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关于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支线连接5号线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李翠梅;姜正平;叶亚新;黄志刚;王艳芬;伍立峰;董兴法;殷新; | 建 议 号: | 141 |
标 题: | 关于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支线连接5号线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轨道交通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环保、节约资源和用地等特点,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人口密集、经济、文化、政治高度发达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是居民最为重要的交通方式。长期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轨道交通工程,一直致力于构建高效、便捷、畅达的轨道交通体系,为全面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市民的幸福感而不断努力。截止2018年4月,我市已开通运营轨道1号线、2号线、4号线及其支线,在建轨道交通线路有3号线、5号线,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达121公里,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了配合新一轮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5)》及《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35)》,2017年,苏州规划局与市轨道公司联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上海交通分院开展了《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的编制工作,《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提出了“优化交通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交通战略,重塑以轨道为核心的多模式交通体系,满足人民对出行环境和品质的要求”。新一轮的《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对综合交通的战略目标给予了深化和落实。根据初步成果,本次轨道线网规划提出在苏州城镇连绵区内构建功能层次清晰、与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与多种方式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形成以“轨道+”为主体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在轨道线网功能层次方面,规划提出将苏州轨道交通划分为“城际铁路、轨道快线、轨道普线”三个层次。其中,轨道普线强调覆盖性,主要承担苏州市区主、副中心间以及各功能组团间的大规模通勤出行联系。坐落在石湖之边、上方山北侧的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技师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邮电技工学校培训中心、汇金科创中心等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几所高校共有在校大学生4万余人,教职工3000余人,周边居民约有1.5万人,中学和小学分别1所,正在形成苏州西南角以科教创新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副中心。每天这里人来人往,人潮如流;周末,这里几所学校还承担着国家注册建造师、会计师、造价师、规划师等职业资格系列考试与公务员等考试,考生云集,需要大规模通勤出行系统。根据《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目前轨道交通3号线在该地块东北边缘地带设置了一个站点(教育园站),该站点距离需要乘坐轨道交通的主流人群偏离的距离在1.5-2.3公里之间,造成了该地块4-5万余人能看到地铁,但是不能直接乘坐地铁,给广大师生、居民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次,该地块的西侧目前正在建设轨道交通5号线,在该地块的北部5公里以上的位置,造成了该地块缺少大规模通勤出行系统。广大师生与教职员工日夜期盼,轨道交通能够到达这个5万余人的地块。 因此,建议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的连接线,扩大民生工程的普惠范围。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东起轨道交通3号线教育园站,按照轨道普线强调覆盖性的原则,设计时速为60-80km/h,站间距为1-1.5km,沿宝带西路-学府路-宝带西路-东欣路-孙武路,西至孙武路,与轨道交通5号线衔接,全程约15公里。 第二、根据现场调查、人口分布、出行需求,建议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连接线上可以设置以下八个站点:1科技路与学府路(苏科大北门);2学府路与科慧路口;3长江南路与宝带西路;4凤凰山公墓与宝带西路;5木东路与宝带西路;6东欣路与宝带西路;7胥王园;8孙武路水云天酒店附近站点,接入轨道5号线。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的连接线,不仅可以解决国际教育园北区现实5万余人口的大规模通勤出行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提升从国际教育园北区至木渎南部、胥口南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约35平方公里地块的活力,为发展胥江两岸产业、经济、文化奠定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广大市民、学生走近太湖、繁荣太湖文化与旅游提供又一个新的便利交通方式。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的连接线,也是率先构建“苏州城镇连绵区内构建功能层次清晰、与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与多种方式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形成以“轨道+”为主体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会 办 | 苏州市轨道交通公司;;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6-4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1号提案的答复 李翠梅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支线连接5号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轨道交通是落实我市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市政府致力于构建高效、便捷、畅达的轨道交通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市民的幸福度。截止2019年3月,我市已开通运营轨道1号线、2号线、4号线及其支线,运营里程达121公里,在建轨道交通线路有3号线、5号线、6号线及S1线,7号线、8号线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总批复里程达35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止至2019年3月,全网日均客流为102.6万人次/日,节假日客流较大,2019年清明节期间达到最高客运量143万人次,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完善将改变市民的出行结构,促进绿色、高效、安全的公共交通发展,大力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一、轨道线网规划编制情况 为配合新一轮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35)》,2017年起我局与市轨道公司联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开展了《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的编制工作。