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关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华文文化推广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3:5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致公党苏州市委员会
|
建 议 号:
|
054
|
标 题: |
关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华文文化推广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精神的传承,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能够通过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信仰、观念的人的思想相互汇聚、交融。华文文化的传播对共建“一带一路”中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致公党苏州市委通过调研走访苏州部分高校和企业,提出希望将文化传播与企业“走出去”发展相结合,推进华文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推广。 一、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华文文化推广的整体情况:目前我国华文教育的传播主要为政府与社会传播相结合的方式。从政府层面来看,教育部直属的国家汉办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主力:一方面,国家汉办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来作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并交流中华文化的平台;另一方面,国家汉办自2002年以来每年举办“汉语桥”国际汉语比赛,推动各国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此外,江苏省内高校相关专业、学科的设置,与海外院校进行的项目交流,培养了具有专业素养的对外汉语教师,亦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从社会传播层面来看,一方面,具有侨海关系的党派、社会团体、海外当地学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华文化;另一方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语言培训亦推动了汉语的传播与文化交流。在我市,华文教育的传播主要以高校教育为主,辅以部分社会培训机构以及网络培训:我市主要高校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等本科院校,以及苏州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院校。其中,苏州大学文学院设有对外汉语系,与国际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或联合培养项目,并于2009年在老挝创办了“老挝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与西交大、英国利物浦大学三校联合进行交流活动,并设有语言中心进行汉语教学;苏州职业大学于2017年10月成立国际学院,对自巴基斯坦等六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80名国际留学生进行汉语课程学习,并与“走出去”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海外经营所需要的本土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我市具有“侨、海”特色的苏州致公党市委会作为参政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组织中外乒乓球赛、足球赛等文体活动、接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代表进行学习交流等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 二、存在的问题:苏州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华文教育的推广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推广范围和推广方式上。我市在参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推广中主要以高校教学、政府或社会团体的往来活动为主。推广范围相对集中,推广方式相对单一,并未充分利用我市的经济、文化资源优势。 三、华文文化推广的调研情况及建议: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会的形式,取得相关调研数据和反馈,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型留学生华文文化的推广可以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将文化融入实践,与企业产业链相衔接。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转移至“一带一路”国家。以苏州为例,2017年,苏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对外投资企业42个,累计投资367个,例如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在泰国投资光伏电池制造项目、胜利科技在波兰设厂、AB集团在柬埔寨设立子公司等。建议合理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将课堂教学与企业以及人才培养结合。可以由省内高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进行系统的汉语语言、文化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的教育,培养同时具备汉语交流能力以及掌握专业技术的留学生,在实际的技术操作实践中真正学会语言沟通,使之更加深入和自然地将中华文化与其本国文化进行交融。一方面,拓宽这些留学生回国后的就业渠道并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走出去”的企业而言,这类技术型留学生人才的培养满足了企业在投资地寻求易沟通的高素质劳动力人才的需求。2、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学历互认截止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学位互认协议,有超过20万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由于各国教育水平存在差异,部分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学历不能被我国教育部认可。比如,苏州大学2011年创办的“老挝苏州大学”,但由于双方高校的学历不能互相认可,导致老挝苏州大学只能在老挝当地招收生源培养后再回到当地,部分优秀人才来到我国就业或创业相对困难,而我国国内的学生到境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也相对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建议对以往在“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中未能与我国互认学历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国内优质大学到境外设立学校、联合培养或开展合作办学的项目,若其教育水平达到相关标准,可以促进双方学校进行学历互认。 3、增加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特色文化交流文化之所以有其独特魅力,很大程度得益于它具有多样性、可感知性和可实践性。若仅以课堂教学方式传播,不仅教学方式和内容会相对枯燥,若在此过程中未注意到受教育者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具有三千多年的吴地文化根基、是两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故都,并受唐、宋、明、清文化的熏陶,在文化上独具特色,不仅有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称的昆曲艺术、还有技艺精湛的苏绣;独具特色的苏式园林建筑;有同里、周庄等文化古镇;虎丘、山塘街等历史街区;西园、寒山寺等文化古迹;吴门医派以及特色鲜明的苏式饮食,丰富的文化生活会像春雨润物无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观念。此次调研中,80%以上的受调研者表示,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实际参与文化活动能够更加深刻、具体的了解苏州地方特色历史和文化。建议苏州各区可以结合本区域中独特的文化坐标,有针对性的对接不同“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定期或不定期在苏州举办有苏州特色的高峰论坛、文化赛事或其他交流活动。例如,我们可以选取某个共同关注的热点文化话题组织高峰论坛活动,吸引我国和“一带一路”中的专家学者或专业领域人才前往苏州;或是在某个主要的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民俗文化周或者文化月活动,邀请“一带一路”中与我市结对的国家或某城市带着他们的民俗特色节目或产品来我市,通过举办民俗知识赛、民俗晚会、民俗展览等方式使更多国外友人参与其中。这些活动既可以推动华文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让参与活动的“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人民亲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推进两地间文化的相互交融,亦可促进两地的贸易与旅游产业发展。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智库、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华文文化的推广上来。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苏州市教育局 | |
会 办 |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委宣传部;;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13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54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苏州市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华文文化推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苏州教育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广泛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推动华文文化传播为抓手,传递中国声音,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教育国际发展合作,多渠道推进华文文化传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全国上下已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国际合作共识。目前,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合作范围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苏州也与新加坡、斯洛文尼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坦桑尼亚、肯尼亚、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教育沟通与合作。加强政策沟通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教育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兼行”的原则,我市教育部门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工作磋商机制,推进与相关国际教育组织的密切联系。