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关于保护苏州日渐消失的银杏和板栗树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5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宋甫林;沈建;周云祥;龚刚;朱永平;王珊;徐江;施德明;宁春生;姜红卫; | 建 议 号: | 277 |
标 题: | 关于保护苏州日渐消失的银杏和板栗树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苏州种植洞庭银杏、板栗的历史久远。洞庭银杏俗称大佛手,是全球银杏中最优良的品种,宋朝时就列入贡品,深受帝王称赞,每年十一月下旬苏州的银杏树叶一片金黄,成为苏州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洞庭银杏营养成份十分丰富,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国外从白果中分离出2种核糖酸梅,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白果中含有很高的抗酸老物质,还有很强的抑制癌细胞扩散作用。苏州的板栗被誉为“干果之王”,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营养和保健作用很突出。银杏和板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苏州人民的宝贵财富。 一、苏州银杏、板栗的种植和售价现状: 2013年苏州银杏种植面积4000亩,板栗5000亩,至2019年银杏种植面积已减至3000亩,板栗种植面积减至4000亩。苏州银杏总产量从2013年2500多吨减至2018年苏州银杏产量200多吨,苏州板栗总产量从2013年2000多吨跌至2018年800多吨。 90年代初苏州一级银杏收购价30元/500g,之后逐渐跌至1997年25元/500g,2018年5元/500g,板栗收购价90年代初是5元/500g,至2018年是7元/500g,几乎没有跟上物价上涨幅度。 二、导致苏州银杏、板栗逐渐消失的原因: 90年代我国的银杏以出口为主,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银杏出口受到影响,出口大幅减少,收购价从30元/500g一路降至25元/500g以下,销售从出口逐渐转为以内销为主。90年代初我们江苏泰兴和山东等地大量培育嫁接银杏苗,种植上百万亩嫁接银杏,2000年后全国银杏产量急剧上升,至目前全国银杏总产量为1.4万吨左右,产能严重过剩,直接影响了苏州银杏的销售价格。苏州银杏从原来的供不应求,逐步变为严重滞销,收购价从25元/500g一路跌至3-5元/500g,另外多年来苏州的银杏板栗销售都还是传统的带壳销售,包括包装也是传统的一筐一筐的粗包装,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越来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理繁琐的银杏、板栗的剥壳。这些年来也没人为银杏、板栗在电商上销售过,以后这些原因,都是目前苏州银杏、板栗严重滞销与价格跌至谷底的主要原因。价格的低迷导致收购减少,销售减少,农民收入减少,严重打击了农民对银杏,板栗树的日常管理和再种植积极性,还有很多银杏、板栗树被农民砍伐或低价卖掉,导致农民果园地里的银杏、板栗树因缺乏管理而逐渐衰弱甚至死亡。所以保护银杏、板栗树在苏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银杏、板栗树的保护力度,在农村最简单也最见效的办法就是提供对农民的补贴,目前吴中区对古银杏树每棵补贴200元还是提高不起农民的积极性,建议每棵补贴至500元。 2.对苏州银杏、板栗的品种特性、营养价值多做一些公益科普宣传,让更多消费者去深入认识银杏、板栗,每年11月中旬银杏叶和板栗树都是一道靓丽的应季风景线,让市民在欣赏美景的时候还能选购银杏和板栗果,还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值得去做的事情。 3.保护苏州银杏、板栗,补贴为辅,根本措施还是要走市场化道路,产区各合作社和经销商户应该齐心合力改变现在的销售模式,可以采用银杏、板栗仁剥壳去膜小规格定量包装冷链销售模式,这样既方便了消费者食用与贮存,还能实现电商销售,让苏州银杏、板栗走向全国销售。建议农业农村局设置苏州银杏、板栗树产业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希望经过各方的努力,在今后几年内重新培育起苏州银杏和板栗的消费者市场,让农民增收,让古树保护走出一条新模式道路,让苏州的生态更加美好和多样化。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 |
会 办 | 苏州市财政局;吴中区政府;;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30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77号提案的答复 宋甫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苏州日渐消失的银杏和板栗树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苏州市银杏、板栗产业发展情况 苏州洞庭东山、西山有银杏的记载始于晋朝,人工栽培银杏始于唐代,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即有大量生产。洞庭东山、西山曾是江苏省银杏重要生产地之一,所产银杏也是全市传统出口产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90年代后,由于效益驱动,很多地方特别是周边地区大力发展银杏,产量急剧增长,冲击了银杏市场,导致我市的优质银杏果价格一落千丈。