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关于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加强非遗内容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邹英姿;李红; | 建 议 号: | 159 |
标 题: | 关于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加强非遗内容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其他艺术形式一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的血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美术史就是工艺美术史,将它们系统和完整的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情怀。了解这些文化瑰宝,不但能够丰富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开拓眼界,也能引领我们走向继承和保护我们祖先文化宝藏的道路。学习、尊重历史文化,继承弘扬精神文明,当从娃娃抓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新时代教育“首要任务”提出要求,其中就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非遗项目中的许多内容都与美术相关,且经历史积淀,匠心传承,成为美术文化中的经典,这些,都足以成为美育的载体。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采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教材,其中除个别年级之外,每个年级的美术课本中都有与手工艺的课程设置,共计有四十多个科目近六十个类别,基本涵盖了我们国家非遗手工艺术的各个方面。 那么,非遗内容在学校美育课程中教育实施的情况如何呢? 调研发现,在江苏省内,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美术课程中非遗和民间艺术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学校对此项内容的重视程度,实施过程中的专业程度,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时间保障情况和人员配备情况等。 调研发现,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要素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专业能力强,就能给予学生丰富的美的体验和专业的引领。相反,就只能照本宣科,将美育简单化为传授美术知识。有的学校提供了好的范例。其一,教师本身专业。如,徐州的一位中学老师,本身是徐州泥塑的非遗传承人,他就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了徐州泥塑内容,能让学生们获得专业的指导,获得更为深入的认知体验。其二,与专业人士合作丰富美术课程。不少学校采用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的方式展演课程内容。如,南京五老村小学十多年来不断与被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将花灯、风筝、脸谱、剪纸、面塑、书法、水墨画等课程上的内容鲜活的带进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其三,外聘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艺术学院的教授,以兴趣班等形式传授民间手工艺的技艺,丰富美育内容。 但是,能够长期坚持,将非遗内容与美育课程充分融合的学校实属寥寥。不仅不能做到无缝对接,融入现有课程还相对困难。主要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进入学校开设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引入课程需要有教育部门认定;另一方面,每一个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业务范围都是单一的门类,依靠校外专家开设的只能是课外兴趣班,它往往只能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而未能完全符合规范的美育课程的要求;此外,执教者参差的课程理解力和课程实施能力也阻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 综上,我认为,中小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非遗文化内容的教学有待加强,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合作编制美育课程教材,适当突出美育教育课程中的非遗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征询非遗传人的意见,规范非遗内容的传承教学方式。可以组织非遗传人根据相对统一的标准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相关读本,分文化内涵和工艺实操等板块,以此作为美术课程的补充。同时,突出我市地方特色,补充和完善美术教材,强化乡土内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比如刺绣,课本上介绍的是苗族刺绣,而对于苏州而言,苏绣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名片,值得重点介绍;还有苏州的檀香扇工艺、红木雕刻、苏作家具;苏州玉雕;苏州漆器;苏州织锦;桃花坞年画;古籍修复;苏州泥塑;造园技艺、古建技艺、金砖工艺、砖雕技艺、香炉铸造、金属工艺等项目在国内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海内外知名的影响力。以上这些内容都可以进入本地的美术课堂教学,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特点,引进当地特色民间艺术门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强项,做到“一校一品”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 2013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辑出版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丛书》,该丛书按照地域特点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卷,内容涵盖:项目描述、传承人传记、赏析与讲解等内容。丛书出版的目的是走进安徽省内的中、小学课堂,向中、小学师生介绍身边的非遗项目,激发他们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2018年七月,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也出版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学低年级读本、小学高年级读本和中学生读本丛书。这些读本都将作为部颁中小学美术教材的辅助材料进入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这对从小开始向我们的孩子普及家乡的非遗瑰宝和民间艺术,唤起他们对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喜爱,将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编订教材资源的借鉴。 二、加强师资培养 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环节中开设进修课程,系统传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的课程,不断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开启专业人员辅导机制,设立专家库,引入非遗传人专项培育课程,为教师进修提供便利;设立互动交流平台,帮助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三、加强专项专业督导 美术和手工艺术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学生对美的认知往往存在于观察、感知、操作等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近鲜活的实物,亲历创作的体验是必要的教学要素。