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关于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3:5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民进苏州市委员会 | 建 议 号: | 034 |
标 题: | 关于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我国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儿科医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根据《2017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国每千人口对应的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31人,而每千名儿童的医师配比却仅为0.55人。略高于2015年的配比0.43,但与美国的1.46相比差距很大。我国2020年要达到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0.69的目标,目前距此儿科医生的缺口高达约3.2万名。 一、我市儿科资源情况:我市全设置儿科机构数76家,其中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38家,二级及以上专科医院(儿童医院)1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家。姑苏区、工业园区、昊中区、高新区、相城区等设置儿科机构数27家,其中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11家,二级及以上专科医院1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家。全市儿科医护人员共2414人,医生1063人、护士1351人。其中县市共970名(医生472人,护士498人),城区儿科医护人员共1444名(医生591人,护士853人),城区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共1188人(医生471人,护士717人),母子保健中心共151人(医生56人,护士95人)。《国家医药卫生人才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已将儿科医师作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纳入规划。苏州市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儿科医生紧缺现象也很突出,如常熟2017年比2016年儿科门诊数量增加了22%。现有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越来越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我市儿科资源面临的问题:1、儿科服务资源总量稀缺,配置结构不尽合理。55%以上的儿科床位集中在城区医疗机构,城区的床位90%以上集中在城区三级医疗机构。综合医院普遍不积极发展儿科,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半数没有儿科病房,也没有开设儿科。二级以下的医疗保健机构很少设置儿科,没有儿科病房。综合医院通常将儿科看成“赔钱科室”,儿童就诊重复检查多、难度高、晚间就诊多,加之儿科用药量小、投入大、收益少、压力大等原因,常被设置成最小规模,床位少,专科医师更少。2、儿科人才缺乏。儿科医生培养不容易、报考不积极,流失非常多。1999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目录调整,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此后,国内医学院陆续撤销儿科专业,切断了儿科医生的稳定来源。某省医学院儿科研究生,一年只招到两个,还是因为分数不够调配而来。儿科医生工作量大,风险高,压力大,但收入低。病孩不听话、容易哭闹,家长心急如焚常常投诉甚至闹事,儿科就诊的环境比急诊科还差。同时,大多数医务人员的绩效奖金跟病区收入相关,儿童患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比例较成人少很多,所以总体的医疗费用较少。据统计,儿科医师工作量是其他医师的2.4倍,但是收入是非儿科医生的76%。超负荷工作与不成比例的收入致使医学生毕业后不愿意选择儿科,儿科医师换岗、离职的现象也较其他专业多。儿科人才分布不平衡,在职的儿科医师中高级职称儿科人才集中在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和苏大附儿院。儿科人才培养机制缺乏。3、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没有有效落实。市、县两级缺少独立建制的儿童医院,综合医院未全面开设急诊和儿科病区,社区服务中心不能全面提供儿科诊疗服务。从县级市常熟为例,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在儿科床位设置和儿科医师配置方面,已高出全国县级市平均水平,但就诊疗服务人次、出院病人管理等方面,儿童医疗服务能力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就诊的需要。另外,家长对儿童就医要求越来越高,以苏大附儿院、县人民医院为首选,导致此类机构的床位和门诊量近年来一直呈超满负荷状态,2017年出院量19709人次,三家市级医院占63.74%;门急诊量848080人次,三家市级医院占60.32%。从时间段来看儿科也有非常高的特殊性,12月份是一年中门急诊量最高的月份,占总门急诊量12.97%。调研中有反映儿童医院儿科候诊排队达百号以上,也不乏从园区到景德路两个儿童医院来回奔波求诊的案例。 三、建议如下:1、增加儿科资源配置,完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在合理布局全市医疗资源的同时,充分考虑儿科的特殊性和公益性,注重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的儿科建设,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儿科(新生儿科)病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在城区建成三级妇幼保健院,在县级市建成二级妇幼保健院,以进一步补充儿科资源配置。2、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儿科医生招聘引进力度。人社部门在每年卫计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中,将儿科作为紧缺专业,相应多设置儿科岗位和降低开考比例,鼓励医学毕业生到儿科工作。二是加强儿科医生培训教育力度。积极推进儿科进修项目,全方位、分层次加快儿科骨干人才培养。安排专项培训,鼓励儿科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在岗专升本等学习,提高儿科人员的学历层次、素质及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向上级部门、教育部门呼吁,增加医学院校的儿科专业招生规模,探索实施儿科医生免费培养或定向资助方案。3、从制度上优先保障儿科医生的待遇。建议在绩效考核方案中突出对儿科等紧缺医疗人才的倾斜和激励,儿科医生寒暑假工作量暴增,流感等高发期超负荷接诊等特殊情况,应在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鉴于目前儿童看病难问题严重,建议政府设立儿童医疗专项经费,根据在各院门诊、住院的儿童人数等数据下拨补贴给医院或医护人员,便于更好解决儿童健康问题。