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40.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城市停车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3:59 浏览
建 议 人:
民盟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40

标    题:

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城市停车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建议内容:

  停车难问题是城市管理大问题。利用智慧管理提高停车位使用效率,是隐性增加停车位的有效措施。
  一、问题截止2018年11月,苏州汽车保有量达398万辆,位列全国汽车保有量城市第5位,已经超过深圳,“停车难”问题一直成为有车一族的困扰,在方便百姓生活与有序管理城市之间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以姑苏区为例,在2017年拥有1476个停车场,室内车位数96553个,室外车位数127934个。加上道路拓展的速度远远不及机动车数量的暴增,挤占非机动车道等公共资源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制约了城市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交通拥挤与“停车难”日益成为制约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交通的现状及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成了百姓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街道两边、商场附近、学校周边等都有临时停车和收费现象,公共道路资源俨然成为停车场。对于这些停车空间的利用,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既不要浪费资源,又要使城市道路畅通。
  二、值得借鉴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以深圳为例,在路边停车管理中建立了云技术的智慧路边停车管理系统,以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交通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云平台。该平台通过手机操作,通过识别、手机支付。管理平台上可以全面监测车辆信息、车主信息、车位信息等,融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手机APP车位预定收费和运营管理。智慧路边停车方案的优势是实现了城市路边停车的电子化收费,解决了支付手段繁琐、计时计费不准确、收费管理混乱的问题,杜绝了停车收入人为流失现象。同时实现了对路边停车的精细化管理,解决了车辆乱停放、泊位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大大提升了运营管理效率,人均管理泊位数提高4倍,节省大量人力、管理成本,隐性增加了停车位。便民利民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停车场永远无法跟上车辆的发展速度,那么,提高车位有效利用率,减少司机寻找空闲停车位的耗时,必将是缓解“停车难”供求矛盾的有效而简便的措施,对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利用路边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对于疏导城市交通、改善市容市貌、改善社会治安、增加政府财务收入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路边停车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车位,其功能是交通,目标是管理,而不是停车收费。一是能公平地提供泊位,避免占用者不付费,愿意付费者不能停车的情况;二是能提高泊位的周转率,满足更多车主的需求;三是能带旺附近的商业;四是能让司机以方便的方式、最少的时间代价停车、取车;五是可以部分回收市政建设的成本,增加财政收入,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三、相关建议建立路边停车智能管理系统是大势所趋,路边停车智能收费管理系统作为国家“数字化城市”应用规划的重要一环,作为新兴领域,它是体现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
  具体建议如下:
  1.用科技管理城市,缓解停车难问题。运用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取代人工现场管理,建立路边停车智能管理系统是大势所趋,路边停车智能收费管理系统作为国家“数字化城市”应用规划的重要一环,作为新兴领域,它是体现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
  2.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合力。在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停车场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同时,使各类停车场加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实行统一管理、规范收费标准,用APP客户端引导停车、取车,实现快捷的资源共享,提高停车的周转效率,降低管理部门的人员成本。
  3.停车收费政策完善。通过城市停车体系深化改革小组,与发改委、规划局、物价局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尽快完善区域停车收费政策的完善,通过停车收费协调路内与路外停车的发展。老城区有条件的区域,要鼓励先行建设示范性的立体停车场。同时应采用地面和道路临时停车费用高于地下停车费用的方式,鼓励和引导车辆就近进入地下停车场。车辆进出通过闸机对车牌进行自动识别,无需采用传统的停车取卡方式。车主可通过APP自动支付,节省出入时间,实现出入口快速通过。
  4.实现停车场资源共享。通过APP把收费进行分账户管理,业主合法收益不受平台管理影响,而停车资源可以通过时间差来调节。如住宅小区白天可对外停车,单位可以晚上对外开放,将某些时段闲置的泊位用于相邻建筑物产生的停车需求,实现停车位共享。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
会 办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8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40号提案的答复
毛昌宁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城市停车体系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布局智慧停车,实现城市静态交通信息化管控
  为把城市停车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向新高度,我局立足长远规划、创新管理思路,一是搭建苏州城市级停车信息化平台——“苏州市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的整体框架,全力推动平台项目建设,助力苏州静态交通信息化管控,实现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决策,打造智慧停车示范城市。二是通过对全市停车设施资源普查,采集停车设施基础数据,构建基础静态和动态停车数据库。目前平台项目的一期建设,导入了共计2582个停车设施、325029个停车泊位的基础数据,今年二期建设将继续扩大平台停车数据对接的覆盖范围,逐步打破停车信息区域“单打独斗”的分散状态,实现信息共享、动态感知、精细管控的新模式。三是为建立“一站式”停车信息服务平台,我局将原有停车服务软件升级为“苏州停车”手机APP,具有包括停车设施资源查询、停车导航、停车线上电子支付等多项服务功能。“苏州停车”APP通过与苏州市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数据的动态实时对接,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有效提高停车泊位的周转率。四是今年我局将试点道路停车新技术,简化停车收费程序。
  二、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应,持续推进P+R换乘体系建设
  为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我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目前已完成24个P+R停车场、超过10000个停车泊位的建设任务。P+R换乘优惠政策已于3月1日起正式启动,截至3月底,已有超2000人次享受到P+R换乘优惠。首批执行换乘停车优惠的分别是位于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共16个P+R停车场,涉及4186个停车泊位,我局将其动态信息纳入到苏州市智慧停车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苏州停车”APP向市民进行实时发布,以便捷的换乘服务,吸引了大批市民使用P+R换乘绿色出行,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三、理顺停车管理体制,运用价格杠杆实现需求管理。
  通过进一步理顺停车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停车政策法规,加强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去年我局牵头完成《苏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在《办法》第十九条中明确“机动车停车场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兼顾效率和公平,按照中心城区高于周边地区、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白天高于夜间、大型车高于小型车的原则,对不同地段、不同停车时间、不同车型实行差别化收费标准。”至2018年底,姑苏区环古城河区域内85%以上的道路停车泊位已实行级差式计时收费。今年,我局将协助物价部门进一步完善收费政策,继续扩大环古城河停车泊位级差式计时收费实施范围,引导车辆短停快走,提升停车泊位周转率,实现古城区停车供需动态平衡。
  四、探索研究错时停放,推动停车资源共享停车
  为盘活有限停车资源,我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停车错时停放、资源共享,目前客运总公司用于职工停车的30个泊位已向游客开放,原姑苏区行政中心80个泊位夜间和节假日期间向润达小区业主的车辆开放,汽车南站新公交换乘枢纽提供30个车位夜间供居民停放。根据《办法》规定,我局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研究错时停放政策,探索建立停车设施错时共享共用的协调机制,在全面梳理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各方停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试点停车泊位错时共享,缓解停车难矛盾。
  关于你们所提到的在鼓励车位共享时,通过智能化收费系统将收费分账户管理的新技术我局将在后期建设中进行吸收采纳,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这类技术在苏州落地的可行性,争取早日实现快捷的资源共享,提高停车泊位的周转率。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
                                                                                     2019年5月5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