位不仅是对老字号的认可,更是吸引社会关注,提高老字号知名度的有益途径。
  二、对老字号相关历史进行记录和保存
  苏州市文广旅局和市商务局对于苏州老字号历史进行记录和保存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每年委托专业拍摄公司对于老字号分批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护,形成了规模性的文字和影像材料。今年已确定安排对稻香村食品厂、蠡口袁氏堂澄泥蟋蟀盆工作室进行数字化记录工程。今年还将联合苏州电视台等媒体对苏州老字号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进行相关纪录片、电影的摄制,以便更好地为老字号留下相关的记录内容。此外,在苏州市非遗馆特别开辟了一定规模的老字号历史的陈列和展示,安排工作人员定期为市民讲解,让社会更加了解苏州的老字号历史。二是鼓励老字号单位做好记录的保存收集。去年开展了第一次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工作,其中涉及我市十几家著名的老字号企业。这些老字号企业将老字号的相关资料形成了文字、图片和视听材料,专家对老字号资料收集整理记录工作给予了评估,并形成了一套奖惩机制,这对于老字号重视内容保护和历史传承有着重要的督促作用。三是成立老字号协会。2005年,苏州市老字号协会成立,“老字号”们有了一个抱团发展的组织领导、传承创新的交流环境、提升影响的话语平台。首批会员包括采芝斋、得月楼、雷允上等32家企业,目前会员已扩增到74家。老字号协会先后挖掘激活了30多家埋没在民间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如:子冈玉坊、御窑金砖、金山石雕等,这些百年老字号主动顺应市场需求,重新焕发了新春。
  三、培育提升以“观前街”为代表的老字号集聚区
  2018年,观前商业街以专家评审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获评第一批江苏省老字号集聚街区,获省专项建设支持资金200万元。姑苏区是全国唯一的名城保护示范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采芝斋、黄天源、雷允上等一大批老字号,区内现有商务部认定“中华老字号”17家,“江苏老字号”30家,分别占全市认定总数的56.7%和55.6%。观前商业步行街被誉为老字号的大本营,在这条中国著名商业街上,23家老字号店铺薪火相传,坚守诚信的商业基石和专注的工匠精神,筑就了观前百年商圈的品牌与根基。全区已有27个老字号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项目获省级384.37万元资金扶持。为推动观前老字号集聚街区的发展,下一步将会同姑苏区研究集聚街区的促进政策,进一步加强街区后续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老字号品牌的引进,深入挖掘老字号所承载的商业、文化、旅游价值,支持老字号与文化、旅游互融、互促、互进,打造商旅文全产业链条,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支持。
  四、为“老字号”走出去搭建宣传推广平台
  支持、鼓励老字号协会及企业参加各种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宣传推广苏州老字号企业,弘扬苏州老字号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外埠市场。特别在历届“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上,苏州都是以统一的行动(商务局支持,协会组团协调)、强大的阵容(20多家)、市场化的手段(企业自愿自费)、苏州元素特装(粉墙黛瓦、圆拱门、青花台布、门头、红灯笼、杏黄锦旗,特装设计从细节处用心,打造最具匠心文化特色的苏州老字号展区),组团亮相,集队展示,对接市场,发现市场,宣传交流产品与文化。在“2018年(第四届)中华老字号时尚创意大赛”上,苏州12家老字号企业近30件作品参赛,经过网上投票评选、专家评审等环节,采芝斋等单位最终摘得了包括百年老字号卓越贡献奖等18项大奖。其他主要展会活动还有“进博会”“江苏文化嘉年华(香港)”“杭州G20峰会”“中国食品餐饮博览会”“苏州品牌博览会”等。
  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苏州市文广旅局和苏州市商务局准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做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保持特色,复活“老字号”品牌的旧元素。要以文化为脉络、创新为突破,留住老味道,讲好老故事,深入挖掘、充分创新老字号宝贵的旧元素,提炼其精髓,打造出老字号的品牌经典,积极对接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难以割舍的怀旧情结。
  二是做知识产权的捍卫者。老字号企业要充分利用《商标法》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尽量实行商标与商号一体化。同时,要重视其国外保护,适当地选择一些贸易国家进行国际注册,以获得出口目标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必要的公共引导。“老字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无论其规模大小,都要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流通科技应用和流通组织模式创新为手段,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商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商务政策,重点在传承保护、技术革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
  四是继续深化老字号集聚区建设。将观前街老字号集聚区建设提升纳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工作内容,同园林系列、工艺美术系列、建筑系列、蚕桑丝绸系列、民俗系列、名人系列、宗教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系列等苏州主要文化系列,进行规划、建设和提升。让街区商业品味和档次有效提升,让“老”的观前街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活力,点面结合,让游客了解并体会苏州的风俗文化。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5月30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