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关于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创新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21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孙艳;毛文元; | 建 议 号: | 395 |
标 题: | 关于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创新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苏州历来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吴文化的璀璨明珠,探索苏州古城良性发展路径,意义深远、利在千秋。 针对构建机制完善、特色突出、操作性强的古城保护和文化创新生态系统,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高起点规划整体布局,积极腾挪发展空间。深度维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精细打造护城河内14.2平方公里古城“大景区”。以32号街坊为项目试点,探索在全城景区化、交通智能化、产业高端化、服务精准化等方面明确标准、细化规范、综合规划,着力提高古城保护的顶层设计水平。同时,通过环境整治、资源配置、社会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手段,实现住房条件改善,社区品质升级,交通配套提升,放缓苏州古城原住民流失速度并实现部分召回,聚集热爱苏州文化的人群,以达到维护街区软环境的目的,使古街既见物、更见人、人和物完美结合,呈现“苏式生活”的应有面貌。 二是挖掘古城文化内涵,积极丰富现代化传承方式。擦亮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积极通过活化本地文化元素“再设计”、壮大文化资本“新经济”,在文化载体与现代消费之间搭建桥梁。丰富现代化的传承方式,以高科技手段让历史与现实碰撞、传统现代融合,彰显文化艺术魅力。促进世界遗产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活态保护与利用,设计开发交互性强、参与性广的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要素,清理落后营运方式,探索新型旅游模式,打响“姑苏好白相”全域旅游品牌,进一步发挥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的串联功能,开展“徒步姑苏”等系列活动,优化拓展城市微旅行线路。丰富文化旅游体验,开发水上线路、打造苏式早茶、夜市等,以点带面,打造古城整体保护的现实样板。 三是突出古城发展重点,积极践行古城一体化发展思路。其一“打造品质观前”。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观前“传统、特色、名品”聚集,对进驻观前的老字号分类实施不同租金补贴标准,引导外迁老字号回归和外区老字号迁入,支持老字号直营门店的进驻,强化对拟入驻品牌的评估甄选。此外,提升观前文化营销战略,在观前的人气、财气中注入灵动文气,提升整个街区的外在颜值和内涵特质,把观前街重新打造成展现姑苏人文状态和市民精气神的步行街。其二“让园林走出园林”。探索古城旅游园林化,在精细打磨浸润式园林版“浮生六记”等精品“实景秀”的基础上,鼓励“夜演艺”类文旅融合产品的研发和打造,让园林文化从空间和形态上走出园林,满足视听观感新需求。其三“传统工艺融合发展”。推动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加快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文化的结合,进一步做大刺绣、缂丝、苏锦、玉雕等传统工艺品牌,延伸苏作精工价值链,积极发展文化产品交易博览,文化经济鉴定评估,拍卖交易等增值服务。其四“塑造时尚街市”。高水平精致设计生活空间,大力度推进街道及背街小巷有机更新,依托民宿、老宅和博物馆,拓展提升体验式消费和文游服务业,营造集居住、创作、生活、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流动空间,让山塘平江成为苏式生活的最佳体验地。 四是强化宣传推广,积极彰显苏州古城品牌新形象。针对新一代消费特点,借鉴伦敦SOHO街区、日本东京新宿等熔古铸今的做法,既传承厚重历史感,又彰显多元、时尚、前卫气质。比如,可以积极推动古城数字化。完善古城文旅线上端口,做好古城保护信息点和旅游信息点双重架构,打造文物保护智慧管理平台,让古城的控保建筑、名人故居、古街老巷开口说话,向广大游客市民传递姑苏声音、讲述姑苏故事。还可尝试打造掌上文化地图,加快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要素的集成化、数据化、一键化、系统化,面向海内外提供文商旅深度融合、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文化消费导览图和市域活动日程表。此外,还可大力推进办展、演出和旅游的一体化结合,通过理念先进、层次较高、成长性强、运作规范的文化产业经纪机构,引育一批文化消费者,增强示范影响力。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姑苏区政府 | |
会 办 | ;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6-6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395号提案的答复 孙艳委员: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395号提案已收悉,对您提出的关于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创新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高起点规划整体布局 (一)在宏观层面,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配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同时编制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构建“市域-市区-历史城区”三个空间层次的保护体系,明确了古城保护范围,提高了城址环境、整体格局中规划管理的要求。强化对古城高度、视线走廊、建筑风貌等的刚性管控,细化对街巷、水网、第五立面和传统肌理的规划设计引导,逐步完善交通市政、公共服务、地下空间、综合防灾等古城支撑系统建设,增进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反馈、协调、衔接。 (二)在中观层面,加强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与引导。一是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保护范围,组织编制街区保护规划,提出保护要求,明确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段,对街区格局中的高度、视廊、界面等要素进行约束性管控,提出建筑保护更新模式,对古牌坊、古桥、古井、古树等历史环境提出保护要求。