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113.关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3:41 浏览
建 议 人:
徐寄洪;
建 议 号:
113

标    题:

关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议

建议内容: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过近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苏州紧邻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理应把握这一重要机遇,主动融入一体化进程。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将面临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一系列问题。苏州如何做到融而不溶——既融入一体化进程,借助上海龙头引领,谋求区域共同发展;又保持自身特色,形成错位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这是苏州在这个历史节点必须面临和应对的问题。
  几点建议:
  1.深入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成立课题组,专题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情况,借鉴先进的发展经验;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剖析长三角各个城市特点,特别是上海龙头引领的作用。
  2.找准苏州发展定位。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浓郁的城市特色和发展优势,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建设经验、市域城市群发展,等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找准自身发展定位,进一步彰显苏州特色。
  3.错位发展主导产业。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各个城市产业定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无序竞争,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立足自身特点、借助上海“溢出效应”,错位发展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4.优化城市环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苏州本区域建设的同时,主动实施区域道路、轨道交通对接,打通断头路,实现跨行政区域的互联互通。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创业、居住、商务、旅游环境。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 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31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13号提案的答复
徐寄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1.关于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定位的初步研究。苏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是和上海共同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以此对接和呼应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四区一中心”,即国家战略实施示范区、自主可控制造体系先行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集聚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样板区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2.加强专题咨询研究及宣传工作。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调查研究,充分体现现代智库在思想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利用智库力量,以政策咨询研究为重点,在推动高效沟通、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重点探索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和区域合作共赢的新方向、新模式,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国家战略、省委部署和市委安排,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氛围营造和宣传引导工作。去年以来,苏州在区域一体化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市委财经办就苏州对接上海“五个中心”构建“三大基地”进行了系统研究;市委研究室、市科协联合举办第六次“寻策问道:专家双月座谈会”,邀请上海、苏州等地专家和领导,就“上海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与苏州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市发改委邀请上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我市如何高质量对接上海;吴江区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委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3.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找准苏州综合交通发展定位。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更好服务国家宏观战略,提升面向国际的“全球服务”能力、增强国际化竞争力出发,确立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争取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入开展综合交通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工作。启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与周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衔接研究,系统梳理研究综合交通枢纽、高铁、城际轨道、公路、港航、运输、综合治理等衔接事宜。强化综合交通基础设规划建设。以“构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交通强国示范市”为目标,积极共建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群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网规划建设,构建国家级高铁综合枢纽。深入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沟通内河至长江航运通道,加快推进江河海、水公铁联运功能,打造“一带一路”物流门户港。加强不同功能路网建设,强化与周边区域路网衔接,推进畅通高效的区域公路网络建设。提升物流枢纽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4.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2018年苏州市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全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体布局,立足苏州产业特色,错位协同发展,重点培育新一代显示、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纺织、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汽车与零部件、纳米技术应用、光通信、软件与数字经济、机器人与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10个产值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企业研发体系健全、研发投入明显提升、高价值知识产权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布局合理、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同时落实省委对苏州提出要“打造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前瞻布局先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作为全市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的四大先导产业,支持各板块优先布局、发展一到两个先导产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推进区域协同、集聚创新资源等工作举措在全市建设一批苏州市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
  5.共建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开展5G网络体验,积极推进规模部署和5G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产业协同和融合,打造5G应用创新基地。建立跨区域的研发资源库,创新5G应用服务模式和应用示范创新与规模应用,建立社会治理的5G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5G合作互补的优势,共同推进5G产学研用的发展。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需求对接、企业协同上云、政策互惠等方面,与科创走廊区域城市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发挥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助推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苏州市智能制造联盟、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行业交流,聚焦环境氛围营造,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共识,与长三角城市主动对接、同频共振,合力打造层次多样的市场化供给机制,提升工业互联网对工业企业的支撑服务能力,促进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和一体化发展。
  6.推动公共服务共享融合。围绕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互认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劳动保障法治协作、食品安全共治共享、旅游服务深度合作、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养老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和同级医疗卫生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支持发展医疗保健联合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疗集团等形式跨区域配置。加快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推广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努力实现退休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积极探索与上海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加强高校资源合作共享,引进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筹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构筑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奖惩机制,深化推进长三角区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联动奖惩,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水平。发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特色优势,充分挖苏州掘历史文化优势支撑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把苏州古城打造成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样板区。发挥丰富的古镇古村优势,挖掘江南水乡带历史文化,牵头建设世界级的江南水乡古镇带,推进江南古镇群申遗。发挥风景旅游优势,将环太湖建设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长三角核心区的生态绿心。
  7.提升生态共治共保水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借助“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平台,加快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防治措施及实施方案。启动环太湖、环淀山湖等生态湖区规划研究。协同建立长三角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协同治理的有效机制,通过共同治污、协同治污,协同推进太湖、浏河、太浦河等水环境整体改善。协同研究建立跨行政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上游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入给予补偿。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5月30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