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95.关于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沙家浜红色培训基地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建 议 人:
徐峰;张月明;殷丽萍;陶理;龚政;王伟峰;曹国芬;乔小力;陈斌;孟学军;陆建华;宋波;钱卫波;陈新环;杨刚;顾丽芳;徐建荣;范葆华;韩卫兵;王爱华;
建 议 号:
195

标    题:

关于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沙家浜红色培训基地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红色培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传承红色文化、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在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积累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资源,有条件通过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红色培训基地,获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开辟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新途径。
  一、背景
  1.全国样板势头良好。目前,全国各地的红色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革命、建设资源,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红色基因。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沿线,著名的有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等。以井冈山为例,2017年,举办培训班近8000期,培训学员50多万人。近三年来,井冈山红色培训班次、人数年均增幅在50%以上。
  2.新兴基地持续升温。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后,“古田热”持续升温,红色培训发展迅速,2016年的培训人数近4万人次。习仲勋同志曾奋斗过的照金,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红色研学的全国性基地。梁家河则与革命圣地延安连为一体,围绕“追寻领袖足迹”做文章,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兴的培训基地。
  3.周边地区积极打造。长兴计划将新四军红色研学小镇打造成为面向全国的干部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嘉兴则利用南湖原有的红色资源,倾力打造“红船干部学院”。徐州、泰兴、淮安也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对培训业务的拓展延伸开展探索。
  4.培训方式、培训需求趋向多元。由传统讲座座谈形式逐步变为课堂授课+情景体验+户外拓展式培训方式,且参训对象由党员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职工扩展至学校学生、民营企业职工,培训需求由增强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延伸至体验艰苦奋斗生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5.有力助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在古田,2016年借助培训取得经营收入超过6000万元;在井冈山,连续多年培训学员数年均超过40万人次,红色培训占整个红色旅游营收8-10%的比重;在瑞金,2017年红色培训学员数12万人次左右,增速达到50%;在遵义,2018年上半年就培训了14.9万人,经营收入超过4.5亿元。
  二、建议
  1.创新举措,让基地有根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苏州市红色资源,首提沙家浜,建议抓住省内计划打造10所干部学院的契机,重点打造“沙家浜干部学院”,并与党校实行一体化管理,选派有能力、有想法、熟悉培训业务的领导干部充实管理队伍。二是加大支持力度。以市县财力为主体,先行升级改造沙家浜党性教育基地,并合理利用原有沙家浜温泉地块的资源,规划、建设好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倾力打造红色培训基地。另外,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红色培训基地运营管理的支持。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推介苏州的红色培训,争取打造省内领先、国内有名的培训基地,并通过整合市内的相关资源,串点成线形成红色教育线路。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探索红色培训的远程教育业务,不断拓展影响力。
  2.深挖红色,让经典更经典。红色培训,既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活动。这两项活动的质量高低,都离不开对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一是树立独特的红色文化标识。突出红色主题,既注重有形遗产的利用,又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具体操作中,应当挖掘独特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红色遗迹、遗址,梳理红色资源的文化脉络,包括红色诗词楹联、红色歌谣、红色戏曲、红色故事传说、红色标语和漫画等,提炼“军民鱼水情”“江抗干部好作风”等精神,最终形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文献手册、图书资料和影像光盘。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构建红色旅游立体交通格局,营造红色旅游氛围,在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充实红色元素。二是要加强区域间的联动协作。内部区域间,不同的红色资源点要有效串联粘合,如江抗纪念馆与民抗遗址;外部区域间,要构建好协作网络,加强与上海、嘉兴、长兴、泰兴等地的合作,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接续红色培训课程,延伸拓展红色培训教学点。三是开设有品牌特色的现场教学课。现场教学课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学员走进历史,触摸鲜活的场景。在现场课形式中,红旗渠是“行走太行天路”,井冈山是“重走挑粮小道”,延安是“南泥湾大生产”。我们可以循此思路,开设“转移伤病员”现场教学课,将江抗革命事迹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重现当年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面;可以开设“智斗”场景再现课,将角色扮演与体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寓教于演。
