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48.关于缓解儿科看病难看病烦问题的几点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3:59 浏览
建 议 人:
民建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48

标    题:

关于缓解儿科看病难看病烦问题的几点建议

建议内容:

  2018年春节前后的流感爆发,我市各医院的儿科门诊量爆棚。苏大附儿院日均门诊量达到8000人次以上,加上陪同的家长,几万人拥挤在苏大附儿院的门诊楼里,面对的是“排队数小时,看病几分钟”的尴尬。这一集中现象,看似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凸显的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市儿科建设的薄弱和不足。
  1、儿科医务人员供给严重不足,配比不合理。全市现有儿科执业医师1341人,其中近五年来录用仅为262人。市属单位近五年来招聘和引进医学人才约1000人左右,而其中儿科人才仅为15人。从国际通行的儿科配比来看,每千名儿童约拥有1.5名儿科医生,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约有0.43名儿科医生,我市约为0.63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由于儿科医生的绝对数量的不足和配比的不合理,致使现有的绝大多数儿科医生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运转状态。
  2、儿科医生承担着较大的职业风险压力,且待遇收入与劳动付出和承受的职业风险不成正比。儿科医生所承担的职业风险和压力要大于许多其他普通科室。这是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易患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又不会用语言准确表达病情,需要儿科医生全面调动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出分析判断,因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在一些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是效益最差的科室之一。由于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病人主要集中在门诊上,且病种相对单纯,辅助检查少、医生主要靠技术手段治疗,比如让发烧孩子多喝水、冷敷等,儿科用药的剂型和剂量都比成人小,儿科的收费自然也就偏低。医院按科室经济收入定绩效,科室奖金与科室创收挂钩,这就造成儿科医生待遇偏低。据了解,在一些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中许多不愿填报儿科专业,一些时候甚至出现儿科专业招不满的现象。
  3、综合医院发展儿科的积极性不高,政策导向力度不够。由于儿科经济效益差,加之在科研方面也不容易出成果,所以,综合性医院普遍都不太愿意发展儿科,但由于医院评级的需要设置了儿科,也大多是规模小、医生少。除市立医院本部等个别综合性医院以外,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儿科呈现萎缩趋势。全市二三级医院65家,其中儿童医院和综合性医院56家,开设儿科门诊的52家,开设病床的45家。据统计,2017年全市儿童门诊量6580772人次,其中儿童医院2175972人次,占比为33.07%;全市儿科床位3028张,其中儿童医院1286张,占比42.45。门诊就医集中度和床位集中度非常明显。占全市与此同时,政府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也显得远远不够。在我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的体系建设一栏中提出,“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妇产科、儿科和妇幼保健门诊规划化建设”,有方向,但没有措施。在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栏中提出,“三级综合医院应当开设产科、新生儿科及儿科,其中产科床位不得少于50张;二级综合医院应当开设产科和新生儿科,其中产科床位不得少于30张”,对于儿科,都没有明确具体规定要求。
  4、分级诊疗的儿联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烦。大病小病都往儿童医院跑、往三级综合大医院跑,加剧了原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和看病难、看病烦状况。其原因一是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在功能定位上或没有或不够清晰,绝大多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甚至没有专设的儿科,使得一些可以在基层解决的病况纷纷挤进大医院就诊。二是原本就人员不足的儿科医生在基层更是稀有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导致相当一部分患儿不放心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诊。三是儿科医联体建设及运行机制尚没有建立和形成,带来许许多多的不方便,不愿意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诊。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未来一个时期,这种压力还会继续不断增大。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扭转儿科人才紧缺局面。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包括苏州大学)已重新开设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等相关专业,每个院校每年儿科招生人数约50-60人,但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所以还应鼓励在苏其他高校(如苏州卫职院)开设儿科专业。鉴于专科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很长,应挑选有意向的医生进行转岗培训。一方面,从内科、中医科等专业挑选有意向的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岗培训考核后,进入儿科门诊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儿科进修学院、名医工作室和专家下社区多途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儿科服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流感季患儿数量剧增的局面。
  2、全面增强儿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对毕业后从事儿科工作的给予学费补助、优先安排编制等政策支持。对全日制儿科专业毕业或经转岗培训后获得在儿科岗位工作累计满3年、5年和10年时,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全日制儿科专业的毕业生可参照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办法,简化招聘程序,到儿科岗位工作后,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儿科医务人员申报高级职称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综合医院在奖金分配、科研立项等方面向儿科采取倾斜政策,拓展儿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推动儿科医生待遇与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
  3、加强政策协同,建立医疗保险基金。一是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未设置儿科的应增设儿科设置工作;只开设儿科门诊、尚未设置儿科病房的综合医院应开放儿科病房,儿科病房床位数不得少于编制床位数的2%。二是对儿童医院及设置儿科的综合医院给予补贴,让儿科不因为“不赚钱”而继续萎缩。对儿科病床给予每床位每年补助5万元;当年新增儿科床位给予一次性补助。三是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调节和引领作用,拉大儿科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差距,同时,加强家长育儿知识教育,引导家长主动在基层首诊。四是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缓解儿科医生的职业风险压力。
