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关于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翁春强; | 建 议 号: | 152 |
标 题: | 关于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为解决部分家长接送难问题,2017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当前,很多城市都在探索解决中小学“三点半”难题,我市张家港、常熟、吴江、昆山及城区部分学校勇于实践,作了积极尝试。从试点情况看,受诸多因素限制,我市中小学课后服务总体遇冷,问题困难不少,还不尽如意,尤其是参加学生少,有的仅10%左右,服务内容单一,以集中看护为主,家长满意度不高。调研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原因值得重视,一些制约课后服务开展的瓶颈亟待破解。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尚未形成共识。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至今仍意见不一,争议不断。家长虽都持欢迎态度,但诉求多元,期望过高,多数希望学校应以辅导为主、看护为辅,有助于提高成绩,故对“扎推式”看护的课后服务不太满意。而学校出于安全、管理、经费等因素也是顾虑重重,不敢放开手脚。老师大多热情不高或持反对意见,认为加重教师负担,增加额外工作量,并且牺牲休息时间,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其次,在服务保障上明显准备不足。目前,我市尚未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细则,现实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全问题、责任边界、工作范围、资金保障、补贴标准等如何落实都需要政府尽快明确。很多学校师资严重缺乏,正常教学已经饱和,工作负担较重,自愿承担课外服务的老师不多;有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最大化利用,不具备多样化服务的条件。第三,在权利义务上地位不平等。当前环境下,开展课后服务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义务无限大,权利无限小,完全是被动、受气的一方。老师付出的是额外的义务劳动,承担的是更多的安全责任;一些家长随意变卦,经常不守时,老师叫苦不迭,个别毫无感恩之心,怒怼、争吵、冷嘲热讽者有之,把老师的牺牲当作理所应当,令人寒心,影响积极性。 综上,建议如下: 一、制定配套措施,落实保障。抓紧组织调研,制定出台我市操作细则,明确实施主体、服务范围、收费标准、资金保障等,充分考虑学校安全管理和教师权益保障问题,准确定位职责、功能和相应边界,明确补助标准,落实激励措施,解除学校和老师的后顾之忧,决不能让他们既受累、又背锅。 二、激发多方动能,形成合力。政府把课后服务设施纳入学校建设范畴,解决功能教室、艺体教具、场地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落实学校自主权,让学校自己决定怎么做,纳入考核体系,与教师评先评优挂钩,给予专项奖励。学校创造条件,严格管理,利用各方资源建立志愿服务队,开展集中看护、作业辅导、兴趣社团、特长培养等契合现实需求的课后服务。 三、深入宣传沟通,凝聚共识。政府和学校加强宣传,有效沟通,一方面让家长认识到这是帮助他们解决接送困难,不是法定的职责义务,主动配合学校和老师,按规则要求去做;另一方面广泛动员发动,消除老师顾虑,加强师德建设,激发工作热情,为推动教育惠民服务的正常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会 办 | ;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15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52号提案的答复 翁春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学生家长反映按时接孩子放学困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站稳人民立场,增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苏教基〔2018〕24号)以及《苏州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精神,苏州市教育局将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作为2019年重点工作推进,并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2月2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苏州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苏府办〔2019〕19号)正式下发。 截至2019年4月9日,全市共有471所中小学(其中434所小学、37所初中)启动实施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区域全覆盖、非寄宿制和无校车小学全覆盖,共有64542名学生(小学44311名,初中20231名)接受课后服务,开设中小学的学生参与占比达10.32%,帮助家长解决了按时接孩子放学的困难,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增强了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举措 (一)属地管理,区域推进。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本区域内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管理职责。各市区根据《关于开展苏州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制定完善区域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一是先行先试地区继续完善服务。张家港市2017年9月已开始课后服务工作,在《关于在全市小学开展“四点半学校”建设的实施方案》(张教(2017)99号)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四点半学校”建设的通知》(电话通知(2019)37号),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工作,扩大学生覆盖面。昆山市2018年9月开始课后服务工作,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在全市小学组织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昆政办发〔2018〕189号),本年度继续根据家长、学生需求完善方案,新学期伊始各校陆续开始提供课后服务。二是其它区域稳步推进工作。常熟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常熟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常政办发〔2019〕33号),太仓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全市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太政办〔2019〕19号),吴江区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吴江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五点钟学校”的指导意见》(吴政办〔2019〕33号),吴中区政府印发《关于吴中区中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吴政发﹝2019﹞49号),相城区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相城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相政办〔2019〕28号),姑苏区教体文旅委下发《姑苏区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姑苏教体文旅〔2019〕2号),园区教育局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好<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苏州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专函》(苏园教基函〔2019〕1号),高新区党政办下发《关于开展苏州高新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苏高新办〔2019〕36号),落实课后服务工作。