  3.推动融合,让培训具特色。无论培训课程内容,还是培训现场教学点,都要始终将红色文化与江南水乡特色融合起来。一是要有全新的布局理念。围绕沙家浜、民抗遗址等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等优势,推动红色培训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将水乡特色体现在培训过程中。如以“经典沙家浜”为核心的培训基地打造过程中,要努力形成集红色主题教育、绿色生态旅游、体验式观光农业、时光主题街区、特色餐饮民宿、文学爱好社区等于一体的新型文旅综合业态。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以“党群骨肉情、军民鱼水情”为主题,紧扣红色教育、素质拓展、战地寻游等专题,开发理论教学、互动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课程体系,围绕集讲课、体验、实训为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参训单位提供“一对一”订制服务。突出“鱼水情深”群众特色教学功能,打造教学单元,研发课程体系,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本土教材”和精神内涵。三是打造精品红色教育线路。将革命年代的奋斗精神与现代的改革精神相结合,将革命故事与现代正能量事迹相结合,将革命遗迹与现代建设成果相结合,打造一条条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精品培训线路。建议将沙家浜党性教育基地、沙家浜湿地公园、民抗纪念馆、蒋巷村、虞山尚湖度假区、苏州园林等多个地方串起来,挖掘红色历史、抗战斗争、湿地科普和民俗文化内涵,积极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形成多条精品线路。还可以以水为媒,探索一条水上现场教学线路。四是在衍生产品中融合地方文化。结合实际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更多地融入吴文化,并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参与开发。策划红色旅游节庆活动,编排演出的节目、实景剧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乡土味。

承办单位:
主 办 常熟市政府
会 办 ;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6-3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关于《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沙家浜红色培训基地的建议》的答复
徐峰、韩卫兵、陶理、张月明、殷丽萍、曹国芬、龚政、王伟峰、乔小力、陈斌、孟学军、陆建华、宋波、钱卫波、陈新环、杨刚、顾丽芳、徐建荣、范葆华、王爱华委员:
  政协苏州市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195号)关于《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沙家浜红色培训基地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情况
  常熟沙家浜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故事发生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多年来,在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委党校大力支持下,常熟致力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的挖掘、提炼和宣传推广,以“重温鱼水深情,践行群众路线”为主题,总结提炼了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坚不可摧的鱼水情深、坚守不渝的清廉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沙家浜精神”;通过打造沙家浜、蒋巷村等党性教育基地,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内容,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党性教育、绿色生态教育、军民双拥教育、乡村振兴示范四大品牌;通过深入挖掘红色革命历史、绿色生态湿地、金色民俗文化等本土优质资源,形成了“红色教育”“素质拓展”“战地巡游”三项教学专题,“理论培训”“互动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素质拓展”六大课程体系;常熟市委党校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沙家浜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启示》《沙家浜精神与新时期党的建设总要求》《重温鱼水情深践行群众路线》《党群骨肉情军民鱼水情》等课程,设计了照壁前听沙家浜故事,瞻仰广场上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后重温入党誓词,会议室专题党课集中座谈的培训路线,先后出版教学书籍30余本,制作教学影像资料12部。2017年,沙家浜镇与市委党校合作,成立了沙家浜培训中心,通过统筹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廉政教育馆、国防教育园、湿地学校等设施,修复“春来茶馆”“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等革命遗址,打造了一系列具有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现场教学设施;利用现有实景剧场、湿地自然学校、国防园土灶区、古戏台等开展实景体验式教学、生态文明教学、“我是新四军”研学体验及京剧教学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常熟学习培训。据统计,近三年来累计举办766个班次、培训5.5万人次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为提升苏州影响力、传播苏州经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红色培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近些年来,我们虽然依托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特色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正如委员们所提出的,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等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沿线全国样板效应显著,以古田为代表的新兴基地持续升温,在这个发展大背景下,我们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资源整合还不到位。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参观,沙家浜景区作为旅游景区需要购票参观,许多干部培训团队因此不能进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纪念馆和沙家浜景区作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阻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干部培训方式及课程设置有待优化。对于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还不够多,红色标识印记还不够突出,红色文化嵌入式教学方面还有欠缺,“红色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教学结合度不够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升。
