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关于促进产业融合推进我市旅游经济协力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5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夏海涛; | 建 议 号: | 234 |
标 题: | 关于促进产业融合推进我市旅游经济协力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注重产业规划,不断完善机制平台建设,积极创新服务体系,旅游产业地位得到不断提升,旅游品牌体系初步建立,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前列的地位。 但在发展中不难发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旅游消费理念正在不断更新,消费主体和消费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体验化、个性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而目前我市旅游产品的供给还远远不能很好地满足各群体的消费需求。 一、从产品的供给来看,旅游经营的业态上总体较为单一,向其他产业引申能力不强、带动效应不明显。苏州园林甲天下,来苏州旅游的大多是冲着苏州园林而来,据统计,我市的门票收入占旅游营业收入的80%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型旅游资源对游客的辐射力较弱,其原因一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够,导致没有更多的吸引的旅游产品出现;二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较弱,形成了苏州旅游景点独大的局面。 二、从市场的需求来看,消费者多元化、体验化、个性化的特征和趋势越来越明显。单一式、雷同化、同质化的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的旅游需求。苏州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今天的消费者来到苏州,已不满足于苏州的园林旅游,还有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和地域城市文化特色的需求,有着更多地体验需求、参与需求。但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除园林外我市许多项目的内涵尚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有一指标能说明一定问题,在来苏旅游消费者中,一日游游客占比超过50%。留不住消费者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 三、从产业发展上来看,许多传统产业、文创产业、新经济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也在积极寻找新的载体和突破口。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不少传统产业从古至今一直为各地所推崇,如苏工苏作、吴门医派等,知名度很高,而且有历史、有特色、有看头、有产品、但并未开发与旅游相关的产品;旅游市场销售的产品依旧停留在丝绸、刺绣、茶叶等传统旅游纪念品,这类旅游纪念品消费也逐步接近饱和,旅游纪念品的创新度不高;一些极具苏州特色和城市品味的经济项目也未能与我市旅游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度挖掘传统产业与旅游资源的结合点,打造苏州特色旅游产品。一是挖掘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如以苏州餐饮产业文化中不时不食饮食习惯为载体,打造地方特色的食材产地参观—著名菜肴、地方特色食品制作技艺展示—苏帮特色菜或食品销售的特色旅游产品。力求将美食与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购物等业态串联整合。二是抓住传统产业的发展机遇。如抓住苏州市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验区的机遇,以整个苏州教育业古今发展为线,打造古代(苏州府学(文庙)、平江实验学校、景范中学)—近代(苏州第十中学、苏州大学)—现代(独墅湖高教区)的苏州教育产业旅行课程产品,同时推出相关学校的文创产品、书籍等作为旅游纪念品引导购物消费。三是发挥传统产业的地位优势。如发挥苏州中医药产业在国家医药行业的优势地位,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医中药行业契机,形成药材博物馆—吴门医派的发展—中医养生,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促进中医养生、中药保健相关消费。四是结合传统产业的传承思路。如结合苏工苏作的品牌打造,建立工艺的展示窗口,和苏工苏作的基本技艺体验课程体验为卖点的旅游产品,塑造苏工苏作高品质形象,迎合现代人主张个性消费的特点,营造能欣赏、懂价值、有传承的消费氛围。 二、调动其他业态与旅游产业共赢发展的积极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和多元化发展方向。一是对超高层建筑旅游产品的打造。随着经济的发展,超高层建筑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开发这类建筑的办公、居住等经济价值的同时,可以借鉴上海、东京、台北、澳门等地区经验将其作为景点,用于鸟瞰苏州城市面貌,并加入文创产品销售,空中漫步、蹦极等游乐项目等消费点,将其旅游价值充分利用。二是对古城古镇改造建设与苏州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古城古镇的改造建设不仅是将餐饮、服务、物流、文创、等各商业业态融入,更可以借鉴像乌镇、达沃斯小镇等经验,依托苏州优势产业将其打造成国际性论坛驻地。 三、探索实践旅游行业与其他优势产业门类的契合点,开启旅游新模式。一是基于文化娱乐产业打造旅游产品。在现有历史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娱乐消费需求的供给。二是关注动漫产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苏州作为全国动画产业基地,完全有能力制作并推广类似日本熊本熊这样的苏州特有的经典动漫形象,并作为苏州名片之一向世界推广,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三是发现其他产业中的旅游元素,将人工智能展示中心、电子产品体验馆、科技产业园、机械制造企业串联起来,打造苏州制造业旅游线路。四是扩大体育行业影响力范畴,突破金鸡湖、太湖马拉松,自行车、帆船、皮划艇比赛等依托自然资源开展的体育赛事界限,植入旅游休闲概念,发挥这类体育赛事吸引人气的优势,提高城市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会 办 | 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29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34号提案的答复 夏海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产业融合推进我市旅游经济协力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战略部署,依托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全方位推进产业融合,助力全市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持续推进旅游创新产品(业态)供给。