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61.关于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5 浏览
建 议 人:
崔进文;
建 议 号:
261

标    题:

关于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才,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我市若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建设好高校这个关键平台。全观我市高等院校,数量不少,质量不低,如老牌本土院校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职业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还有许多有名的全国顶尖大学在我市设的各种分校(校区)、研究生院等。但与深圳、杭州这些兄弟城市相比,他们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市学习,如刚刚成立不久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近年在学术排名、影响力方面都直线上升、名声大噪;西湖大学更是放言,要赶超清华北大,挤身世界一流大学。
  据此,本人特就我市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是大力支持本土高校。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职业大学等虽然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但距全国顶尖高校还有不少差距,我市需进一步支持、督促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做大做强。
  二是大力支持已引进的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东南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等均是世界、全国知名大学,但有些高校对苏州分校(校区)的重视程度不够,几乎不安排学生在苏州分校(校区)学习。我市需大力支持、督促这些苏州分校(可校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
  三是继续引起世界、全国知名高校在苏州办学。在世界、全国知名高校中,进一步引进能够在苏州扎根的高校,引进能够在苏州大规模招生的高校。
  四是致力创设一二所全国知名高校。参照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的模式,创设一二所苏州自己的全国顶尖高校。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教育局
会 办 苏州市财政局;昆山市政府;太仓市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8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61号提案的答复
崔进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苏州高等教育基本情况
  多年来,苏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公平发展、创新发展,特别注重发挥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苏州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结构逐步优化,资源多方汇聚,内涵不断提升,特色日益鲜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扩展规模,优化布局。全市现有普通高校26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高职院校17所、独立学院4所,现有在校学生规模达23.56万(不含5年制高职),其中博士研究生1788人、硕士研究生13801人、本科生113259人、专科生104720人,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6143人。形成了省属、市属、市(区)属高校的完备层次,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等类型多样的局面,更是构建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国际教育园的高校集聚地,基本形成了与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目前,在苏高校毕业生在苏州就业率分别为研究生49.2%、本科生53.6%、专科生57.04%,体现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大量人才也有力支撑了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汇聚资源,协同创新。师资队伍整体提升,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目前,在苏高校拥有专任教师1249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24人、副高级职称4166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4215人、硕士研究生4724人。目前在苏高校拥有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1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还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等顶尖人才,优秀青年教师也不断成长。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汇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还引进中科院、中科大、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众多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设立研究院所,国内外高校在苏州设立了大批研究院所,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获得新的提升。独墅湖科技创新区获批国家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三是深化内涵,错位竞争。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促进在苏高校明确定位、聚焦内涵、注重特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省示范性高职建设。苏州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有11个学科进入全球学科排名(ESI)前1%行列,位居全国第20位,其中化学和材料科学跻身前1‰,超过了全国很多“985工程”高校。苏州科技学院成功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幼儿师范成功升格为高职院。全市17所高职院校中拥有国家示范、骨干院校2所、省示范院校7所,省高水平院校3所。各院校突出各自优势、重点学科发展,形成错位发展,良性竞争。
  二、主要举措
  一是建设东区西园,发展集聚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东区”指的是以培养本科及研究生人才为主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该区拥有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等综合性大学,以及中科院、中科大、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的校区、研究生院和研究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也在此设立了独立的研究院(所),是国家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目前,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聚集了各类高校及分校区29个,研究生院2个(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蒙纳士联合研究生院),研究院14个(国内高校设立9个,国外高校设立5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代顿大学),国家级研究所或其分支机构13个(中科院纳米所、医学科学院系统所等)。
  “西区”指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苏州国际教育园,目前入驻了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14所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基本涵盖了本科、专科、中职以及终身教育、职业培训等的多种办学层次和类型,在校师生近10万人。
  通过建设东区西园,集聚高校资源,在苏州城市两翼初步建成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探索出了一条以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为理念,以产业关键人才培养为引领,以优质教育资源聚集为特色,以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为方向的发展新路。
  二是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城市和高校共同提升。按照“名城名校、创新驱动、协同提升、融合发展”总体要求,2016年,市政府与苏州大学签订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的相关协议,聚焦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政府咨询、文化建设等方面,分三年开展了26个项目。大力开展省市共建,支持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重点项目建设,2016-2018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3.3亿元。2018年,市级财政安排了5000万元,支持昆山杜克大学二期建设。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为每个用人单位提供了年度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人才补贴,全面支持学校内涵发展。