二是按街坊开展古城城市设计工作。从古城实际问题着手,探索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延续古城肌理风貌,提出古城更新改造实施方案,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要求。我区现阶段正围绕“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地块,如平江片区开展试点片区成片改造,整体规划、连点成片、挖掘要素、提炼内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打造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商业、苏式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区域。2018年已完成18个街坊的城市设计,并由中国城市生态研究院与苏州市规划研究院联合体开展平江片区五大专题研究工作。2019年,召开平江片区五大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汇报会,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论证,共同探讨下一步的深化方向。同时结合已完成的街坊控规和城市设计,梳理一批实施项目,促成规划成果转换落地。三是落实古城“轨道为主的公交+慢行”交通模式,完善轨道线网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进一步优化古城交通结构。 (三)在微观层面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按照系统性保护的综合策略,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和管理机制,开展动态建筑数据搜集和管理工作。逐步构建“古建筑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制度,拓宽古城保护工作思路。加快制定《传统民居修缮技术导则》,明确传统民居的建筑高度、体量、外观形象、色差、材料细部特征、工艺手法等要求,确保建筑风貌得到有效延续。 (四)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古城保护工作。 1.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2018年完成平江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钮家巷、邾长巷等街巷三线入地整治工程,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及整治提升,古井保护修复,娄门农贸市场复建,东汇公园地下停车场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 2.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2018年启动招商,11月23日“桃花坞全球发布”正式启动,通过引入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及内容,树立“桃花坞”文创社区品牌及国际影响力。2019年将继续深推一期工程,推动唐寅文化区部分项目试运营,基本建成西街文化区东侧地块和西侧地块,稳步推进二期征收动迁工作。 3.山塘历史街区风貌整治工程(新民桥-彩云桥段)。2018年7月18日工程开工以来进展顺利,截止目前,管线综合、道路工程、立面整治、绿化景观工程已于2018年底全面完工。2019年将实施山塘历史街区(新民桥-彩云桥)景观灯光亮化提升工程。 4.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程(古建老宅和传统民居修缮)。2018年,已完成武安会馆修缮保护项目协议搬迁工作,现正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定位策划和修缮方案设计,计划于201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修缮工作。曹沧洲祠修缮项目、陶氏宅园修缮项目,计划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目前已完成范宅修缮保护项目、庙堂巷26号片区古宅修缮保护项目、西支家巷5号片区修缮保护项目的协议搬迁工作,具体修缮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市级部门进行报建。桃花坞大街沿街风貌和业态提升工程项目市政施工已推进完成65%,正在进行建筑立面整治工程的标底审核及配电房加固施工图审查。接下来,将继续推进庙堂巷范宅、西支家巷5号项目的规划、国土等前期手续办理,计划于2019年内完成项目建设。此外,道前协议搬迁工作正在等待市政府的审批结果。 二、关于深挖古城文化内涵 (一)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建设。一是打造姑苏标识、提炼姑苏文化符号。结合姑苏区民俗节庆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开展姑苏大运河民俗文化研究,深挖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品牌内涵。二是弘扬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系统梳理姑苏区大运河文化脉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继续深化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产品创作。三是强化遗产保护、传承运河文脉。持续推进沿线古城保护项目实施,重点推进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全面开展沿线古城保护对象普查,全力修缮保护横塘驿站。四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运河经济。充分利用大运河遗产资源,开发非遗体验、园林演艺、城市微旅行、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培育苏州旅游创新产品(业态)。 (二)广泛参与,提升“姑苏非遗”传播力。一是体验式传播。通过姑苏区民俗文化旅游节、前店后坊参观传习、非遗体验之旅、非遗进社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非遗体验式传播。二是吸粉式传播。通过媒体传播、姑苏非遗讲堂等,吸引一批固定爱好者成为忠实粉丝,持续关注非遗项目。三是定向性传播。定期开展“年味姑苏”、“见证祖国70周年”等非遗创意作品发布会、研习活动等。借助苏州“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平台,组织开展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非遗设计活动。 (三)探索“非遗+”,形成姑苏非遗产业链。一是非遗+旅游。搭建线下展示和体验非遗文化平台,让游客深度感受非遗文化。对接旅游服务和餐饮服务,使非遗在传承保护中与旅游市场有机结合。二是非遗+研学。建立非遗研学基地,让广大青少年通过参与非遗文化体验、培训、互动、拓展训练等研学活动,零距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非遗+文创。