自2015年起,设立苏州市旅游创新产品(业态)奖。目前,全市已评出了38家旅游创新产品(业态),提升了旅游服务效能,满足了新的市场需求。2018年苏州文化旅游类体验产品接待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创新产品接待达到100万人次,营业总额超过3亿元。二是引导旅游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市商务局将一批国际知名旅游展会纳入年度贸易促进工作计划,鼓励相关旅游企业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专业类展会,助推苏州旅游资源对接国际买家。三是着力促进“旅游+”融合发展。推出“苏州Choc+量子制造”等一批旅游餐饮项目,打造为苏州旅游商品、新派苏帮菜品牌、苏州旅游美食新业态的产业典范。苏州李良济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发挥吴门医派传统文化特色和“李良济”老字号的优势,通过建设国医馆、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产品展示中心,开发生产流程参观线路和地产中药材植物园,传播吴门医派的传统文化,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四是深度探索研学文化旅游。苏州市全省最早唯一开展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城市和试验区之一。我局会同市教育、发改、财政、交通等多个相关部门开展研学旅行工作,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统筹考虑综合实践课程和研学旅行,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结合,与学校共同开发文创产品、旅行教育课程产品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文化繁荣兴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部署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文化旅游服务提升、文化旅游消费引导、文化旅游市场规范、文化旅游平台建设以及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继续发力,着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一是继续鼓励文化旅游创新产品生产开发。在传统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旅游资源、旅游内涵、旅游服务、营销手段、质量及诚信管理水平,继续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美食、医药等领域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体验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将在苏州旅游总入口、文化苏州云平台、官网、官微、报纸等媒体上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新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做好苏式生活深度体验文章,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精心打造苏州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支持鼓励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加快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包装设计和工艺制作的改进。支持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博单位文创开发,提升传统工艺项目和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引导开发一批能反映苏州历史文化特色和当代发展成果的苏作工艺文创产品和高品质的旅游纪念品。 三是引导和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努力将文旅融合产品纳入市文化消费试点工作范围,对符合文化消费政策的消费者进行文化旅游消费补贴,进一步引导和撬动文化旅游消费。支持企业依托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旅游高峰,有针对性的做好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和特色商品营销,引导商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主题活动和消费模式,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个性化特色文旅消费商品,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 四是继续强化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进一步做好研学旅行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开展研学旅行工作。强化研学旅行课程和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路线、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推出一批教育产业旅行课程产品,形成一整套高品质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五是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点、有影响的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新地标的形成。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类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品牌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六是创新旅游营销方式,高效传递文化旅游资讯。系统收集旅游节庆活动、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活动等各类信息,在“文化苏州云”“旅游总入口”平台上集聚呈现,向市民、游客快速传递资讯,提供随走随用的便捷服务;同时向全国各类媒体平台分发,打造信息最全、最新的文化旅游资讯平台,全面提升苏州旅游目的地形象。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5月27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