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的调整,综合交通规划及轨道线网规划编制还在不断完善中,目前已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根据《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35)》阶段性成果,规划提出“以支撑实现苏州城市发展目标为指引,强化面向全球/国家的连通能力,落实高效通达战略,构建区域一体的开放融合运输网络,提升城市中心性和竞争力;优化交通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交通战略,塑造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交通体系,满足人民对出行环境和品质的要求。”的总体目标。提出绿色交通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构建以高效轨道交通和品质慢行交通为核心,其他方式为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塑造面向市民生活的完整绿色出行链;转变道路交通发展价值观,实现交通设施发展关注度由提高机动化的通行效率向提升居民出行品质转变,优化道路功能,实现道路空间与路权的分配模式转变。 新一轮的《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对综合交通的目标、战略给予了深化和落实。根据初步成果,本次轨道线网规划提出在苏州城镇连绵区内构建功能层次清晰、与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与多种方式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形成以“轨道+”为主体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 二、关于近期国际教育园北区的轨道交通出行问题 轨道交通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用地等特点,但仅适用于主干性运输,可达性相对较低。因此,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应妥善处理好与小汽车、地面常规公交和慢行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达到交通资源最优化的目的。 自2011年起,对每条轨道线路在开工建设之前,我局联合市交通局、市轨道公司均开展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对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换乘作了充分的规划研究,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立体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对于轨道站点的功能定位、站点周边的衔接换乘需求进行了研究和测算,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公共自行车、常规公交和出租车等换乘设施布局做了详细的规划。 你们提到的教育园北区集聚了较多的高校及住宅区,同时节假日及考试期间客流较为集聚,出行需求较为旺盛;另外,该区域南部为山体,东部为石湖景区,北部为胥江,交通出行较为受限。因此,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是缓解该区域出行难的重要方式。 轨道3号线为我市南部“U”型线路,与轨道交通8号线组合成环线,预留贯通运营的条件。3号线西南角靠近该区域,原路由为沿宝带路敷设,在宝带路石湖大桥西设站,但考虑工程技术要求同时能尽量服务教育园北区,因此调整至目前石湖北站(原教育园站)。虽然轨道3号线石湖北站靠近国际教育园北区,但直接服务该区域的能力较弱,因此,我局建议近期可以通过交通换乘的方式与石湖北站联系,便于市民及师生的出行。 我局在《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中已予以考虑,目前该规划已获得市政府的批复。规划提出在公交设施方面,优化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站、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站、石湖大桥南站公交站台长度;沿科华路设置2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设置3处B+R停车场,共设置非机动车泊位600个;充分利用石湖景区北大门的社会停车场,在非旅游高峰时段开放部分停车位用于轨道换乘。 此外,市交通部门牵头对轨道站点周边常规公交线路进行调整优化,正在组织编制《苏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公交线网优化规划》,目前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根据初步成果,提出“国际教育园片区受到胥江及京杭运河水系的分割,该片区对外出行通道仅科锐路、宝带西路两条,需要考虑与3号线石湖北站的衔接,通过轨道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常规公交可通过“挂灯笼”形式与轨道站点接驳。”因此,新辟国际教育园北区社区巴士,串联国际教育园北区的高等院校及居住区与轨道交通三号线站点,方便师生及居民乘坐轨道交通,线路起讫点均位于国际教育园北区首末站,实现经贸学院、苏科大石湖校区等学校、山水映像、学府花苑等居住小区快速接驳轨道三号线功能,线路长约5km。规划的初步成果中对石湖北站的客流预测相对较低,我局将建议市交通部门进一步核实周边的教育园区、居住区、上方山景区的客流换乘需求。同时,在建设时序上,我局也建议将目前规划的二期建设(结合轨道开通后一段时间的运行情况,根据需求进行配套)调整为一期(配合轨道三号线开通进行)实施。经与你们座谈沟通,要求增加社区巴士,并加大发车频率,最好每隔7分钟发车。我们已将建议反馈给交通部门,建议市交通部门加强与教育北区各大校区及周边社区的对接,完善优化公交线路走向,增加发车频率,并尽快完成规划编制后报市政府审定实施,满足该片区与轨道3号线石湖北站的公交换乘需求。 三、关于国际教育园北区轨道线网的规划情况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GBT50546-2018),6.3线网布局:“6.3.2中心城区线网布局应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公共服务中心布局、主要客流走廊分布吻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网应布设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线路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不应小于1万人次; 2、线网应衔接大型商业商务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及对外客运枢纽、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城市人口及就业密集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地区; 3、线网应提高沿客流主导方向的直达客流联系,降低线网换乘客流量和换乘系数。” 目前国务院批复的8条轨道线路为我市主要骨干轨道网络,串联各区域重要的商业商务中心、行政中心、客运枢纽、会展中心、大型的居住组团等,重点考虑职住人口布局,解决大规模的商务、办公通勤客流。 对于教育园北区,根据轨道线网的客流预测初步成果,从客流规模上看,主要客流为教职工及周边居民的通勤客流,在校大学生日常出行客流(因大部分为住校,日常通学客流较少),节假日上方山动物园的旅游客流及考试期间较大规模的考生客流。因此,该片区轨道出行需求较为旺盛,需要通过加密轨道线网,满足该区域的轨道交通需求。 关于该片区的客流流向,根据客流预测的初步成果,利用2018年公交刷卡数据和手机数据分析,教育园北区的客流方向以南北方向与狮山片区联系和往东与姑苏联系较强,而往西方向与胥口的联系较弱。 对于你们所提出的支线轨道方案,线路东段以教育用地为主和部分居住区,线路西段以工业区为主和部分居住小区,南部紧靠上方山,一方面需要考虑沿线客流强度和客流流向,另一方面,还需考虑轨道运营管理、以及车辆基地的停放、维修、保养等等一系列问题,可能需要增设车辆基地(占地较大)。因此,单独建设支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较低。 在本轮线网规划中,我们已经考虑了加密该片区的轨道线网,规划了联系3号线及5号线的轨道线路。根据阶段性成果,规划了一条南北向的23号线(暂定)轨道线路,一方面考虑覆盖教育园北区的大量出行需求,另一方面根据主要客流流向,强化国际教育园区域南北向的对外交通联系,加强狮山核心区与国际教育园北区、国际教育园南区及吴中太湖新城的联系,并与1号线、3号线、5号线、7号线、8号线等线路进行换乘,融入轨道网络,便于你们所提到的片区市民及师生的出行。对于木渎南部、胥口南部、太湖国际湿地公园等区域,根据各组团客流主要流向,在新的线网中已由轨道5号线及新的轨道新路进行覆盖。规划线网还在不断深化完善过程中。 因此,对于教育园北区的市民及师生出行问题,我局认为近期可以通过与轨道交通3号线石湖北站进行换乘的方式,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远期在线网规划时已考虑对该区域的轨道交通覆盖,通过融入轨道网络进行网络换乘,便于市民及师生轨道交通绿色出行。 衷心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年5月31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