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99.关于推进苏州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8 浏览
建 议 人:
金洪涛;
建 议 号:
299

标    题:

关于推进苏州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随着苏州旅游业总产出水平的快速提高,旅游业在苏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我市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超过百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吸纳就业量最大的行业之一,但是与国际、国内著名旅游城市相比,苏州仍有着明显差距。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为更好的、更有效的促进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建议如下:  
  1、丰富旅游经营模式。学习和借鉴丽江、台湾等地民宿发展经验,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住宿。民宿的个性化、特色化要求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很多民宿还需要在建筑、装修、装饰、建筑材料、餐饮、客房用品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复兴。发展民宿业,不但有利于帮助农村居民带动就业致富,而且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推进古镇保护利用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还能延长旅客逗留时间,推动旅游业的转型。
  2、苏州园林的建造,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苏州园林往往面积不大,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加强对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满足苏州市区居民和长期在苏工作、学习人员的需要,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联合其他单位推出苏州园林年卡。但在纯粹的“走马观花”式的游园方式上,游客可能并未真正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深厚底蕴,我们可以结合各种符合吴文化背景的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听、举、饮”等方面扩充园林游项目。如在园林优美的背景环境里设置江南丝竹、评弹、昆曲的表演点,以推出让游客亲自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摄影等,让游客能在内更全面地感受到吴文化所蕴含的魅力和特色,提高整个园林旅游的档次和品位。
  3、完善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发展深度旅游、区域旅游。一个好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还应该是一个好的宜居城市,科学的城市管理、周到的服务,这些都是吸引旅游者留下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将旅游发展全方位融入整个城市,特别对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旅游功能进行全方位旅游改造。在公共交通上,虽然我市的轨道交通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与完善中,但是很多乘客在坐完地铁出来遇到打车难的问题,我们应建立快捷高效的城市公交和旅游观光车路线,如:工业园区到新区,吴江区到常熟再到张家港,同时还要提供优质便捷的深度旅游路线服务,为发展苏州旅游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太湖的大部分面积都在苏州,苏州环太湖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其远离闹市,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是绝佳的休闲生态旅游地。所以要大力发展环太湖游产业,推进环太湖地区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形成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太湖山水名胜游、古镇古村古迹游、生态休闲乡村游的环太湖游。
  5、加大苏州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和品牌建设。苏州应主动顺应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加快把苏州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会 办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9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99号提案的答复
金洪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苏州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结合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协办意见,经深入研究,我局答复如下:
  自2016年以来,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照国家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部署,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注重丰富业态,增加全域旅游的新供给,不断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新体系,推动苏州旅游业深度发展。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民宿经济发展,以“人间天堂,自在苏州”为主题,全面实施“姑苏城外”苏州民宿品牌战略,发展农文旅多元融合乡村民宿业。目前全市创建省级乡村旅游区52家,登记在案的民宿有1200多家,床位总数3万余张。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410亿元,解决当地农民12万人直接就业,在促进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就业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充分考虑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农民的长远利益、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发展区域,打造了乡村旅游综合核心区、风光游览区和民俗文化体验区。全市的民宿,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景区、古镇古村、旅游风情小镇、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等区域范围内,涌现了右见、玖树、花间堂、半山艺等一大批精品民宿品牌。无论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均走在全省前列,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2、不断丰富园林景区旅游新产品。现在游客已从传统的观光游转变为体验游,跟团游转变为私人定制游,旅游新产品供给势必发生新变化,所以我们在园林保护管理的基础上对新产品供给上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评弹等引进苏州园林,相继推出了网师园夜花园、《留园寻梦》、园林实景戏《浮生六计》等20多项文旅融合产品,促进了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同时,差异化打造古城旅游精品,下一步,将耦园、东园等环古城景点融入环古城区域整体创建国家5A级景区,将枫桥景区融入“苏州大运河旅游区”,围绕“保护、传承、利用”三大主题,持续编制和公布《苏州园林名录》,推进塔影园、詹氏花园、南半园、寒山别业遗址等园林修复和开放工作,让更多的园林开园迎客。同时,走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木,深入推进“园林+”“物质+非物质”遗产融合发展,持续不断地开发新的文旅融合产品,做优实景戏“虎阜传奇”“浮生六计”等夜间旅游产品,更好地使游客、市民对苏州园林、吴文化的深度了解体验,获得感知度和幸福感。
  3、推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随着散客时代自由行、深度游的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所以我们注重以体系化和集聚化的思路,解决好旅游资源分散化和市场散客化之间的矛盾。一是加大投入。每年的旅游项目投资中超过50%用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城乡共享、团散兼顾、优质惠民的旅游公共体系。二是扎实开展旅游公共服务四大行动。持续推进景区WIFI全覆盖、旅游停车场、指引标示系统、厕所革命等旅游公共服务四大工程建设,目前全市旅游等级厕所就超过1000多座,并开发了“游急便”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苏州好行”整合了交通、旅游资源,通过串联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交通体系,为来苏游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使游客更好地体验“苏式旅游”,从而为整治散客市场、保护古城风貌起到了很大作用,“苏州好行”成为苏州散客旅游服务平台,目前开通6条线路,串联市内主要旅游景点、交通枢纽、游船码头和商业、酒店聚集区,真正做到“快行漫游,并推出了美食专线。三是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市区点三级旅游咨询、信息、志愿者服务和投诉处理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各重要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均设有旅游咨询服务点,为游客、市民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咨询中心改革工作还纳入了“苏州旅游总入口”线下体系建设,并成为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节假日为缓解交通压力,提高游客旅游质量,还开通了节假日旅游免费集中换乘中心。四是全力推进“苏州旅游总入口”建设。打造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符合旅游全域化需要,统筹资源整合、营销、管理与服务的新平台。游客可以了解苏州旅游资源,线上预订等,与铁路“12306”合作,打通了坐火车游苏州的创新工作,极大方便游客来苏州旅游。
  4、推动发展休闲生态度假旅游。目前全市共有10个旅游度假区,其中2个国家级度假区,8个省级度假区,分为3个环太湖,5个环阳澄湖和2个沿江,打造环湖生态的旅游的新产品项目也较多,各度假区根据自己的主题资源和现有条件,分别开发了各自的不同休闲度假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并不断推出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各度假区普遍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沿湖、沿江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推进,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改善了度假区所在地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太湖旅游度假区还打造了“太湖蓝”环太湖步道,引进优质品牌活动落户环太湖新天地和渔洋山,相继推出“乐太湖”、“爱太湖”、“春满太湖”、“炫太湖”、“秋爽太湖”等系列活动。有力推进环太湖地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出了绝佳的休闲、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旅委相关成员单位,瞄准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创新业态、丰富产品为抓手,积极推动城乡旅游发展。在城市,进一步做深、做精园林旅游、古街巷旅游、水上旅游,通过精细化的产品服务和普惠性的公共服务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旅游产品和体验。在乡村,注重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周末度假和业态融合,丰富旅游形式,促进乡村民宿提档升级,为周边短途游客提供不一样的苏州体验。同时,要在城市旅游品牌、文化旅游子品牌、生态乡村度假系列品牌方面下功夫,围绕人间天堂、自在苏州,创新旅游营销模式,丰富旅游体验内涵,形成城乡互动、水陆互动、观光休闲相互带动、市民游客共建共享的文化旅游一体化生态系统,将苏州打造成古今辉映、城旅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欢迎您继续关注、关心、支持苏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5月20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