  三是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提高城市开放水平。我市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的方式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一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大学资源,成功举办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吸引了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众多世界顶尖大学在苏设立研究机构。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TAFE、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国内唯一的德国工商业联合会培训及考试中心和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先后落户苏州。另一方面,我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向外推广苏州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经验。成立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了中国在海外办大学的先河。承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长高峰会”,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几十份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全市高校和职业院校每年招收境外留学生和短期交流生4000多人次。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双元”育人。颁布实施省内首个校企合作规范性文件《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从制度层面引导和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成立苏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建设“苏州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16个市级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为密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区域合作创造了条件。出台《关于推进苏州市职业院校企业学院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意见》,引导各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学院建设,培养有特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五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引导在苏高校和职业院校明确定位、聚焦内涵、注重特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国家、省示范性高职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全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完善全市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其中很多指标列入了年度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形成各级政府合力推动的良好局面。
  我市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5年以来,全市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每年都超过20亿元,2018年度达到29.62亿元。地方公办高职院校实际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超过省属院校每生每年13500元的标准。中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超过1.9万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达5150元。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省定标准,其中市直属职业学校按照1500元安排。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拟从三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20”条。尽快研制出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深化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办法》等文件,重点围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方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二是优化高等院校布局结构。深化落实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结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修编,加快制定苏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我市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规模结构,调整优化我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使高等教育发展与苏州城市发展相同步,甚至适度超前。协调支持新一轮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项目的策划和协商,支持苏州大学建设双一流高校,支持苏州大学吴江未来校区建设。协调支持与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新一轮省市共建重点项目的策划和协商。加快推进通过独立学院转制、高职院校资源集聚等方式,创新建设一所市属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苏州城市大学。
  三是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力度。中德合作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12月太仓市政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太仓德国企业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四方联合开展国内首个中德双元制本科培养项目,为德资企业输送紧缺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该项目从2017年首批招生,至今已开展两批合计44人培养。计划以此项目为发端,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积累办学经验,努力创建国内首个中德合作应用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2018年,太仓市政府从提升城市能级和产业发展水平出发,与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探索军民融合、校地融合发展新路径,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目前,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已启动运行。西交利物浦大学占地540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含预留二期5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该项目已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将于2019年4月29日开工,2021年9月投用,满足不少于5000名本科生的学习、科研、生活需求,大数据、机器人工程等首批6大专业已获得教育部批准。西北工业大学占地1576亩,总建筑面积94.3万平方米(含预留三期33.9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该项目已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将于2019年8月底实现首期开工,2021年9月实现首期23.4万平方米投用,2023年9月实现二期37万平方米投用,一二期全部建成后将开办不少于10个学院、10个研究中心、17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博士后流动站,满足不少于6000名国家统招本科生和4000名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需求。两所大学落地太仓,终结了太仓没有高水平大学的历史,对提升苏州高等教育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19年3月16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双方将在促进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办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为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根据协议,双方将采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产业发展”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个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型特色研究生院、一流的国际学院和一批一流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拟选址在苏州高新区,总体规划面积约2000亩。
  四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在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重点支持在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高职院校分批引进大国工匠与技能大师。紧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搭建高校发展共同体平台,引导在苏高校分类发展、错位竞争和成果共享。苏州工业园区也将全面实施“入区院校二次提升”计划,全面提升高校内涵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
  五是进一步发挥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作用。2013年以来,市教育局牵头在原有的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框架下设立教学、学工、后勤和产教四个联盟,以项目推进,不断密切在苏高职高专院校联系,强化内涵建设。每年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项目经费支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起到了创新和示范作用。2019年,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拟牵头成立苏州高校发展共同体,把在苏本科高校纳入,形成下设苏州本科高校联席会议和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两个主要平台,附设各条线工作的子联盟,形成高校抱团发展、共同提升的良好局面。
                                                                                       苏州市教育局
                                                                                  2019年5月27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