近年来,我市不断开展果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优枇杷、杨梅等果品,由于枇杷杨梅的高效益,果农对枇杷、杨梅精心管理,进而导致对银杏等低效益果品的管理欠缺,使我市银杏产业有所萎缩。全市银杏面积从2005年的4246亩、产果564吨,消减到2018年银杏面积3028亩(吴中区2978亩)、产量271吨、产值209万元。 早在唐代,苏州洞庭山就已经开始大量人工栽培板栗,清乾隆《太湖备考》载“栗出东西两山,东山西坞者尤佳”。苏州市主栽板栗品种有九家种、油毛栗、大毛栗、槎湾栗等。因板栗生产管理要求不高,在21世纪初,我市板栗有较快发展,至2005年,板栗种植面积6227亩,随后板栗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截至2018年我市板栗面积6228亩(吴中区6098亩)、产量471吨、产值667万元。 二、苏州市银杏、板栗产业相关扶持政策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市级财政于2015-2017年连续三年安排3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已列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的银杏等的保护复壮工作。吴中区于2015年出台了《吴中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吴政办〔2015〕80号)和《吴中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扶持资金实施办法》(吴政办〔2015〕127号),对达到标准的银杏、板栗树列入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按照补贴标准每年补偿一定的金额。其中一级古树名木扶持标准为1000元/株;二级古树名木扶持标准为500元/株;古树后续资源扶持标准为300元/株。目前,吴中区有4棵板栗树和90棵银杏树列入市级古树名木保护,另有11000余棵银杏树被列入了古树后续资源。2016-2018年用于板栗、银杏树的补贴资金累计达330万元以上。 三、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信心不足。由于市场变化,近几年银杏果、板栗价格持续下跌,老百姓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加之本地没有加工企业,银杏叶、果和板栗产品销售困难,种植户收入没有保障,产业效益低下。同时枇杷、杨梅等近几年效益大幅增长,导致大部分农民对银杏、板栗管理不够重视。 (二)技术普及率低,生产能力受限。近些年来,银杏、板栗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方面缺少大量、细致的工作,技术普及程度较低,一些重要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上难以落实到位。例如:人工授粉作为银杏增产增收的关键技术尚不被大部分种植户所掌握,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很不到位,导致许多银杏开花树尤其是成年大树因为未授粉而不结果;板栗在生长后期修枝管理不到位,树形杂乱、树冠郁闭,影响产量。 (三)产业开发落后,销售渠道受阻。我市银杏、板栗主要集中在吴中区,以一家一户经营管理模式为主,目前尚未形成龙头产业,仍然以出卖银杏果、板栗等初级产品销售为主,档次不高,几乎没有从事银杏、板栗加工的企业,与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此外缺乏专门的营销团队,导致大部分果品只能在当地销售,经济效益低。 四、下一步计划与举措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政府做好保护引导、市场决定产业发展的原则,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在银杏、板栗的深加工、展销和网上电商等方面作适当倾斜,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二是提高复壮保护水平。进一步巩固保护成果,善待银杏、板栗资源,坚决杜绝人为破坏银杏、板栗资源的现象,尤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银杏古树的保护工作,对现有银杏、板栗加强管护,落实好施肥灌水、扩穴改土、整形修剪、人工授粉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三是拓展经营销售渠道。加大银杏果、板栗仁的精深加工力度,开发适用的剥壳、去膜等先进的设备,不断提高我市银杏、板栗深加工、精细加工能力。支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形成合力,统一收购,对外销售。引进新型销售模式,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苏州银杏、板栗产品走向全国。 四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结合现有银杏、板栗资源,着力推动银杏、板栗产品制造供给侧能力提升,打造银杏、板栗产业升级新样板。同时,形成“银杏+”“板栗+”双线互动,以旅游、商贸等三产服务业为抓手,带动一二三产联动,实现“农工旅文科”五链融合,兼顾配套产业及延伸产业,形成完整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5月16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