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57.关于加强古城区初期雨水收集治理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建 议 人:
彭玉莲;
建 议 号:
157

标    题:

关于加强古城区初期雨水收集治理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以水闻名,河道纵横交织成网,自古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区位于平原河网地区,现有河道总长35km左右,骨干河道呈“三直三横”,由于河流比降小、河道流速缓慢甚至滞流、水动力严重不足、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差,如控污截流没有到位,极易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导致黑臭。黑臭水体整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姑苏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根据《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按“控源截污、内源治理、补水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原则,建立河长制,细化整治目标和重点整治任务,稳步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离姑苏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提升城区河道水质的治水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引起河道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管网问题、农业面源、初期雨水、水上交通等污染。其中初期雨水是指雨水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及灰尘等结合,在进入雨水管之前还带入了路面的污染物等,在雨水冲刷下随径流通过城市排水管道或漫流进入河道水体。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参考上海对中心城区苏州河沿岸泵站初期雨水中分析数据,初期雨水中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平均浓度分别超过410mg/L和25mg/L,超过地表水五类水标准9.3倍和11.7倍。目前,姑苏区制定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案中尚未考虑初期雨水收集治理,初期雨水直接排入河道水体。
  为减少初期雨水对姑苏区河道水体的污染,为此建议:
  1.制定初期雨水收集治理试点方案。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市黑臭河道治理工程,选择1-2个街道开展试点,摸清初期雨水随径流进入城市排水管道点位,并开展监测分析,因地制宜初期雨水收集治理试点方案。
  2.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收集治理工作。制定源头分散、中途和末端蓄排以及末端治理等技术方案以削减初期雨水污染物。建设初期雨水截留处置装置,包括截污装置、雨水塘、雨水湿地、渗透设施、过滤设施、植被设施及透水铺装等,截留初期浓度较高的雨水径流,逐级消纳净化雨水,削减排入河道的初期雨水污染负荷。
  3.分阶段分批实施初期雨水治理。对中心城区已建系统,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手抓,推广雨水利用和源头控制设施建设,在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同时,减少雨天溢流污染对河道造成的影响;对中心城区新建系统,采取蓄排结合,在提高城市雨水防汛标准的同时控制治理初期雨水污染,通过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降低雨水径流对河道的影响;对旧城改造地区,在雨水系统建设时拟同步建设溢流污染控制措施。

