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04.关于推进苏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建 议 人:
周黎敏;
建 议 号:
204

标    题:

关于推进苏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加快丰富旅游新供给、创新旅游服务新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1月至11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09亿人次、同比增长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67亿元、同比增长12%,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71万人、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总收入2579亿元、同比增长12%。入境游客人次、国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三项旅游业主要指标位于全省前列,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苏州旅游连续推出了“天堂苏州,东方水城”“人间天堂,自在苏州”“游东方水城,品苏式生活”等品牌形象口号,全市各板块围绕不同资源特色打出了自身的旅游品牌,如“常来常熟”“千年水乡,万秀吴江”“江南片玉,灵秀昆山”“眼底江南、心上吴中”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整合程度等方面离享誉全国的“好客山东”“七彩云南”等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存在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重点项目打造有待进一步加强。苏州旅游项目数量众多,不乏精品。但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项目以及知名度高的大型演绎类项目相对缺乏,如何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旅游项目,是苏州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文旅游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城市,文化始终是苏州的重要优势、优质品牌。我市在拉长旅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文旅融合多业态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如何做强做大旅游业,推进我市旅游产业更加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旅游品牌整合,打造高知名度旅游品牌体系。跳出资源罗列的旧模式,明确定位,精准提炼苏州旅游品牌,并整合全市各板块资源,打造一个完整的旅游品牌体系,借助苏州旅游“总入口”等平台,通过“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品牌传播模式,实现从“让人知,到让人来”。同时,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支撑,在旅游产品策划上做减法,突出重点,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出发,策划游客感兴趣的文化旅游产品。在营销方法上做加法,做到持续有效地推广和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引领,打造苏州旅游发展的引爆点。综合体精品项目业态的引领性和前瞻性不容忽视,应积极引进符合苏州特质、有产业基础的项目,引进注重服务、讲究品质、参与体验性强、品牌影响力大、项目引领性强、业态带动力强的项目,并做精、做靓、做特。同时,积极借鉴“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又见敦煌”等享誉全国的文艺演绎产品,精心培育符合苏州旅游业态的精品文艺演绎产品,打造苏州旅游引爆点。
  三是强化文旅产业融合,推进苏州旅游多元业态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将更多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学习借鉴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苏州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浓郁的苏州城市文化。积极推动旅游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等文化元素的融合,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同时,以文旅融合为出发点,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商贸、教育、健康、高端制造业等产业融合,优化要素配置,延长全产业链条,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