苏州拥有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区内集聚了27所中外高等院校,我市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深化与智利、新西兰、以色列、老挝、波兰、新加坡、马尔代夫、斯里兰卡、乌克兰、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2018年,我市有近500位中小学、高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在学习与借鉴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全年共有84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引智培训,培训学科涉及英语、STEAM、科学、体育、戏剧英语、音乐和幼教管理。苏州在2018年共聘用外教1590人,在文化、教育的交流融合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加强对“一带一路”教育宣传力度,教育局通过在全大市范围内开展管理者培训,建立国际理解教育联盟,评选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和品牌项目,以专家讲座、研讨交流、多变论坛等方式,区域化立体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不断深化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为与这些国家间的教育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苏州市目前已有245所学校与境外56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全方位的友好交流活动,开展浸润式学习体验和以体育、艺术、科技、环保等为主题的人文交流活动,文化因交流合作而丰富多彩,华文传播因文化互融而不断推进。 二、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提升华文文化国际影响力 汉语国际推广是苏州国际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苏州教育走向世界的重点策略之一,因此苏州着力建立汉推机构,加快汉推基地和课堂建设,开展汉推教师的选拔和培训,编写汉推教材以及鼓励在苏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设汉语课程。苏州是江苏省涉外办学数量最多的地区,现有6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所台商子女学校、1所海归人才子女学校。6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分别是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苏州日本人学校、苏州韩国学校、苏州伊顿国际学校和昆山加拿大国际学校,这些学校的华文课程已全部普及,学生通过汉语学习更好地融入本地和了解中国。世界联合书院(UWC)在常熟开设了中国大陆的唯一分校,华文课程的成绩在世联书院全球18所分校中排名第一。2013年“苏州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正式获批,以此为契机,我市全力开展汉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师素养提升工作,加大苏州本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加强汉语和汉文化推广力度,提升苏州城市吸引力。2018年,我市共面向本地留学生开设63项汉语文化学习项目,同时加大汉语国际推广教师人才储备建设和汉推教师派遣力度,全年共派出汉推教师63名。截至2018年底,苏州已派遣参与出国任教的教师总数为438人。我市积极鼓励本地学校在其结对的565所境外学校开展汉语语言教学与苏州非遗文化传播工作,讲好苏州故事,传播苏州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阳光学校合作基地的成立也极大推动了汉推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苏州,了解中国。我局也将面向在苏外籍和港澳台教师,来苏留学生和港澳台青少年,组织开展名为“情动苏州”的系列文艺创作比赛,以文化沟通人心,以文化建立友谊。 三、努力打造“留学苏州”品牌,服务“一带一路”大局 苏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已有成功经验,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了我国高校境外办本科学校的先河,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新加坡国立大学在苏创办独立研究院等举措,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继续发展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在苏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扩大招收留学生规模,据统计,2018年全年,苏州招收境外学生人数已达到15461人。学校开设对外汉语课程,着力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为其更好感知和融入中华文化提供支持。留学生队伍的壮大,对我市对外经济、文化事业的交流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打造“留学苏州”品牌及“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抓住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苏州教育资源的人才优势,输出苏州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苏州教育品牌。拟尝试通过设立“苏州国际友城暨‘一带一路’国家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等举措,优化来华留学生源国别、专业布局,加大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为沿线各国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开展中外联合培养项目,通过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等形式,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配合高校稳妥开展境外办学,协调支持老挝苏州大学建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试点启动海外国际学校建设。 四、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打造特色品牌 职业教育充分利用我市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学习借鉴海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在装备制造领域,在德资企业比较集中的太仓、张家港、高新区等地开展德国“双元制”教学实践及本土化研究,引进德国职教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格证书,改革课程设置,调整评价体系,实施双主体育人。在酒店管理领域,学习借鉴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实施旅游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和实践。在汽车运营与维修领域,学习借鉴日本丰田公司和韩国现代公司人才培养经验。在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职业教育经验。在常熟,学习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经验等。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走出去步伐,向外推广苏州职业教育的经验,承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长高峰会”,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几十份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通过推进国际合作,搭建了职业教育国际多边务实可持续的合作平台,扩大和深化了与外国政府、职业院校的合作交流,引进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国内唯一的德国工商业联合会培训及考试中心、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先后落户苏州,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深化本土化创新实践,层次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良好的实施生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未来我市还将积极配合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招收规模,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外,还为这些留学生的在华实践与当地的对口企业牵线搭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增加走出去企业人力资源有效供给。 五、积极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切实促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文化是连接民心的重要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之根本,苏州市教育局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重点内容,学校都开设有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课程,如苏州市第六中学校的园林文化艺术课程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小学的传播传承工作也已呈现了区域特色:如张家港、常熟等市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了江南农耕文化教育馆,对学生进行江南水乡农耕生活教育;工业园区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文化”为主题,面向全市中小学每年举行国粹节。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和平台,我们在向国外友人和来访的国外姐妹学校师生展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文化架起沟通互融的桥梁。 同时,苏州的特色文化如昆曲、评弹不断亮相国际舞台,博物馆展览交流活动精彩纷呈。我市积极加强与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策划一批有苏州特色的文化走出去项目,内容涉及艺术表演、技艺培训、非遗展示等。目前,苏州正积极筹建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未来将整合国家和苏州资源优势,把中心建设成为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展示和体验平台,推动华文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地域间文化的互融共通,同时带动贸易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们在华文文化国际推广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行政资源的整合与工作网络的建立等,我们将与外办、商务、文化旅游、外专、发改委、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支持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外合作与交流,构建丰富多彩的区域性教育合作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手笔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创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州市教育局 2019年5月10日 |
附件