各市、区均按照市政府文件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研情况、周密筹划部署、稳妥实施推进。教育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相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长效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有阵地、人员有落实、资金有保障。各地提前谋划部署,召开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专题解读课后延时服务实施要求,明确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和实施对象,动员各校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规范管理、确保服务安全。各地重视宣传引导,一方面以温馨提醒的方式对家长、教师进行先期引导,一方面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家长关注热点进行答疑解惑。 (二)学校主体,迅速落实。学校是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主体。各校依据市、区文件精神,做好课后服务的筹备实施工作。一是构建管理机制。由各校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落实,成立管理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出台详细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报名办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内容,建立服务管理、值班、检查监督、安全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执行。建立课后服务团队管理制度,建设以学校教职工为主、校外志愿者为辅的多渠道课后优质服务团队,提高课后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确定服务对象。新学期伊始,各校将开展课后服务的范围、内容、安排和要求等信息及时告知学生及家长,收集好家长的书面申请,统计好服务人数。按照“满足需求、家庭自愿、家长委托、学校服务”的原则,凡学生正常放学后家长接送确有困难的,由家长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与学校签订委托服务协议,学校结合室场、师资等情况,根据学生家庭距离、家长实际工作情况和接送情况确定服务对象。三是严格管理制度。各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课后服务人员责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强化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规划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相对固定的场地来统一安排、专人照管,安排好每天行政值班,并对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相关情况做好记录。通过采取混合编班,集中看护的方式,确保安全有序。四是完善服务内容。各校开展集中完成作业、自主阅读、学习交流等活动,对其中个别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方面的答疑辅导。部分学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资源,通过利用线上教育课堂、精选学校室场、发挥学校社团职能、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外聘专业老师等多种途径盘活各类资源,开展各类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文化、体育、科技化等活动。以田径、三大球、乒乓球、棋类等主运动项目,以戏曲、管弦乐、舞蹈、合唱、绘画、书法等为主的艺术项目,以绘本阅读、经典阅读、课本剧表演等为主的特色项目,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苏州市教育局将做好全市课后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工作,关注各地课后服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各地工作开展的亮点、措施、困难。各地各校也将继续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优化课后服务实施内容,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一)加强调研指导,突出规范实施。苏州市教育局下一步将开展直属学校和各市区课后服务情况调研工作,通过走访调研,对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通过走访调研,对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各校将在前期试运行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课后服务常态化、规范化。根据服务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档案和活动档案,完善课后服务场地,加强学生看护接领的安全防控,不断调整与优化管理制度。 (二)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各校将继续收集家长学生的意见反馈,完善和充实课后服务的课程内容,研发符合学生特质的课后服务课程,尝试更多创新的工作方式,提升课后服务工作的质量。通过线上线下拓展,争取形成多种组织模式,使课后服务活动类型更加多样化,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提高课后服务的水平质量。 (三)健全运行机制,强化实施保障。一是强化师资保障。在前期课后服务工作基础上,下一阶段将努力挖掘各类资源,不断扩大服务对象,补充师资团队。邀请校外专家、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并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为课后服务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制定相应的教师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经费保障。目前省课后服务收费文件尚未出台,市财政局已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市本级课后服务试点工作,主要用于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津贴。下面将根据政策要求,进一步做好资金需求测算和保障工作。 苏州市教育局 2019年5月15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