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373.关于加强网络订餐等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21 浏览
建 议 人:
朱冬亮;
建 议 号:
373

标    题:

关于加强网络订餐等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通过订购外卖已经逐渐融入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但随着网络订餐的快速增长,一些证照不齐全及无证经营等违法违规乱象不断发生,针对如何规范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当在现有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网络订餐交易安全纳入其中,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
  二.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对于证照不齐全,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极其他不具备许可条件的商家,不得通过网络从事订餐及食品经营,经营者必须将送餐人员健康状况,送餐必须的设备报辖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备案。
  三、强化监管机制,对网络订餐的商家实行线上和线下双管理机制,推行互联网食品安全和管理信息公开,经营网络订餐的第三方平台应建立入网餐饮单位信用评价体系,以促进入网餐饮单位规范自律,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引导,明确网络订餐的准入门槛标准,强化平台用户的实名认证和餐饮行业的准入条件,对于第三方网上订餐平台提出硬性的许可要求,并加强现场核查。
  五、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签订自律公约,建立消费者现行赔付机制,规范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网络订餐的消费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
  六、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利用“315”“12331”食品安全宣传周,在线上、线下广为宣传,使网络订餐安全深入千家万户。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会 办 ;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30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373号提案的答复
朱冬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网络订餐等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加大网络供餐单位监督力度、规范送餐行为、建设“以网管网”监管信息平台等措施不断提升网络订餐行业食品安全水平。
  一、我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网络餐饮服务已成为餐饮业新的增长点,发展迅猛。苏州范围美团平台入驻餐饮商家已达27000余家,饿了么平台达16000家,合计日均成交超20万单,数量居全省第一。2016-2018年度,“网络餐饮服务专项治理”是唯一连续三年被列入苏州市“食品安全放心行动”的专题。经多年努力,我市网络餐饮服务业正在逐步规范,主要做法和成效有:
  (一)落实平台和经营者主体责任。我局制定《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责任指导意见》和《餐饮单位网络订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南》等,以书面形式明确网络订餐第平台和经营者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细化网络订餐经营禁用慎用的高风险食品目录、网络餐饮及送餐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从业人员要求。经过监督指导,各平台均建立入网食品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并设立网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或指定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二)督促第三方平台开展自查清理。在历年治理中,全市各级监管部门重点督查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履行情况,督促其建立健全并执行各项制度,帮助平台建立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服务其做大、做强、做规范,三年来共计约谈第三方平台68次,督促其主动清理证照不全等违法违规行为,累计主动下线违规入网单位2979家。
  (三)加大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执法力度。我市监管部门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原则,线下:不断加大对入网餐饮单位的检查力度。2016-2018年,各级监管部门共检查线下餐饮单位35668家次,督促整改2691家,立案247起,罚款9.4万元。线上:指导与监管并重。2017年,针对美团、饿了么平台未履行审核入网经营者许可证义务的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各处罚金10万元,也是省内首次针对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实施罚款,2018年6月,我局再次依法作出两平台各2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四)推进“以网管网”信息化建设。2018年,我局启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能力,建设“安心外卖”网络餐饮服务监管系统,采集分析入网商家基础信息和网络订餐的交易信息,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协助监管部门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监管的针对性。目前,监管平台的开发已完成,基本实现对网络平台线上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餐饮单位的自动抓取。
  (五)建立定期清理清查机制。自2018年10月起,我局针对现有平台的存量问题,建立定期清查机制,以每月一期的频次,开展在线监测,重点监测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履行证照公示义务的情况,每期整理出100家左右证照公示不全的入网餐饮单位,以监管部门实地核查和平台自查整改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存在的问题持续核查处置清理,确保无证经营单位得到有效处置,未上传证照的有证单位及时纠正。同时,我局强化重点问题的精确打击,针对消费量大的热门“网红”餐饮单位、问题突出餐饮单位,运用网络订餐平台“销量优先”、“评分最高”倒序等筛选功能,有侧重地进行抽查,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立即下线整改。
  (六)加强网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传统的监管方式以外,我局在网络订餐食品抽检方面,引入“神秘买家”的方式,以普通消费者身份进行订餐,获取同质化样品。并通过网络媒体,以“你点我检”“你点我查”等形式,邀请网友投票选出最为关注的网络订餐商家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检。如在2017年初,通过“神秘买家”的抽检发现线索,在对不合格食品后续处置中,调查证实美团、饿了么平台入门餐饮单位分别存在套证、无证经营行为,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并依法对两家平台的苏州分公司未履行审核入网经营者许可证义务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二、进一步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经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您提出的各项建议切中当前网络餐饮服务治理的要害,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市场准入。落实《食品安全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确保我市境内网络订餐平台及其分支机构全部向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网络订餐平台的管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强化资质审查、信息公示、人员培训等义务的履行,加强备案的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对非法市场主体和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二)进一步落实平台主体责任。我局计划年内建立政府督导和平台自律相结合的“食品安全工作站”模式,工作站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培训机制,强化对平台及重点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二是完善送餐环节管理,加强对外卖休息点和送餐人员的培训,保持外卖休息点周边的环境卫生和送餐人员的个人卫生,配备和使用安全、无害的保温箱等配送容器和餐盒包材,鼓励推广使用一次性封条对餐饮进行包装避免送餐人员直接接触食品等。三是构建食品安全信息联动机制,对于监管部门查实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供餐商家,平台实施快速下线通道,对于平台收集的疑似违法行为或事故,监管部门迅速跟进处置。四是在先行赔付机制的基础上加大网络订餐业食品安全保险力度,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加大信息公开公示力度。督促平台进一步完善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信息线上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食品经营许可证公示、量化分级信息公示、顾客评价信息。监管部门持续开展对公示内容的监测核查,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探索实施入网餐饮单位负面清单公示,在平台页面增设负面清单信息公示,公布抽检不合格信息、监管处罚信息等行政公开信息。
  (四)充分发挥消费者食品安全评委作用。在入网餐饮单位中推进“互联网+阳光厨房”建设,将外卖食品制作过程嵌入入网商户页面进行直播,使看后厨订餐成为消费时尚。在商户页面公示食品安全量化分级信息,使找“笑脸”订餐成为消费习惯,实现透明消费、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五)加强食品安全宣传与引导。做好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我局将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倡导诚信经营,引导公众参与,构建社会舆论监督氛围。一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借助年度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有利时机,向社会集中宣传网络订餐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理性安全消费的常识,培训加工制作和送餐人员。二是与媒体合作集中开展公开性监督检查,对查获的问题不回避不隐瞒,严格依法处置,一方面震慑不法商家,另一方面教育网络供餐从业者和公众。三是引导网络订餐平台主动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在页面增设“选购指南”“夏季饮食小常识”“安全消费小百科”等宣传内容,提高网络餐饮服务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四是开展入网商户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线上培训,送餐人员食品安全集中培训,全面提升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网络餐饮服务尚属于新生事物,其食品安全的监管客观来说仍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将不断完善网络订餐监管体系,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规范平台和供餐单位的经营和管理,切实保障我市市民的饮食安全。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5月29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