承办单位:
主 办 姑苏区政府
会 办 苏州市水务局;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2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57号提案的答复
彭玉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古城区初期雨水收集治理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区两级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坚持以“截污优先、标本兼治”为根本原则,结合控源截污、清水工程、执法监管等工作,切实强化古城区水环境提升,根据市水务局排水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古城区河道水质基本稳定或优于Ⅲ类水标准。
  一、坚持源头控制,夯实初雨收集治理基础
  近年来,市、区两级以提升水环境为最终目标,坚持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和系统治理。解决污水入河问题。去年姑苏区建成城中村污水管网85km,攻克了雨污分流最后一道难关,实现古城雨污分流全覆盖。采用“入户接管”为主、“室外挂管”为辅等整治方式进行收集,一次整改到位,完成直排点整治2202处。通过管道内窥镜、CCTV检查和人工检查等方式,对污水管网进行网格化调查,查找雨污互通点、渗漏点、管网破损点和错接私接点,选取对居民正常排水及出行影响小的紫外线原位固化、原位点状固化和离心喷涂工艺,完成了130公里污水管道修复。实施清淤疏浚。自2012年启动古城区河道轮浚机制以来,结合清水工程,加强新一轮河道清淤,高标准彻底清除河床内淤泥、垃圾、沉积性淤质土,减少污染底泥在活水过程中再悬浮对水质和感观的影响,已完成26条河道清淤疏浚。加大全城活水。去年,完成15处活水扩面控导工程建设,通过增加节点控导工程,进一步扩大活水区域。通过以上工程措施,古城水质指标和感官均得到有效改善,非开挖修复试点区内,平江河氨氮指标下降71.97%。
  二、加强日常管养,削减面源污染来源
  初期雨水污染主要分为:分流区域的初雨面源污染和合流区域的污水溢流污染。古城区已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因此初期雨水污染主要是面源污染。古城区初雨污染治理主要工作是减少面源污染源:即加强路面清洁和管道疏通、加大海绵改造、规范排水管理等。针对这一特性,市、区两级加强日常养护和执法管理。加强日常养护。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管网日常养护机制,同时通过不断探索更新养护手段和模式,实现了管网疏通全机械化,提高了养护质效。去年,完成疏通雨水主干管400多公里、雨水支管300公里,清通检测雨水管道95.2公里。加强执法管理。2017年正式启动城区水污染“五整治”,对中心城区农贸市场、餐饮业、洗车业、建筑工地、无厕住宅开展排污整治工作,两年完成整改611家,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遏制。去年,由市河长办牵头落实《苏州古城区河道专项执法巡查方案》,水政、环保、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定期开展联合抽查,对抛洒垃圾、排放污水油污等违法行为进行综合执法,全年发放整改通知单35份,规范了居民和商户的违法行为。环卫部门规范路面清扫,垃圾存放、转运等职业行为,禁止将垃圾、渗滤液直接清扫、倾倒入雨水排放系统,有效控制了源头污染。
  三、开展项目建设,构建初雨收集治理系统
  由于建设密度高、绿化率低等问题,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空间有限、建设难度较大,为此我们从排水系统和生态净水两方面入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水务与住建部门保持密切联动,将水环境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充分融合,建设具备截留初期雨水径流、消纳净化初期雨水的海绵设施。水利水务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初雨控制理念。出台了《苏州市河道生态建设技术指南》,明确规定了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对新、改、扩建河道工程优先采用生态护岸,选用高透水性工程材料和有效强吸污防污能力的植物种类,构建植物缓冲带,减少初雨径流引起的河道面源污染。2017年启动的京杭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在方案阶段姑苏区段先行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人行步道采用透水路面或透水铺装、设置植草沟,选取石湖、枫桥等用地充足区域建设雨水花园,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同时实现雨水收集利用。留园半边街区域位于姑苏区老城区,去年雨水管道改造工程中,充分结合了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理念,建设雨水沉淀池与调蓄池,实现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削峰调蓄和景观利用的综合功能。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将雨水泵房提标改造与初期雨水控制有机结合,初步考虑选择古城区4座雨水泵房为试点,建设初期雨水调蓄设备,雨后送污水厂处理,降低初雨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初显成效。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海绵设施,进一步减少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一是通过地块内低影响设施建设,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高位花坛渗滤等,从源头提高径流污染削减率,实现建筑小区内的雨水控制和合理利用。二是通过植草沟、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滨水湿地及沿岸截留带的建设,从传输途径减少径流污染物。三是通过水系生态修复及清淤工程、管道末端净化设施等措施,从末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质量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要求。四是通过铺设人行道透水路面、设置中分带、侧分带以及附属绿化带内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滞留设施,实现面源污染的截流和净化,实现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控制。2016年苏州成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选定姑苏区金阊新城、平江新城为试点区域。试点内56个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已累计完成17个,融入了初期雨水收集治理理念,其中比较典型案例有平江新城新莲河、仓河等8条河道、平海路、虎殿路海绵改造。新莲河、仓河等8条由河道管理部门先行实施了干河清淤,为后续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中修建了人工生态系统,将周边地表径流雨水引入绿地,利用湿地、雨水花园、湿塘削减地表径流、净化初期雨水。平海路、虎殿路利用隔离带绿地,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等,对人行道、机动车道初期雨水进行消纳降解后排入河道或雨水管网。
  下一步,市、区两级对初期雨水收集治理的重点是继续加强综合执法,规范市民和企业排水行为,严厉查处餐饮、洗车、印染等企业随意向路面、雨水管网倾倒或排放污水、废水,从源头削减面源污染浓度;结合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对须外送污水厂处理的初期雨水,建设收集、调蓄、输送设施;结合古城区清水工程,科学编制虎丘湿地公园片区净水方案,以充分发挥湿地对周边水系的净化作用,实现湿地公园景观提升与海绵功能的有机统一;有序推进试点区监测系统建设,实现试点区项目在线监测和全过程信息化支持,为项目成效提供数据支撑,摸索更适合古城区的初期雨水收集治理经验。
  非常感谢彭委员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宝贵,我们将进一步评估,研究可行措施,创造姑苏古城“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优良水环境。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
                                                                                   2019年5月22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