4、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儿科服务能力。组建儿科专科医联体,推进儿科分级诊疗,建立儿科医疗服务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推动组建“儿科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儿科—社区全科”的纵向儿科医疗联合体,确保医联体能真正实现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实现有效的儿童医疗服务从市级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流。综合性医院儿科和社区医院儿科服务能得到提升,区域性儿科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会 办 |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财政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31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34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苏州市委员会: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对提出的《关于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我委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儿科发展,出台了“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全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又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围绕儿科建设,我市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补功能型短板,完善儿科体系建设 1.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该方案明确新建一所三级市妇幼保健院,选址在相城区,弥补我市无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体系不足,促进医疗救治水平特别是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能力的提高。项目规划用地约130亩,设置床位800张,其中妇产科600张、儿科200。现已完成选址,2019年内开工建设,预计到2020年完成基础建设。 2.苏州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中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儿科门、急诊、病区,加强儿科能力与内涵建设,形成以苏大附属儿童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为龙头、二、三级综合医院儿科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全市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3.探索儿科医联体建设。由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牵头组建儿科专科医联体,推进儿科分级诊疗,建立“儿科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儿科—社区全科”的纵向儿科医疗联合体,实现有效的儿童医疗服务从市级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流。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促使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二、加大儿科人才培养 1.鼓励高校服务儿科人才培养。苏州大学作为作为区域内主要培养儿科人才的院校。1990成立儿科学系,是全国最早的儿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18年9月,苏州大学首次招收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学生,加大儿科专业的培养力度。 2.优化儿科人才结构。2017年、2018年出台实施了“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全国导师制”,将专家团队“引进来”和本地骨干“送出去”双向培养。 3.强化儿科医师培养。2017年出台的《苏州市儿科进修学院工作方案》,儿科医师进修学院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儿科医师,通过临床和理论相结合的,阶段化、规范化的培训最终实现全市儿科医疗卫生队伍同质化。让基层医疗机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逐步掌握儿科相关临床诊疗技能,具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危重疾病的鉴别转诊能力,为完善儿科医疗分级诊疗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修学院加快了苏州市儿科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了基层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 4.重视并加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儿科人才临床培养的重要渠道。苏大附属儿童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近几年的儿科住院医师已培养儿科医生约300人。 三、市级财政增加儿科资源供给 1.按具体项目对省属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给予经费支持。2011年-2020年每年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建设项目给予1000万贴息,供给1亿元。 2.积极保障即将建设的儿童健康发展中心、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所需的市级财政建设资金。 3.继续做好“科教兴卫”、“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全国导师制”的财政经费支撑。 我市将继续通过儿科体系建设、儿科医师人才队伍培养、儿科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完善整个儿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儿科“看病难”的问题。 我市将继续通过儿科体系建设、儿科医师人才队伍培养、儿科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完善整个儿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儿科“看病难”的问题。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5月31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