提升产品创意设计能力,借助区内设计平台,面向不同地域的设计师群体,结合设计美学和生活美学,使非遗产品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四是非遗+演艺。结合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等适合舞台表演的非遗项目,打造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等高品质文旅演艺产品,开发“浮生半日”系列衍生文旅项目,融合呈现古典园林与姑苏非遗,展现古城苏式生活的独特魅力。 三、关于突出古城发展重点 (一)完成观前商圈改造提升总体规划方案。2019年4月姑苏区发改局制定了观前商圈改造提升总体规划方案,并配套了观前街产业(业态)提升引导政策、观前街产业(业态)引导与控制目录等政策、文件。总体规划建议通过分段定位、业态递转、构建平台,在观前商圈重点打造“四横一纵”:“四横”即乔司空巷、观前主街、太监弄-碧凤坊、富仁坊巷,分别打造成苏式慢生活体验街区、精品名品传统老字号集聚街区、特色美食街区、时尚夜生活街区。“一纵”即干将路贯彻至观前街玄妙观的宫巷,该巷定位为古今交融综合性街区。 (二)大力推动老字号发展。老字号是姑苏区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和品牌资源,也是优化业态结构调整、提升古城活力的闪亮“名片”和标志性“符号”。近年来,姑苏区以增强老字号总体实力、再塑老字号核心竞争力、培育老字号标杆企业和行业示范性企业为目标,坚持把促进老字号的振兴和集聚作为发展特色商贸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推动老字号综合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是创新老字号组织建设。成立国内首个以老字号“二代”接班人为核心的保护区老字号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专委会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及专业、组织优势,推动老字号“联姻”文旅,传承经典。二是整合观前特色商贸品牌资源。成立保护区商街联盟观前商圈分会,为商圈重点商贸企业搭建起精英汇聚、智慧交融、思维碰撞、合作共享的高端沟通平台。三是持续优化姑苏老字号发展环境。积极构建与市老字号协会互动合作的新型关系,通过组织重点展会参展、复原冬至习俗“冬至盘”等系列活动,整体展示、推介姑苏老字号,促进老字号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加快苏州传统工艺转型融合发展。姑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城保护与创新不仅是空间的保护与创新,更是产业、生活方式的保护创新。传统工艺融合发展是苏州传统工艺转型的重要内容。当前,姑苏区正在通过创建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为传统的刺绣、缂丝、玉雕等行业赋能。比如已通过渠道连接,牵线桃花坞木刻年画与百安居的合作,牵线刺绣大师邹英姿与上海新天地的合作等。同时,积极利用中国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研究委会的协作资源,加强同北京设计周、和德致信等机构的合作,举办苏州国际设计周活动。打造姑苏IP创意产业园,构建文化新经济生态圈不懈努力,力争探索出文化新经济姑苏模式。全区已设有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金额500万元,每年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2018年帮助我区文化企业对上争取省市文化产业资金589万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产业引导资金等方式进行鼓励引导传统工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新经济,帮助优秀传统文化转型提升。 (四)提升城景一体化保护和管理水平。我区正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容貌景区化管理标准,在子城地区、司前片试点创建景区化管理示范点(区)。2019年,按计划持续开展“景区化管理示范点”创建。以葑门片区子城地区、司前片为试点积极创建“景区化管理示范点”,全面推动14.2平方公里城市管理工作向精细、规范、景区、品质方向高质量发展。同时联合名城研究院推进平江片区景区化管理办法的研究,通过打造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历史街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综合管理等方面融入旅游元素,实现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目前管理办法正在修改论证中。 四、关于强化宣传推广 (一)大力做好正面舆论宣传,讲好姑苏故事。加强与中央、省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挖掘总结姑苏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展古城保护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和区域特色,加强专项新闻策划,在重要的电视和报纸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挖掘姑苏区新时代的精彩故事,形成一批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 (二)创新建设古城保护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文旅融合能力。姑苏区正在建立古城保护信息平台项目,该项目属于姑苏区古城保护和管理大数据中心一期项目的子项目,以建成全国首个综合化的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为目标,打造国内历史文化名城智慧建设亮点品牌,解决古保信息资源库缺失问题,进一步强化古保管理信息化手段,加深文旅融合,提高公众服务信息化能力。通过古城保护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建成一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一个数据枢纽中心、七大应用系统(数据采集系统、GIS应用系统、保护对象管理信息系统、古城项目管理系统、动态监测系统、片长通和古城保护APP)和两套古城保护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又计划新增手机端的公众展示应用功能,既起到宣传作用,又能方便市民和游客随时查询身边的古保对象。 您的建议对保护历史文化古城确实非常有益,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工作的理解和关心,希望您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 2019年6月5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