有的学校在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忽略体验,将对非遗内容的教学弱化为知识传授,这无疑是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误解,也不利于学生真正走进非遗,亲近非遗。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希望能更专业,更符合非遗本质和教育规律。为此,可以引入督导机制,让非遗文化和教育教学专业人士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督导过程中,保证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实际提升教育效果。 四、加强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好专家引入项目,在扶持非遗工作的同时号召非遗传人开展公益助教活动,引领非遗传人将文化传播作为自身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推介非遗专家进校园,授技艺,传文化。 五、加强资源保障 在保证美育教育有效落实的基础上,督查非遗内容教学的有效实施。如,适时督导课时的落实,师资力量的落实,开展方式的落实,有针对性内容的落实,资金和教具的落实等。 江苏是文化大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大省,苏州在经济和文化上更是领先于江苏省内的其他兄弟地市,在非遗保护上也应该走在全省的前列。早些年江苏的工艺美术行业领先于全国而现在却后继乏人,也是由于我们的孩子对于身边的乡土文化缺乏了解,对于家乡的宝藏缺少认同。如果孩子们从小能在课堂上学习到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爱,对故土的情,使他们终生受益,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做出更大的贡献。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会 办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13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59号提案的答复 邹英姿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加强非遗内容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非遗项目进课程 包含民间美术工艺在内的非遗内容在我市中小学使用的国标美术教材中都有体现,特别是苏州地区所产生的地方性工艺、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在教材中有着突出的呈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都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除了国标教材内容以外,苏州有不少学校也会根据自身地理环境、位置、办学特色和办学历史等方面引入非遗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如横泾小学的苏扇工艺画扇教学,市实小的缂丝教学,镇湖小学的苏绣,桃花坞小学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旅游财经高等学校檀香扇和核雕制作等。 二、关于非遗项目进校园 除了国家课程以外,我市还坚持面向学校,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重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传习所、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学生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促进了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知,激发了他们对我市非遗及地方特色文化的热爱,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目前我市已建设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等10个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基地,吴江区命名了多所学校为“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地”,涉及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多个非遗门类。张家港市在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基础上,还注重加强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督导考评,积极营造“注重传统文化,非遗保护从娃娃抓起”的工作常态和良好氛围。 我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包含小学、中学及职业教育全学龄段的非遗课程。各市区均有相关教材的编制,如姑苏区先后编制了昆曲、竹刻等校本教材;吴中区编制了光福核雕、香山古建、船拳、苏绣和水乡妇女服饰等教材,还将东山台阁、东山猛将会、碧螺春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编入东山中心小学课外读物教材;吴江区编制了芦墟山歌、同里剪纸、同里宣卷、平望灯谜、蚕丝被制作技艺和苏南花烛制作技艺等教材;常熟市编制了评弹、谜语、锡剧、山歌和古琴等非遗教材;太仓市编制了江南丝竹和滚灯等非遗教材;高新区的非遗校本教材有苏绣、核雕和竹编等,其中苏绣项目还编撰了双语版,《绣中奇葩》曾获苏州市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 三、关于下阶段工作 苏州市教育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坚持把“非遗进校园”活动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持续长效地开展,借力非遗资源和专家资源搭建好平台,满足学校和学生们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 下阶段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形成工作合力。非遗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协调多方资源,并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对于资金、师资等要有具体落实。二是要推进基地建设。下阶段要继续推动学校做好以非遗为素材的校本教材开发,积极推进学校非遗传承教育基地的设立和建设工作。三是要延展共享层面。不仅要在公办学校推进非遗文化教育,也要推进非遗进农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促进外来子弟对苏州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覆盖面要更加广泛,将非遗文化有效分享到各个版块。通过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和教育电视共同开发制作非遗项目的微视频、微课程等试点项目,依托电视媒体资源和苏州教育线上学习中心进行宣传推广。四是要加强师资培训。组织非遗项目的专项师资培训,通过对校外专家、非遗传人等进行教育学相关等内容的通识培训,以及对学校教师进行非遗内容专业培训,以此提高非遗文化的教学水平。 感谢你们对苏州教育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苏州市教育局 2019年5月10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