承办单位:
主 办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会 办 ;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9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4号提案的答复
周黎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苏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我局收悉,市政府王飏副市长督办该提案,我局李杰局长领办,徐伟荣、刘智勇两位分管领导率文化产业处、规划发展处办理,两个处室也安排了主要负责人参与提案办理工作。5月6日上午,王飏副市长听取了我局对该提案的办理思路,同意了我局提出的工作方案,强调要以提案办理为契机,深入推动全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由于该提案涉及苏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这项重要课题,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局的重点工作,为此,我局多次在局长办公会、工作研讨会上组织讨论,集思广益,提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和举措。我局还在全体局领导、局机关处室和下属事业单位中广泛发动,开展“文旅融合发展大调研”活动,从各自工作入手,深入思考如何切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目前共收到研究课题44个,正在进一步筛选确题立项。
  根据前期的沟通情况,现对您提出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文旅融合首先要在工作思路和发展理念上融合
  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若干意见》,落实市委下发的《文化繁荣兴盛三年行动计划》和《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对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按照“能融则融、应融尽融”的原则,促进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从资源到产品,从市场到服务的深度融合。依托苏州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活态保护与传承,打造传统精品和特色新品相结合的品牌,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
  市委、市政府的系列文件科学谋划了推进苏州文旅融合的战略方针,起步早,起点高,要求明确,成功构建了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明确要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以文旅融合为重要抓手,通过“一都一城一中心”建设,加快打造“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世界遗产城市”、“吴文化中心”等一批具有苏州标识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旅产业更加发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苏州建设成为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就要把各级党委、政府的文件、政策学深学透,真正领会精髓。
  二、要在文旅产品和载体建设上融合
  依托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面向旅游市场的综艺、特色演艺产品。引导国有文艺院团、民营表演团体积极参与旅游市场演出,鼓励演出经纪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运营。发挥节庆会展的平台载体作用,积极筹划每年的中国苏州创博会,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等节庆会展活动,展示文旅融合的创意设计和项目成果,促进相关企业融合对接。发挥苏州文化旅游创新产品的引领带动作用。过去四年,共评出38个旅游创新产品,将传统文化、园林文化、非遗文化等与旅游业态、休闲度假、乡村体验等旅游形式深度融合,让市民游客体验有文化的休闲和旅游,享受更轻松更自在的文化浸润。探索建设古城水上游新线路,以游船为交通载体实现水陆旅游资源联动,在游船上增加评弹、昆曲、书法、绘画等体验,将平江街区水上游拓展到陆上园林景点,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山塘街区整合虎丘景区资源,推出“七里山塘到虎丘”、“早安虎丘,晨享山塘”特色游线,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支持苏州昆剧院、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等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苏州博物馆等5家文化文物单位成为全省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其中苏州博物馆开发的特色文创产品深得游客喜爱,年营业额达到1500万元。
  下一步,要在产品和载体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各类推荐选拔和评选奖励机制,推出更多更好的文旅融合精品。
  三、要在项目引领和品牌推广上融合
  依托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基金,旅游类重点项目进入文化支持引导目录,苏州环城河“古韵今风”吴文化旅游、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亨通苏州太湖梦幻乐园、恒大童世界等29个文旅融合项目被列为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文旅融合重大载体的支持。“中国吴江旗袍小镇”、“苏绣小镇”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永联江南田园风情小镇、旺山文旅风情小镇、震泽丝绸文化风情小镇、旗袍小镇、周庄文旅小镇等5个文旅小镇成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同时,苏州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文旅融合。注重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每年评选10家精品乡村民宿,星级乡村旅游点数量逐年递增,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生态度假村成为新农村靓丽风景线。
  以“人间天堂、自在苏州”为主品牌,加强市、区联动,主打创新产品和细分品牌,主推深度体验,强化活动引领,发挥入境旅游牵引作用。注重以游客评价的大数据分析倒逼品牌产品与服务更新,开展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针对高端游客、区分不同地区,精耕国际市场,持续开展“苏州制造、本地专家带您发现流光溢彩的苏州”、“水岸边的艺术之城”等线上线下一体的营销推广,目前已有90家北美旅游运营商现销售含苏州行程的旅游套餐约400个。注重抢占话语权,苏州旅游官网和“脸书”、“推特”、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粉丝数居全国前列。园林会奖、修学旅游等专项旅游广受欢迎,工业园区和吴中区会奖旅游人数年均递增20%。
  下一步要继续加大项目引导扶持力度,促进项目主体与各类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尽可能通过市场化、金融性手段推动好项目不断涌现。在市场营销方面,延续前几年的市场化手段,与各类媒体、新媒体、OTA、旅行商、社会机构合作,更好地搭建对外宣传营销平台,为企业推出旅游产品创造良好条件。
  四、要在公共服务和智慧云端上融合
  公共服务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服务水平的基础,文化公共服务注重普惠、公益和均等,旅游公共服务讲究精准、便捷和高效。文化公共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要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扩大普惠,提高效率上下功夫。
  要继续整合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完善全国首个公益性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苏州旅游总入口;打造涵盖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旅游自驾停车换乘系统及苏州好行线路产品的线下服务工程,实现苏州旅游线上线下服务总入口的互动配合。通过总入口,实现苏州串联满盘珍珠般的资源整合,盘活苏州文化旅游存量资源,特别是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优质文化资源。“苏州旅游总入口”正式上线一年半以来,手机注册用户超过60万,访问量超过六百万人次,线上商城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苏州旅游总入口预定成交达到325万元,5月1日当天成交额突破150万元。
  “文化苏州云”平台集文化建设展示、文化惠民服务、文化数据分析为一体,该平台有场馆展示预约、文化资讯预告、文化活动预订、文化志愿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多功能板块。平台现已整合苏州200多家场馆、100多个基层活动室,满足了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能够引导群众文化消费习惯,推动政府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和充分融合,助力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上线4个月以来,注册用户数达20万,浏览量400万人次,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交易总金额达800万元。
  下一步,我局将全面打通文化苏州云和旅游总入口在云端、数据库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产品共建、市场共推、政策互补,让游客能够部分享受市民待遇,市民的休闲旅游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文旅深度融合的落点:根据文旅融合的工作要求和全域旅游的创建要求,建议市政府牵头打造姑苏古城文旅融合示范区,从资源整合、产品开发、线路规划、公共服务配套、管理体制、品牌推广等方面,全方位推进。2014年,当时的国家旅游局曾经向姑苏区颁发过全国唯一的古城旅游示范区牌子,但鉴于当时的情况,这个示范区没有做深做细做实,现在很多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建议按照“文旅深度融合、产品体验优化、管理服务提升、市民游客共享”的目标来整体打造姑苏古城。在具体标准上,鉴于古城的一流资源和市场条件,建议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外围设停车换乘中心,集散咨询中心,减少内部交通压力,强化街巷、线路和节点设计,加强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优化游览环境和体验度,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整个古城的文化氛围和舒适程度。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5月24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