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237.关于人民路南延至吴江区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5 浏览
建 议 人:
袁牧;李红;胡磊蕾;
建 议 号:
237

标    题:

关于人民路南延至吴江区的建议

建议内容:

  一、人民路在苏州的意义
  人民路是苏州市的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南北主干道,也是苏州市区的中轴线。数千年来,苏州城区布局虽然不断变化,但是贯通南北横接东西的主体结构始终如一。对照距今近七百年的“平江图”,还依稀可寻人民路的踪迹。
  人民路是苏州市的一条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道路。就其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卧龙街”到“护龙街”,后来又改为“中正街”,最终于1951年定为“人民路”的不断易名中,可见其在文化意涵上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标志性意义。
  人民路是一条连接南北的文化长廊,沿线分布着如报恩寺、怡园,文庙和沧浪亭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主干道两侧交错的老街小巷也深藏着难以胜数的人文典故。这条串联着苏州古城园林、古迹、桥梁、小巷,贯通观前和南门商圈的城市中轴线,如同一条珍珠项链,在传承吴地文脉的同时,彰显了苏州魅力。
  二、人民路目前的状况
  人民路的历史承载和文化积淀虽然非常丰厚,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着2001年吴县市撤销设立吴中、相城两区后,2007年5月开启的人民路北延工程,将人民路所积蓄的文化魅力推进到了相城区,极大地促进了相城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人民路往北虽然已经打通,但是往经济和文化更加集中的南端,却还一直保持原有的格局,出现了“断头路”,甚至连同一条路的路名都有了“东吴北路”和“东吴南路”的不同名称。这种状况不但让外地人看不懂,也让苏州人难以理解,更难以发挥人民路应有的文化辐射和经济推动力。
  2012年9月,吴江市撤县成区,苏州市行政区划的结构性调整,也需要从经济、文化和城市布局等方面来整体规划。基于此,建议人民路南延,使其从目前姑苏区内的一条主干道变为横贯苏州南北的大动脉和风景线。人民路南延后,将跨越相城、姑苏、吴中、吴江四个行政区。
  三、人民路南延的理由
  1.就地理而言,吴江由县变区划入苏州,苏州的城市格局也由小变大,苏州南城从原来的边缘地带成为了中心城区。但是在地理上,苏州南部板块和中心城区之间还缺少一条历史和文化的融合纽带。苏州目前的城市格局是按照一核四城的布局来发展的,核的最大功能在于辐射,老苏州最重要的辐射功能就是千年的姑苏底蕴和文化特色,通过延伸人民路把当年老苏州的精神底蕴铺展到更大层面,这既是尊重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服务苏州大格局发展的需要。从交通的角度看,目前西边虽然有了一条友新高架直通太湖湾,但是苏州人心目中的人民路文化情结则非交通枢纽可以取代。前几年,人民路北延后,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景观风貌和其认可度都有了较大提升,极大地推进了相城区的建设。人民路南延将能更有效地发挥此类作用。
  2.就地貌而言,苏州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同为吴文化发祥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三区在建筑风貌上有较大差异,人民路南延后,可以将沿路建筑和景观统一规划,在贯连起观前、南门、凤凰广场等已有商业区的基础上,带动新的商业和文化板块,形成一条贯穿苏州古城,连接南北的文化、景观和商业的大道,集游、购、赏为一体的休闲文化长廊。
  3.就文化而言,这条见证了城市变迁,承载着历史沧桑,烙印了吴地文化印迹的人民路是苏州历史、文化、经济和风貌的名片。纵观世界,哪一座著名的城市没有一条横贯城市的文化和风光大道名片。打造好人民路,其实也就树立了苏州文化和经济的地标。苏州已经有了古运河风光带,再加上这条人民路,那就是大苏州发展的“一带一路”。
  四、人民路南延方案基本思路
  1.易名工程:
  目前人民路南端从南环立交至东吴塔为“东吴北路”,再往南转了一个弯直至交通路口为“东吴南路”。首先将这段位于吴中区境内的路段名称统一命名为“人民路”,重新确定其文化属性。
  2.南延工程:
  方案A.
  依托现有道路,从东吴南路枫津路向南,沿鲈乡北路连接鲈乡南路直至吴江大道。这一方案基础改造工程量小,涉及到的拆迁户比较少。
  方案B.
