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02.关于加大灵天线花岗岩奇石景观保护与科普力度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建 议 人:
侯爱敏;
建 议 号:
202

标    题:

关于加大灵天线花岗岩奇石景观保护与科普力度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花岗岩”是我国著名花岗岩体之一,在国内与黄山花岗岩、八达岭花岗岩及南岭花岗岩齐名,是江苏省内唯一一处花岗岩地貌景观保护地。以灵岩山——天平山一带为核心的区域(简称“灵天线”)是苏州花岗岩典型地质地貌遗迹和人文景观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这一带不仅集中了因独特的地质构造、风化过程而形成的飞来石、醉僧石、望佛来、石桃等等奇绝景观,也孕育出因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吸聚而来的独特人文足迹,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教学和科普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景观的价值仅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士圈子中,许多到灵天线踏青游玩的市民游客根本不了解这些奇石景观背后蕴藏的精巧地质构造机理与深厚人文历史,不仅不会主动加以保护,甚至还因为攀爬、留影、刻字、抛扔垃圾等行为而无意识地损害这些景观。不少著名的花岗岩奇石景观因植被藤蔓丛生缠绕、人为破坏而加剧了风化、损坏过程,如天平山北寒山岭花岗岩上的历代摩崖石刻已风化严重,景观价值堪比黄山飞来石的醉僧石(又称痴汉等老婆)因杂树环绕、人为攀爬已岌岌可危,民国时期的“七人撑伞”如今已少了“两人”,只剩下“五人撑伞”......
  由此可见,加大对灵天线花岗岩奇石保护与科普力度刻不容缓,建议:
  1、加大保护力度:对灵天线花岗岩重要奇石景观的保护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清除周边景观遮挡物,对可能加剧风化进程的杂树、蔓进行清理,对由于长期风化而濒临变形甚至破碎的景观进行加固,对人为损害严重的景观区域设置围栏,最大限度确保奇石景观资源处于最佳状态、最优视角,并延续尽可能长的时间。
  2、加大科普力度:在灵天线主要的花岗岩奇石景观周边树立标示牌,全面介绍该景观形成的地质历史和人文历史,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其价值,不仅收获更深入的知识,还能够自觉参与到保护活动中。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会 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14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号提案的答复     
侯爱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灵天线花岗岩奇石景观保护与科普力度的建议》收悉。我局通过座谈交流、现场踏勘、落实建议等办法,着手开展灵天线花岗岩奇石景观科普与保护工作。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提高对苏州花岗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苏州花岗岩”是我国著名花岗岩体之一,以灵岩山、天平山一带为核心的区域是苏州花岗岩典型地质地貌遗迹和人文景观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集中了因独特的地质构造、风化过程而形成的飞来石、醉僧石、望佛来、石桃等奇石景观,也孕育出了因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吸聚而来的独特人文足迹,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教学和科普价值。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划入我局,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一项光荣的责任。经前期调查摸底,我局认为加强灵天线花岗岩奇石景观的科普与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对于保护苏州花岗岩独特的地质地貌和人文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花岗岩科普标识牌的设立工作
  经过前期与政协委员、市地学会专家团队进行沟通座谈,初步了解了我市花岗岩的分布、现状及需要保护的景观点的数量和位置,整理了灵天线花岗岩科普展板及保护内容,制定了科普保护工作方案。组织木渎镇政府和天平山景区管理处就灵天线花岗岩奇石景观科普与保护工作进行了协调,开展了现场勘查、科普标识牌方案设计、标识牌制作安装等工作,目前科普标识牌的方案已确定,安装设立工作将于5月底完成。
  三、加大对灵天线花岗岩的保护力度
  由于长期风化侵蚀、植被藤蔓丛生缠绕、以及游客攀爬刻字等人为原因,有些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较高的灵天线花岗岩受到了破坏,如天平山北寒山岭花岗岩上的历代摩崖石刻、以及“醉僧石”“五人撑伞”等景点损毁比较严重,亟待进行保护。目前,我们初步清除了周边杂树、藤蔓等景观遮挡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奇石景观的最佳展示状态和最优观赏视角。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地质遗迹生态资源的保护监管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地资源遥感监测系统,广泛开展地质科学普及活动,积极为建设苏州花岗岩地质公园创造条件。
  感谢您对苏州园林绿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2019年5月14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