  4、推动儿联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应在全市范围推广苏大附儿院与苏州星湖医院这种儿连体模式,长期定点派驻医务人员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儿科工作。推动儿联体互联网平台发展,方便上下级医院开展多项协同诊治。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线为患儿提供咨询、预约、预检服务,根据预检信息分诊,精确导流给相应的专家团队及医生。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常态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面对面”交流、远程会诊、跨院协同。打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为儿联体内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服务。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会 办 苏州市教育局;医疗保障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9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48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苏州市委员会: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对你们提出的《关于缓解儿科看病难看病烦问题的几点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我委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儿科发展,出台了“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全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围绕儿科建设,我市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补功能型短板,完善儿科体系建设
    1.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该方案明确新建一所三级市妇幼保健院,选址在相城区黄蠡路北、御窑路东地块,弥补我市无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体系不足,促进医疗救治水平特别是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能力的提高。项目规划用地约130亩,设置床位800张,其中妇产科600张、儿科200。目前已完成选址,2019年内开工建设,预计到2020年完成基础建设。
    吴江区儿童医院(三级儿童医院)设置已经通过我委初审,报省卫生健康委设置审批中,占地面积63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床位规模300张。
    昆山市妇幼保健院(三级妇幼保健院)也在设置审批中,占地面积48亩,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规划床位600张。
    2.苏州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中已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儿科门、急诊、病区,加强儿科能力与内涵建设,促使形成以苏大附属儿童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为龙头、二、三级综合医院儿科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全市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3.探索儿科医联体建设。由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牵头组建儿科专科医联体,推进儿科分级诊疗,建立“儿科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儿科—社区全科”的纵向儿科医疗联合体,实现有效的儿童医疗服务从市级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流。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促使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4.探索建立互联网医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按照《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积极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届时儿科医疗机构可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线为患儿提供常见病的复诊、咨询、预约、预检和在线开具常用药物处方等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面对面”交流、远程会诊、跨院协同联合会诊等,打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为医联体内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服务。
二、加大儿科人才培养
1.鼓励高校服务儿科人才培养。苏州大学作为作为区域内主要培养儿科人才的院校。1990成立儿科学系,是全国最早的儿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18年9月,苏州大学首次招收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学生,加大儿科专业的培养力度。
2.优化儿科人才结构。2017年、2018年出台实施了“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全国导师制”,将专家团队“引进来”和本地骨干“送出去”双向培养。
3.强化儿科医师培养。2017年出台的《苏州市儿科进修学院工作方案》,儿科医师进修学院依托苏大附属儿童医院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儿科医师,通过临床和理论相结合的,阶段化、规范化的培训最终实现全市儿科医疗卫生队伍同质化。让基层医疗机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逐步掌握儿科相关临床诊疗技能,具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危重疾病的鉴别转诊能力,为完善儿科医疗分级诊疗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修学院加快了苏州市儿科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了基层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
4.重视并加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儿科人才临床培养的重要渠道。苏大附属儿童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近几年的儿科住院医师已培养儿科医生约300人。
三、市级财政持续增加儿科资源供给
1.按具体项目对省属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给予经费支持。2011年-2020年每年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建设项目给予1000万贴息,供给1亿元。
2.积极保障即将建设的儿童健康发展中心、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所需的市级财政建设资金。
3.继续做好“科教兴卫”、“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全国导师制”的财政经费支撑。
我市将继续通过儿科体系建设、儿科医师人才队伍培养、儿科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完善整个儿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儿科“看病难”的问题。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5月29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