  从东吴南路红庄口沿太湖之流往南延伸,顺着地铁四号线的方向连接鲈乡北路贯通鲈乡南路直至吴江大道。这一方案虽然涉及到的拆迁户比方案A多一些,但是就交通而言可以和地铁四号线上下并线,就街区文化和商业建设而言,则有了巨大的规划空间,极大地提升了周边地块的市场价值。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会 办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吴江区政府;吴中区政府;;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31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37号建议的答复
袁牧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人民路南延至吴江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民路是苏州市区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南北主干道,也是苏州市区的中轴线,其在承载着吴地文脉的同时,也承担着贯通苏州南北,连接区块交通的重要任务。2016,原苏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东吴南路南延规划》,远期规划将东吴南路在南湖路交叉口偏向东沿河道东侧向南,过轨道4号线清树湾站转到兴中路,沿兴中路向东与鲈乡北路顺接,上跨绕城高速,止于联中路。近期规划将东吴南路向南枫津南路延伸至鲈乡北路,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车道规模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约40米,该方案于2018年报市政府批准,由吴江区和吴中区两地政府负责建设,这与您关于人民路南延的建议方案不谋而合。
  目前,苏州市已启动东吴南路对接鲈乡北路工程建设,该项目位于吴江区和吴中区,南由吴江区鲈乡路江兴西路交叉口起,向北至兴中路,通过既有鲈乡路进入吴中界与枫津南路改造道路连接,与兴吴路交叉,北至东吴南路,路线全长约6468米。其中吴中段起点为澄湖路与东吴南路交叉口,终点为枫津南路与兴吴路交叉口,道路总长2.45公里,路幅宽40米。根据市政府要求,该项目纳入苏州国际物流快速通道二期工程,被列入江苏省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由吴江区办理前期报批手续。
  2017年底,吴江段的南段竣工通车;中段取得吴江区相关手续后,于2017年8月完成招标并已进场施工;北段原计划于2018年底招标,因缺少现阶段要求的前期手续而顺延至今。吴中段北段正在进行既有道路改造,计划于今年6月底完成,南段待东吴南路对接鲈乡北路工程项目各类报批工作完成后开工建设。
  东吴南路对接鲈乡北路工程跨东太湖大桥已取得水利部太湖局施工许可,但其南侧部分在太湖湿地红线范围内,同时也位于环保二级管控区范围,无法通过市级重要湿地占用审批,导致环评批复及可研批复无法通过,并无法开展土地指标申报等工作。为此,我局发挥苏州市区路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多次就该问题进行协调,全力以赴推进工程清障工作。目前,吴江区根据省林业局相关要求,正在研究制订《湿地保护和恢复方案》,待通过专家评审后报省林业局审核,其后完善后续施工手续,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我局将密切跟踪工程建设进展,督促建设单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争取工程早日完工,尽快将人民路——东吴路这一跨越四个行政区域的城市主干道路打造成形。。
  关于您提出的将“东吴南路”“东吴北路”地名撤并入“人民路”地名的调整方案,2014年已有部分政协委员提出相关建议。对此,按照《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关于重大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规定,市民政局、公安局、住建局、规划局、地方志办公室、苏州邮政局,吴中区、相城区政府、民政局、公安分局等部门以及市地名咨询专家组部分专家于2014年4月11日专门召开了论证会,对建议方案进行了专题论证。会议认为,从地名文化内涵和调整的操作层面而言,该方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从地名历史文化内涵而言,作为苏州别称之一的“东吴”名称,富有较强的吴地区域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人民”尽管历史时代特征比较显著,但当下极力提倡地名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东吴”名称较之“人民”更具保护价值。从操作层面而言,实施地名调整将涉及相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地名标志设置、门号编制、工商证照及户籍身份证件注册等变更和调整,调整的行政和社会成本很大。与会各方综合考量上述因素和按照地名保持相对稳定的地名管理总体原则,建议暂不调整为宜。对此,民政部门建议应当尊重相关论证意见。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9年5月30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