  3.配套硬件场地建设需要升级。目前红色基地缺乏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建设规划,现场教学基地建设丰富性还不够,配套硬件建设匹配度还不够高,不能满足当下多元化高品质红色培训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利用好沙家浜优质教育资源,以筹建“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为重要抓手,坚持“立足常熟、服务苏州、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目标定位,抓好顶层设计,充分统筹红色文化资源,突出江南水乡特色,讲好常熟红色故事,全面提升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2018年8月,苏州市委朱民副书记赴常熟就筹建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召开专题协调会,10月苏州市委正式下发了会议纪要(〔2018〕4号),明确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性质为事业单位,由常熟市委管理,在常熟市委党校增挂“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筹)”牌并增挂“苏州市党性教育基地”牌子。常熟市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申办手续,成立了筹建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建设工作。2019年4月,常熟市委在党校增挂“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筹)”牌子,学院业务工作全面展开。目前,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已被苏州市委党校和苏州市农干院列为现场教学基地,其他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当中。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细化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筹建方案,积极主动向上争取对接,力争早日正式成立、尽早全面运营。
  2.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我市将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红色培训基地运营管理的支持,积极向上争取配套资金,努力提高站位,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常熟、服务苏州、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努力将苏州沙家浜干部学院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3.加强硬件提升工作。积极推动纪念馆与沙家浜景区的融合发展,妥善处理好干部培训与游客游览的区别,开辟干部培训专门通道,开辟红色教育和生态建设两条专门参观线路。合理利用原有沙家浜存量资源,升级改造沙家浜党性教育基地,规划、建设好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做好培训住宿、教学点及现场教学基地设施改造。
  4.完善干部培训教学课程设置。一是深挖红色经典,突出红色主题。立足于沙家浜挖掘独特的培训资源并延伸拓展,将革命年代奋斗精神与当代改革精神相结合,将革命故事与现代正能量事迹相结合,将革命遗迹与现代建设成果相结合,将沙家浜党性教育基地、沙家浜湿地公园、民抗纪念馆、蒋巷村、“碧溪之路”展览馆、常熟招商城、虞山尚湖度假区等市内相关资源整合,串点成线,充分利用红色遗迹、遗址,挖掘红色历史、抗战斗争、湿地科普和民俗文化内涵,积极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打造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精品培训线路。二是坚持突出水乡特色。以水为媒,高度还原历史红色场景,探索设计水上现场教学线路,注重培训体验性和参与度。三是创新培训教学模式。采取“菜单式”选课,“模块式”组合,“融合式”授课,立足常熟本地,对接苏州,确定苏州市域范围内教学点设置,明确各教学点主题、线路、讲解内容,按照4-5天的培训时间设置课程教学点,设立培训线路体系,组织教师研究撰写教学内容和讲解内容,打造一批以“红色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的高质量精品课程,开展现场教学点讲解员专题培训,提升干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党员干部党性得到锤炼。
  5.强化师资人员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原则,以市委党校教师为主体,各领域专家和领导(包括苏州及南京、上海等地专家和领导)为补充,重点抓好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和体验教学等师资队伍建设。筹建期间,管理人员和讲解员队伍由市委党校、沙家浜培训中心和蒋巷培训中心抽调专职人员组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名师队伍,为沙家浜红色培训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
  6.加大学习交流和宣传力度。大力借鉴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淮安恩来干部学院、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等地的组织架构、课程设置和运行模式,结合常熟地方实际,不断优化沙家浜红色基地运营发展方式。以常熟本地为圆心,从提高全市市民对沙家浜红色培训基地的知晓率入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多渠道、多媒体包装、宣传、推介沙家浜红色培训,编写宣传手册、网上宣传资料,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宣传,形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文献手册、图书资料和影像光盘,不断扩大宣传半径,探索开发红色文化衍生品,打响常熟沙家浜红色培训名片,不断拓展沙家浜红色培训基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请您一如既往继续关心并多提宝贵意见。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指正。
                                                                                  常熟市人民政府
                                                                                   2019年5月31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